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IPO重回全球第1:香港,为什么能再次“牛”起来?

2025 年上半年,一个数字震惊了全球金融界。
港交所 IPO 融资额 1071 亿港元,重回全球第一。
这个数字超过了纳斯达克的 713 亿港元,是去年同期 135 亿港元的近 8 倍,也超过了 2024 年全年集资额。
整个上半年,有 44 家新股在港上市,已经递交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超过 200 家,涵盖各大行业。
大型 A 股龙头、中概股和海外企业跑步进场。光是宁德时代(3750.HK)等 4 家 A 股公司合计就给港股市场贡献了近 7 成的 IPO 募资额,"A+H" 的模式是越走越顺。
这让维多利亚港两岸投行大楼里的金融精英们一时间加班加到吐血。
这几年,很多人以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在衰落,数据却狠狠打了脸。
英国 Z/Yen 集团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香港重回全球第三,亚太区第一。" 纽伦港 " 的格局,再次回到人们视野,而这一刻,香港等了 5 年。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香港这艘国际金融航母,为什么突然爆发出如此强劲的动力?
答案或许藏在一个比喻里:航母装上了核动力,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要理解香港今天的爆发,得先看懂一个事实: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血脉,从来都是双向流动、相互支撑的。
早在 1938 年夏秋之交,一个只有 3 名员工的小商号 " 联和行 " 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悄然成立,当时的人们还意识不到它今后的历史地位,因为它就是华润集团的前身。
从那时开始,不论是战争年代筹措物资、经费,还是和平之后对外进出口贸易、换取外汇,中国大陆都把香港作为关键的支点。
上世纪 50 年代,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全面禁运、港英当局武力 " 缉私 " 的情况下,霍英东在香港组织了规模庞大的船队,向大陆运送了大量急需物资,为抗美援朝和新中国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1984 年 1 月,邓小平在中山温泉宾馆和霍英东交谈
而在 1960-1970 年代,香港通过贸易、金融和战略支援,贡献了改革开放前内地外汇储备的 30%-50%。
而国家对香港的支持,也从未间断。
1962 年周总理亲自批示开通的 " 三趟快车 ",是历史最佳见证。
编号 751、753、755 的三趟列车,分别从上海、郑州和武汉始发,每天运输鲜活商品到香港。到 1997 年香港回归时,已经累计输送活猪 9700 万头、活牛 520 万头,保障了香港 90% 活畜和 50% 蔬果供应,同时换取了大量外汇支持内地建设。
1965 年开始的东深供水工程,让东江水源源不断流向香港,更是彻底解决了香港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东深供水工程示意图
而当香港逐步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 " 头三把 " 交椅时,中国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联系,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贸易和换汇了。
1992 年,华润注资控股香港上市公司永达利,更名为华润创业,持续将优质资产注入,通过上市集资实现了资本价值增值,开创了中资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先河。
1993 年,青岛啤酒作为首只 H 股在港上市,开启了内地企业赴港融资浪潮。截至今年 6 月底,总共有 370 家 H 股(注册在内地,上市在香港)在港交所主板上活跃。
而到 2021 年底,内地吸收香港投资累计超 1.4 万亿美元,占内地吸收外资总量的 57.6%。
在内地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香港的金融体系、法律制度、管理经验,都成为内地学习的重要参照。
这种血脉相连的关系,从 2014 年沪港通启动开始,迈向了新的高度。
内地和香港的社会制度不同、法律法规不同、运行机制也不同,长期以来两边的资本市场是相互隔离的,人民币和外币也不能完全自由兑换。
但 2014 年 11 月 17 日正式开始交易的沪港通,开始允许两边的资本进入对方股票市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内地投资者多了不出境也能买到港股的投资渠道,而香港 / 国际投资者也不用跑到内地开户,直接一键投资 A 股市场。
在验证了可行性后,2016 年开通的深港通,在深交所和港交所之间也搭起了一座桥梁。
数据显示,2024 年沪港通、深港通累计成交金额超过 46 万亿人民币。
北向资金和南向资金的双向流动,让香港真正成为了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 " 超级联系人 "。
沪港通示意图
就在前不久的 7 月 8 日,债券通周年论坛 2025 在港交所的香港金融大会堂举办,纪念总结债券通开启 8 周年来的斐然成绩。
所谓债券通,是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创新合作机制,等于在股市之外,把债市也打开了一个口子。
国际投资者只需要通过香港这个窗口就能购买内地人民币债券(北向通,2017 年启动),内地投资者也能足不出户投资香港及全球债券市场,赚取利息收益(南向通,2021 年启动)。
钱在两地流动更自由,既吸引了更多外资,也推动人民币更加 " 国际化 "。
关税大战后世人普遍看好人民币债券,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量较今年年初增长近 2000 亿元,而香港正是其中重要的投资通道。
2023 年 5 月央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等部门,还联合启动了互换通机制,给国际投资者开了一条 " 保险专线 ",专门用来对冲借钱给中国时的利率风险。
不同的法律体系、监管体系和货币体系实现了有机融合,一个立体化的互联互通体系正在形成。
在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也在区域一体化创新模式方面下出一盘大棋。
这个由广东 9 市加上香港、澳门组成的 "9+2" 城市群,以不到全国 0.6% 的国土面积,截至 2023 年创造了超 14 万亿的经济体量,占全国 GDP 的 1/9,同时也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香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仅是金融中心,更是对外开放的前哨,是创新枢纽、人才高地和制度试验田。
" 一国两制 " 的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香港既能享受国家发展的红利,又能保持自身的制度特色;既能对接国际规则,又能服务国家战略。
并且在美国强搞 " 脱钩断链 " 的背景下,创新变革的速度还在加快。
如果一艘军用航母用核动力驱动行驶,那意味着它续航近乎无限、航速更高,有限的空间里能带更多的武器,相比常规动力是质的提升。
而让香港这艘 " 金融航母 " 装上 " 核动力 " 的,是最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突破性动作。
这些创新太重要了,它们不是渐进式的改良,而是革命性的质变。
重中之重,就是港交所修改了上市规则,制定了多元化的上市标准体系,也针对新兴行业和创新企业设立了特殊章节。
比如 2018 年推出《主板上市规则》18A 章,接纳同股不同权,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吸引了大量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
小米能香港上市,就是得益于这次条款的改革,它成为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后首家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上市企业。
2018 年 7 月 9 日雷军在上市仪式上鸣锣
2023 年 3 月,港交所又新增第 18C 章,降低特专科技公司(如先进硬件、SaaS、AI、清洁能源等)的上市门槛,为处于商业化初期的硬科技公司提供融资渠道。
到今年 5 月 6 日,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发出联合公告,宣布正式推出 " 科企专线 ",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为什么还能允许以 " 保密 " 的形式提交申请呢?
这是因为与其他行业相比,科技企业如果过早或长期披露公司的营运策略、专有技术或上市计划,可能会产生过高的业务风险。
美国股市在这方面的制度最成熟,适用性最广,而港股这次绑定 18C 章上市标准,商业化门槛还低于美股,为 Pre-revenue 企业(未实现收入)提供 " 保密提交 + 快速上市 " 组合方案。
全球主要交易所保密上市机制对比(经由 DeepSeek 整理)
为了和纳斯达克抢优质标的,港交所真的是把大门开到底了!
以递表相当密集的 6 月 27 日为例来看,申请上市的 16 家内地企业,有 10 家来自科技行业,4 家来自医疗健康行业。
好的投资标的有了,为了提升投资流动性,2023 年香港把股票印花税率从 0.13% 下调到 0.1%,又推出政策吸引全球家族办公室在香港设立和营运,到 2024 年年底,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的管理资产总值升至 35.1 万亿港元,同比上涨 13%。
第二件大事,是今年 5 月 21 日,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
这个看似技术性的法案,实际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稳定币,我们可以理解为加密货币世界里的 " 数字现金 "。它最大的特点是 " 稳 ",通常和法币固定换汇,不像比特币价格剧烈波动。
香港成为全球首批建立稳定币监管制度的司法管辖区,允许发行锚定任何法定货币(如美元、欧元、人民币)的稳定币。
这意味着什么?
在数字货币即将重塑全球金融格局的关键时刻,香港抢先一步制定了游戏规则,这就是代表国家在试水,要争夺未来 " 数字铸币权 "。
更重要的是,这个制度设计既保证了金融稳定,又为创新留下了空间。条例建立的 " 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 " 原则,也给全球稳定币监管提供了重要参考。
想象一下:当全球数字货币交易需要一个安全、合规、高效的平台时,香港已经准备好了。
当人民币数字化需要一个国际化的窗口时,香港已经站在了那里。
第三件大事,便是 5 月 30 日国际调解院的设立,香港从金融中心升级为全球治理中心。
国际调解院由中国等 19 国发起,这是全球首个专门致力于调解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的意义远超一般的国际机构设立。
不同于西方国家惯用的司法和仲裁手段,调解院从一开始就是充满 " 东方智慧 " 的产物。
大到国家间争议,小到私营主体间的国际商事争议,都可以坐下来聊。
眼看着 " 西方传统大国 " 不光在国际责任中越来越扯后腿,还故意制造各种事端,在国际冲突增多、对话困难、分裂加剧的背景下,国际调解院的设立给解决争端提供了新的制度性选择。
而它,就设在香港。
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2025 年 5 月 30 日)
正如我们的外长在致辞中说的:" 香港回归本身就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成功范例。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兼具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优势,在国际调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他的动作还包括粤港澳大湾区 " 跨境理财通 " 启动,港交所推 " 港币 - 人民币双柜台 ",互换通设立 " 联合监测框架 " 等等,主动积极的有力政策真的是层出不穷,目不暇接。
从 " 金融中心 " 到 " 全球治理中心 ",从 " 东方之珠 " 到 " 国际调解之都 ",香港的角色一步步在升级。
香港装上这些 " 核动力 ",未来的想象空间难以言表。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4 月份,当关税大棒在特朗普手里正挥舞得起劲时,他威胁说:" 将中国公司从美国证券交易所除名的可能性 一切都在考虑之中。"
为了顶住这种无理威胁,中国在做两手准备,清醒并且冷静。
美国越折腾,香港越坚定。
根据 LiveReport 大数据统计,目前在美上市(包括纽交所、纳斯达克及美交所)的中概股总计有 385 家,合计总市值超过 1 万亿美元,其中包括阿里巴巴、拼多多在内的前 50 家中概股公司的市值占了 95%。
但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等头部中概股多数已经在香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
一边是贸易战,一边是东西方话语权争夺战,香港的战略价值不是在下降,而是在上升。
波士顿咨询公司近期发布的《2025 年全球财富报告》,将香港和瑞士并列为 2024 年全球两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其中香港的跨境财富总值增长为各地区之冠,达到 2310 亿美元,其 9.6% 的年度增幅也胜于全球平均水平。
香港提供了一个更加友好、更加稳定、更加可预期的金融市场环境。
资本用脚投票,结果就是,相比 2024 年初不论是恒生指数(HSI)还是恒生科技指数(HSTECH),都大幅上扬了超过 45%。
香港恒生指数近 1 年曲线(2025 年 7 月 21 日)
近年来中央不断明确表态,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它定位为国家的全球金融枢纽、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
这为香港金融市场提供了根本性的政策保障和发展方向。
香港正迎来一轮 " 大牛市 ",而这只 " 牛 ",不只是代表股市的上涨,是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枢纽再次牛起来了。
当维港烟花照亮中环,纽约交易所可能要彻底失眠。
这一次,全世界都在关注。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