
主理人餐厅越开越多,年轻人却不买账了

人设崩塌
当 " 主理人 " 开始 " 烂大街 "
" 当我误入主理人咖啡店 ......"
" 重生之我是某某餐厅主理人 ......"
" 别叫我服务员,我是这家沙县 bistro 的主理人 "
要说最近一段时间什么词最火爆,必然非" 主理人 "莫属。
巷尾的一家中古风咖啡店里,身穿 vintage 的老板跟三五好友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柜台上," 只接待朋友,不招待上帝 " 的指示牌格外显眼。
你连喊两声 " 服务员点单 ",他才慢悠悠起身走到柜台前,眼皮都没抬一下说道:" 我们这家咖啡店没有服务员,只有主理人,您喝什么?"
随后,他中英夹杂地甩出一堆专业术语:" 这款卡门庄园水洗瑰夏,选用的是今年 BOP 比赛的‘标王’冠军豆,前调是 ...",这样一杯专业名词堆砌、一杯饮品半杯冰的特调咖啡,售价高达 80 元。
这样的段子在各大社交平台层出不穷," 主理人 " 相关热点话题的讨论量甚至突破了千万,网友们的调侃如下:
主理人 = 跑堂 + 厨师 + 保洁 = 没钱请服务员的个体商户
你敢想,18 线小县城也开始搞主理人这一套
卖煎饼果子的,是无麸质可丽饼古早味 brunch 店主理人;卖隆江猪脚饭的,是广东 omakase 隆江料理豚足玉子丼饭主理人;卖烤串的,是日式户外烧鸟主理人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渐渐被 " 主理人 " 包围——开餐馆的不叫老板了,改叫 " 美食主理人 ";开面包店的不叫面点师了,改叫 " 烘焙主理人 ",就连摆个创意市集摊位,也从 " 摊主 " 变成了 " 市集主理人 "......
去年,上海有一家主理人咖啡店,因为一杯 6200 元的手冲咖啡而爆红 · 网络,但仅仅过了三个月就宣布闭店。
在 " 主理人 " 备受瞩目的同时,关于上海的地域笑话也开始爆火——有人调侃在上海,掉块砖头能砸到 10 个主理人;有人想尽办法,要把从家乡带来的土特产加价卖给 " 沪爷 ";还有人在一边用安卓手机自拍一边喝蜜雪冰城的同时,思考着如何躲避来自东方明珠防御塔的攻击
消费者为啥对 " 主理人 " 祛魅了 ?
" 主理人 " 一词最早是来自日本的舶来词汇,最初应用于潮牌服饰或者地下说唱街舞等领域,传入国内后," 主理人 " 往往代表着那些追求品质的小众经营者。
但如今,消费者为啥对主理人开始祛魅?原因是消费者们发现了两大真相。
一个是 " 死装 "。
许多所谓的主理人态度非常傲慢,缺乏餐饮行业基本的服务意识。对此,网友们罗列出了 " 主理人 " 被吐槽的三大罪状:
首先就是装腔作势。
老板必有海归留学背景,开口 " 佛罗伦萨见闻 ",闭口 " 阿尔卑斯灵感 "。
其次就是规矩多到让人窒息。
进店得提前预约,不接受散客;点餐全靠自助扫码,想加水得举着杯子在店里绕三圈招服务员;店里不能拍照,说是影响氛围;入座有最低消费,不点够金额还不行;更夸张的是,有的连厕所都不对外开放。
除此之外,还有区别对待,消费体验严重失衡的问题。
对熟人热情洋溢,对生人爱答不理。看到穿着打扮时尚、像是熟客的人进来,主理人就热情得不行,一口一个 " 亲爱的 ",专属座位、专属菜单统统安排上;可要是看到穿着普通的顾客,就态度冷淡,爱答不理,甚至还会凑在一起小声蛐蛐。
一个是 " 死贵 "。
不少主理人餐厅都存在价格高昂,但是产品一般的 " 错位问题 "。动辄大几十、上百元一杯的特调咖啡,上百元的烘焙甜品,价格翻几倍,口感一般,被质疑时还暗示顾客 " 不识货 "。再加上其是现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普遍的 " 宁可买贵的,也不愿意买贵了 ",因此 " 德不配位 " 的餐厅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总而言之,许多店主将 " 主理人 " 一词当作抬高身价的工具,不做产品、不搞服务,一味强调店铺的 " 逼格。
主理人究竟需要 " 主理 " 什么?
但事实上,最初的主理人并非如此。
最开始,国内的 " 主理人 " 然还代表着那些用心做产品,有个性、有独特品味的老板们。
他们可能在老街巷弄里开一间几十平米的小店,没有浮夸的装修,没有拗口的英文菜单,却能让熟客记住每道招牌菜的故事。客人走进店里,能感受到桌椅摆放的巧思,能闻到食物本真的香气,更能在与主理人的闲聊中,触摸到他们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这些老板们们从不刻意强调 " 小众 " 与 " 高端 ",却用日复一日的专注,让 " 主理人 " 这个词闪闪发光。
当流量逻辑取代了初心,当营销话术盖过了产品实力," 主理人 " 这个词汇才渐渐变了味。尤其当 " 主理人 " 的称呼越来越泛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觉得主理人这样词很 " 装 ",并开始集体对这些刻意营造的人设祛魅。
长此以往,被评为 "2024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 的主理人,似乎慢慢变成了网红店的代名词,那些真正做品质的餐饮老板反而不愿意用了。当人们走进一家店铺,发现店里堆满中古 vintage 家具、菜品全英文,老板还自称 " 主理人 ",一定会下意识绷紧神经,做好踩雷的准备。
不只有 " 主理人 ",最近几年,餐饮圈的 " 人设 " 层出不穷。从风靡一时的 bistro 到悄然走红的老钱风,一批餐饮品牌正集体走上相似的套路——门头挂着极具疏离感的英文店名,店内是极简的轻奢装修,灯光暗到仅能看清餐盘边缘;菜品大多顶着拗口的英文菜名,分量精巧,连酱汁的名字都要掺几句法语词根。
但其实,这些看似高级小众的设计,本质上都是餐饮品牌精心编织的 " 人设 "。他们借着 " 高端 "" 小众 " 的滤镜抬高身价,用 " 精致感 " 包装普通食材,把日常餐饮变成需要踮脚才能触碰的 " 生活美学符号 "。
在当下这个被流量裹挟、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的网络时代,不少人将 " 主理人 " 误解成了一种快速吸粉、赚取快钱的工具。但实际上," 主理人 " 从来不是光鲜亮丽的头衔,也不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社交媒体作秀,而是需要在喧嚣中保持定力,放下对人设的执念,用心做好产品和服务。
餐饮需要烟火气,不需要 " 真空包装 " 的主理人。
回归食材本味、扎根人间烟火、用时间沉淀口碑,靠品质赢得市场与消费者的真心认可,才是 " 主理人 " 找回初心、重获尊重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