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行爱好者们开始集体退坑

批量离场
骑行圈的冷却,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穿着骑行服、戴着头盔、踩着专业山地车成群结队刷街的人,一度成了城市里的风景线。但去年以来,这种热潮似乎在慢慢降温,以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骑行团体开始变少了。
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受 " 骑行热 " 推动,中高端运动自行车销量显著提升,其中国产品牌的中高端产品同比增幅超过 20%。但从同年 8 月起,市场需求已有明显回落。
最直观的变化是二手平台上的转卖数量明显增加,不少卖家都表示,自己是 " 冲动购 "" 吃灰 "" 一次没骑 ",原本满腔热情购买装备,结果骑了两次就丢在角落,最后只能低价出掉。
热度褪去后,很多奔着赚钱效应来的企业,如今开始面临库存积压、业绩大跌的问题。比如知名零部件品牌禧玛诺,其最新财报显示,合并净利润同比下滑 60%,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由于自行车热潮减退,导致公司零部件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 4 成。
近年来骑行爆火,不少人视为时尚并跟风而来。但理性回归潮水退去,注意力被转移到其他地方几乎是注定的结果。当骑行热情开始降温,行业也不可避免地从暴利预期下疯狂的扩张产能,转入到挤泡沫的阶段。
退潮
骑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运动。其走向大众视野是在 2022 年之后。
当时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前所未有的提升,户外活动迎来一波集体爆发。骑行恰好同时具备运动、户外、社交三重属性,加之国内近年非机动车道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客观上为骑行创造了更友好的环境,这项原本的小众运动,也就顺势出圈了。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 年,自行车全行业营收增速仅 3%,但利润却同比增长逾 20%,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骑行爱好者的消费——当年中高档自行车内销同比增长超过 30%。
在骑行最热的时期,一些爆款车型达到了一车难求的程度。某自行车专卖店透露,当年店里的部分 " 网红款 " 常年不是断货就是断码,消费者想要买到需要提前 3 个月甚至 12 个月预订。
两年多的时间之后,骑行和飞盘、露营一样,最终都没能逃过 "FLOP" 的结局。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前两年刷屏的还是 " 骑行路线打卡 "、" 骑行 OOTD 分享 " 等话题,而近两年,关于 " 退坑 " 的帖子却越来越多。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理由是:" 骑行更适合时间充裕又舍得花钱的人 "。
小红书关于 " 骑行退坑 " 的帖子增多
街头曾经成群结队、装备齐全的骑行队伍明显少了。在一些骑行俱乐部的微信群里,活动消息连发几次也凑不齐人头,只能不了了之,难以想象这些群里两年前还是一呼百应,甚至需要限额报名的盛况。
热度消退,最直接的反映还是在供给端。曾经价格坚挺、需要排队甚至加价才能买到的高端自行车,如今陆续进入促销清仓阶段,价格下调幅度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部分品牌的个别车型甚至腰斩出售。
例如,顶奢品牌崔克部分高端车型降幅超过 30%;自行车巨头捷安特 PCR Ltd2+ 从 6998 元直降 1400 元至 5598 元,入门款 SCR 直降 800 元到 3198 元;迪卡侬旗下多款公路车也打出 6 到 9 折的价格。
迪卡侬旗下许多公路车打折出售
二手市场的价格回落更加明显。闲鱼上,各种大牌公路车成了甩卖主力,比如闪电 SL8 从 3.8 万跌到二手价不足 1.5 万;喜德盛 AD350 仅售 1800 元,不到原价一半;甚至有人挂出原价数万元的车型 5000 元甩卖。即便如此,仍然难以成交。
原因
骑行、露营、飞盘等户外运动的爆火和破圈,很大程度上和人们在特殊时期长期宅家后,对户外活动的压抑需求集中释放有关。再加上这类活动门槛低,自然成为大众可以参与的首选。
一旦小众项目破圈,社交网络的传播效应往往是指数级的。骑行初衷是运动、健康,社交娱乐,但热度来临后,驱动很多人参与的已不是兴趣或健康意识,而是对于潮流的追逐。
骑行最热的那两年,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也被骑行相关内容刷屏。路线分享、装备展示、朋友圈文案 " 骑行是自由的象征 ",如果不去骑行或者买辆车,就有点显得落伍了。
这种以跟风为主的参与实际上基础本就不牢,一旦这些人的注意力被其他新鲜事物分流,热度就会迅速下降,退坑潮也就顺理成章的到来了。
除了参与人群的特质容易导致退坑外,骑行还有一个显著的 " 劝退 " 因素,就是实在太烧钱了。
想要入门,至少得买一辆价格在 1000-3000 元之间的山地车或公路车,再想进一步提高骑行体验,得升级到 3000 至 5000 元的中端车型,再追求更顺滑的变速、更舒适的体验,就得上万元的专业级车型。
整车只是起点,装备投入同样不可少。为了保证安全,头盔必不可缺,而安全性能达标的头盔价格往往在 1000-3000 元之间。此外还有锁鞋、骑行服、骑行眼镜、码表等配件,零零总总加起来,又是上千元的花销。
这种明显的价差,也导致骑行圈 " 鄙视链 " 盛行。骑着两千块的喜德盛,见了骑两万块崔克的不好意思打招呼,顶级装备和全套行头成了圈内 " 身份牌 ",让不少原本只是想体验运动的人压力山大,运动在拼装备的过程中变味了。
而且光有钱还不够,骑行还是一项极其费时间的运动。想真正留在圈子里,晨骑、夜骑几乎是日常,周末不是长距离拉练,就是参加各类赛事活动,平时还得安排体能训练,确保状态稳定,避免在集体骑行中掉队。
对很多人来说,这意味着要将原本有限的休息时间,几乎全部交给这项运动。现实是,这两年骑行的参与者大多是工薪阶层,工作强度本就不低,不少人甚至连正常休息都成问题,稳定地投入大量时间去骑行根本不可能。
总之,这项看似 " 会骑车就能参与 " 的运动,实际上对金钱和时间的要求都很高。入圈新手们在经历一波投入与消耗之后,其中不少都会最终选择放弃。
产业
在这场转瞬即逝的骑行热中,受冲击到最大的还是相关产业。
热潮之初,市场情绪一片乐观,行业普遍抱有 " 长期向好 " 的预期,这导致资本、品牌、新玩家们一窝蜂冲进来扩张产能,加码投资,相关品类迅速扩张,谁都觉得自己能分一杯羹。
如今市场回归理性,前期扩产与开店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市场供给开始远远超过需求,厂商和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不断累积。
CycleCorner 报道显示,截至 2024 年二季度,美利达库存过剩比例约为 45%,捷安特为 40%,日本禧玛诺 20%。与此同时,二手平台的大量低价出清,更进一步压缩了这些厂商的销售空间,曾经高价难求的网红品牌也不得不加入打折行列。
骑行产品本就不是大众消费品,难以靠规模化降低成本,只能往 " 高大上 " 方向发展提升利润率。然而,当需求放缓," 高价 " 神化难以为继,相关厂商利润便开始快速下降。
捷安特在 2024 年财报中披露,受大幅折扣与库存压力影响,其净利润同比缩水近三分之二;荷兰 Accell 集团(旗下 Raleigh、Lapierre、Ghost 等品牌)2024 年亏损 3.25 亿英镑(约合 28.6 亿元人民币);就连曾被中产追捧的 " 自行车界劳斯莱斯 " 小布,也在 2024 财年录得超 99% 的利润跌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行业彻底衰退,核心发烧友的消费韧性仍然还在。炼丹炉的大数据显示,去年一季度,淘系平台自行车、骑行装备及零配件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 100%,真正的高粘性用户依旧在持续投入。
所以,对国内相关产业来说,与其过度担忧基本盘,不如抓紧时间突破发展瓶颈。
在骑行爆火的几年里,行业利润大头几乎都被海外品牌攫取。闪电、梅花、皮娜等整车品牌在国内售价动辄五万以上,毛利率极高,赚得盆满钵满。而国内厂商多以 OEM/ODM 为主,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品牌,利润空间被明显压缩。
以国产老牌凤凰、飞鸽为例,至今其畅销车型依然集中在百元区间。财报显示,上海凤凰历年销售净利率未曾超过 10%,在 2023 年热潮巅峰期也不足 3%;相比之下,禧玛诺的利润率常年稳定在 15%-20% 之间。
因此,热度的褪去并非全是坏事,也为国内产业留下了一个冷静思考的窗口。
围绕着退潮之后留下来的核心骑行人群,去深耕服务,在中高端产品上持续投入、加快国产替代,尤其是在整车和零配件领域,提升质量和设计的同时,去品牌溢价,中国的自行车行业仍然有机会在调整期后迎来更稳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