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裂”的脱口秀

线下喜剧,线上乱局
从 6 月底开始,《喜剧之王单口季 2》(简称《喜单 2》)与《脱口秀和 Ta 的朋友们 2》(简称《脱友 2》)两档脱口秀综艺先后开播,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不少引发网友热议的新话题。
例如《喜单 2》里,50 岁大龄带两娃离异的房主任诠释 " 中年女性的觉醒 ",讲述农村妇女的命运,让都市年轻人们听懂了母亲的沉默。步惊云在《脱友 2》里,替被造黄谣女性发声,展示了性别对调后,女性处境的尴尬和危险,获得大批好评。
然而,当脱口秀综艺上热搜像喝水一样简单时,线下的脱口秀剧场却未必一样风光。事实上,脱口秀这个舶来品已经分裂成了综艺节目和线下演出两种渐行渐远的事物。
线上综艺:流量与争议齐飞
今年脱口秀综艺的持续火爆,从数据上就可见一斑。
据节目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在微博上,《喜单 2》首播收获了 99 个双榜热搜话题;而《脱友 2》首期上线后拿下了 51 个搜索话题。此外在小红书平台上,《喜单 2》首期实现热点榜上榜 69 次,10 个话题登顶 TOP1,《脱友 2》的前三期节目创造了热点 64 个,9 个话题登顶 TOP1。
抛开热搜话题数量的表面成绩,今年的两档脱口秀综艺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女脱口秀演员和女性议题的浓度大大提升。
具体来看,《喜单 2》与《脱友 2》两档节目共有 107 位演员,其中 42 位是女性,女演员的比例达到了 39% 的历史新高。在社交媒体上," 女演员上桌 " 已经成为今年脱口秀综艺的热门关键词。
* 在脱口秀综艺爆火的 " 房主任 "
女演员人数的增加,不但丰富了脱口秀综艺的演员阵容,也带来了多角度的议题,诸如农村妇女的集体命运、月经羞耻、家庭暴力等从女性角度展开的话题,都为节目的 " 开播即火 " 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在用热搜话题赚满流量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例如在《脱友 2》中,女选手们集体讨论性骚扰的片段,就引发了两极评价。
支持者们认为,节目突破性地将女性创伤搬上主流舞台,让人们关注到了女性群体面临的处境。但批评者认为,时隔多年之后把一段无法证伪的亲身经历写进段子里,难免有消费苦难的嫌疑,而众多女演员集体分享同一议题也存在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令人意外的是,围绕节目的讨论还未停息,争议却又延伸到了节目外。7 月 31 日,李诞 7 年前在节目里调侃嘉宾柳岩的一句 " 从剪影看就知道是谁的女人 ",被网友翻出来批评其对女性不尊重。群情激愤的网友们冲到李诞的个人社交账号评论区进行 " 反讽运动 ",最终导致该账号关闭了评论功能,而网络上对脱口秀的关注度也达到了顶峰。
* 网友在李诞社媒账号的留言
对于脱口秀综艺开播后,频繁用争议性话题 " 屠榜 " 热搜的现象,有网友吐槽制造话题狂赚流量似乎已经成了脱口秀综艺们的核心目标之一。
而在内容层面,也有网友质疑节目为了流量口碑效果,故意放大或者加强选手身上某些特殊的 " 标签 ",通过讲述家庭暴力、精神疾病、原生家庭悲惨、贫困潦倒靠等相关的故事,来赢得同情和共情,从而吸引眼球,在 " 冒犯 " 之余少了真诚,多了几分刻意。
一切为了 " 笑果 "?
其实从节目组的角度来看,制造话题以及大比例增加女性议题本身就有据可依。
《2024 年中国脱口秀市场分析报告》中指出,女性观众占比已超越男性,18-24 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居住于一二线城市的观众占比超过 60%。与此同时,《2024 中国喜剧消费白皮书》也显示,上海脱口秀市场女性观众占比达 61.7%,5 年增长 28 个百分点。
当女性观众的占比不断提升,身处内容供应链上游的节目组自然要考虑主流观众的喜好。而在此之前," 普信男 " 的段子以及关于 " 月经羞耻 " 的吐槽,都因为精准击中女性观众的痛点而大受欢迎。于是,类似的成功经验也在新一季的脱口秀综艺中得到了复制和传承。但这种基于流量目标,主动迎合观众的发展走向也非常值得商榷。
在脱口秀火爆全网之前,《奇葩说》作为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也曾因为在节目中公开讨论婚姻、职场、原生家庭等敏感话题迅速走红。并且因为当时 90 后、95 后正面临 " 个体意识觉醒 " 却缺乏表达渠道的阶段。所以,《奇葩说》一度以 " 多元价值观 " 为旗帜,成为了当时年轻人们的 " 互联网嘴替 "。
*《奇葩说》第一季节目截图
但后来,随着敏感话题的消耗殆尽、舆论环境的趋于收紧,以及节目组在后期为了迎合更广泛的受众,开始压缩逻辑推理的篇幅,转而强调情绪渲染和金句爆梗,导致节目的核心思辨价值被削弱,逐渐偏离了其最初的 " 理性探讨 " 定位。最终,这档红极一时的网络综艺走向了停播。
当下,脱口秀综艺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些《奇葩说》后期的影子。更加不利的是,对比《奇葩说》曾经的热度和市场号召力,脱口秀节目在综艺这个领域还算不上 " 顶流 "。
灯塔数据显示,《脱友 2》《喜单 2》两档节目开播至今,播放市场占有率最高分别达到 11.45%、9.04%。而像《乘风破浪的姐姐》《歌手 2024》《奔跑吧》这类 S 级综艺,常常能突破 20% 甚至 30%。
因此,脱口秀综艺由于在播放市场的实际表现有限,才需要借助争议性话题在社交媒体做大声量,一方面持续扩大内容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算是对节目赞助商负责。
拥有 3 年线下脱口秀表演经历的闫阳告诉惊蛰研究所,其实脱口秀行业一直在探索语言的边界,所以会尝试不同的话题," 演员在表演中涉及到的敏感话题,也不一定就是特别想要传递某些观念,只是在思考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话题比较能够触动观众的情绪,才讲出来。"
* 脱口秀演员王越谈 " 痛经 "
闫阳提到,类似女性觉醒相关的话题在线下演出时也有很多,只是过去大家在线上讨论的比较少。而节目组也需要有吸引力的段子和演员来丰富节目内容,所以一些参加节目的演员也可能在导演或者现场运营人员的授意下,选择适合在综艺上曝光的或者是吸引人的题材来讲。
" 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大家之所以有争议,也是因为之前听到类似的内容太少了。不管演员表达的对不对,我觉得大家可以有一个舆论空间一起来讨论,这本身也是一件好事。" 闫阳说到。
脱口秀的两幅面孔
脱口秀综艺的商业逻辑是为广告主负责,因此炒作话题保证曝光即是 " 完成任务 ",但对于要靠票房糊口的脱口秀剧场来说,又是另外一套逻辑。
近几年,随着脱口秀综艺在线上大红大紫,线下的脱口秀剧场也逐渐升温。据《经济日报》报道,2024 年小剧场和新空间演出中,脱口秀(单口喜剧)的演出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 53% 和 48%。
在北京、上海、成都等脱口秀剧场的 " 发源地 ",脱口秀线下市场也格外活跃。根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 2024 年 12 月 30 日至 2025 年 2 月 23 日《北京商业演出信息》统计,脱口秀演出数量占比一直居高不下,以总场数 3438 场占据了所有商业演出的 42.8%。
此外,线上流量的火爆也在助推脱口秀剧场的下沉。包括杭州、武汉、重庆、苏州等地也都出现了本地厂牌和自营剧场。然而短时间内的急速扩张,也开始面临发展不均衡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问题。
* 脱口秀线下剧场(图片来源:惊蛰研究所摄)
闫阳告诉惊蛰研究所,在脱口秀综艺火起来之前,深圳当地只有 3、4 个脱口秀俱乐部,整个行业氛围热闹起来之后,很多外地厂牌开始到这边开剧场,一些演员自己也开始组建俱乐部,但是在深圳,脱口秀的市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繁荣。
" 比如说脱口秀演员的薪酬,最开始的时候大家一场拿 300 块。后来涨到了 400 块、500 块一场,现在又降到了 200 块、300 块。有的俱乐部为了平衡场地成本,不招场务、主持人,老板亲力亲为,搞开放麦。"
拥有 5 年脱口秀从业经历的阿凯向惊蛰研究所介绍,经营脱口秀剧场的成本计算其实并不复杂。通常情况下,一场普通演出的最低配置需要 1 位主持人外加 4 位演员,其中主持人的薪酬 500 元,每位演员的薪酬为 400 元,负责检票的场务薪酬 100 元,合计人员成本 2200 元。此外,场地可以到电影院租时段,一个半小时的场地成本在 1000 元到 3000 元不等。
" 如果按照 70 元一张门票计算,现场至少需要 40 名观众才能摊平成本。但是最近两年感觉大家都不消费了,票房越来越差。以前演出的时候,看到现场坐满七八十人就很开心,现在上座率不太稳定。今年 6 月下半月开始,观众的数量明显变少了。有一次现场观众只有 20 多个,感觉天都塌了。"
阿凯还提到,目前不亏钱的脱口秀俱乐部只有三种。
第一种是头部脱口秀厂牌,因为他们往往拥有很好的演员资源,以及经济实力。" 哪怕演出阵容没有什么名气,他们也可以通过刷票等运营手段,占据购票平台靠前的位置,截获对脱口秀感兴趣的观众。"
第二种俱乐部,则是主理人本身参与录制过综艺、有一定名气的脱口秀演员。" 他们这种就算平时票房很惨淡,但只要他们自己开专场,或者邀请其他明星脱口秀演员来表演,就能很快把钱赚回来。" 而惊蛰研究所也注意到,没有明星演员的脱口秀门票价格通常在百元左右,有明星演员的拼盘演出门票则在 100 元以上,而个人专场的门票最高档价格可以达到 500 元。
第三种则是擅长运营短视频账号,用互动切片为线下引流的俱乐部。例如南昌的脱口秀演员 " 一只麦二狗 ",在抖音平台上拥有超过 760 万粉丝,其账号发布的互动切片合集《不养闲人系列》,单系列播放量达 6.4 亿。而在今年," 二狗 " 已经开启覆盖 20 个城市的全国巡演,单场观众规模上千人。
阿凯表示,脱口秀出圈的这几年,市场不断壮大,观众们也在成长," 观众对笑点的阈值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在一些市场比较繁荣的城市,俱乐部对演员的要求也会更高,比如杭州有俱乐部会要求演员在 1 分钟内抛出 6 个笑点。但是在其他脱口秀市场还没有那么繁荣的地方,对演员和演出内容的要求就会更低一些。并不是因为观众更宽容,而是因为他们可能压根还不知道脱口秀到底是什么。"
从行业角度来看,脱口秀综艺的爆火无疑带动了脱口秀市场的整体繁荣,然而线上综艺与线下的脱口秀剧场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线上综艺因为占据了流量和用户人群的渠道入口,成为演员和背后俱乐部名利双收的快捷方式。而在线下,演员和观众资源的极度不均衡又将脱口秀演出这个行业割裂成不同发展阶段的细分市场。由此导致了当下的市场现状:脱口秀火了,但有一些人已经落后了。
* 文中阿凯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