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又一个巨大的行业“原罪”,被揭开…

访客 2025-07-23 15:57:12 16734
又一个巨大的行业“原罪”,被揭开…摘要: 每年,我猜你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如释重负的时刻。那就是,从体检中心拿到那份厚厚的报告,快速翻到最后一页的 " 医生总检 ",看到 " 未见明显异常 " 那几个字。长舒一口气,感觉自己...

每年,我猜你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如释重负的时刻。

又一个巨大的行业“原罪”,被揭开…

那就是,从体检中心拿到那份厚厚的报告,快速翻到最后一页的 " 医生总检 ",看到 " 未见明显异常 " 那几个字。长舒一口气,感觉自己又为生命账户充值了一年,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熬夜、点外卖了。

这个小小的仪式,是现代都市人给自己的一份确定性,一份安全感。

直到北京那位女律师张晓玲的故事,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把我们所有人的这份 " 小确幸 " 炸得粉碎。

连续十年,在著名的爱康国宾体检,每年都是 " 未见明显异常 "。结果 2024 年,在另一家机构一查,肾癌,而且已经是晚期,骨转移。

十年啊。人生有几个十年?一个自律的、相信专业的精英律师,用十年时间信任一家头部体检机构,换来的是一个几乎无法挽回的结局。

这事儿一出,群情激愤。网上到处都是对爱康国宾的口诛笔伐,骂它 " 无良商家 "、" 草菅人命 "。爱康国宾也两次回应,说我们没漏诊,我们当年报了 " 钙化灶 ",而且这个癌发展得特别快,我们没责任。

你看,这就像一场罗生门。我们这些外行,也搞不清 B 超影像上的一个 " 钙化灶 " 和一个 " 肿瘤 " 之间,到底隔了多远的距离。

但今天,我不想带你去断案,去争论到底是谁的责任。因为那样,我们很可能只会得出一个 " 这家公司真坏 " 或者 " 这位律师真倒霉 " 的结论。

我想邀请你跟我一起,往深处想一层。

商业模式的致命缺陷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根本不是某一家公司、某一个医生的偶然失误?而是这个行业,从根儿上,它的商业模式就埋着一颗定时炸弹。

我们普通人以为,我们花钱去体检,是购买 " 健康保障 "。但实际上,我们从商业体检机构那里买到的,很可能是一个叫做 **" 无反馈产品 "** 的东西。

啥叫 " 无反馈产品 "?别急,我们先把场景拉开,看看更多的细节。

张晓玲律师的遭遇,是个案吗?你稍微一搜,心就凉了半截。

安徽的李先生,在爱康国宾体检,报告说 " 肺内结节、肺内炎症 "。听着像小问题吧?结果几个月后确诊肺癌。后来找专家把片子一对,说那个 2.7 厘米的病灶,体检的时候就已经在了,但报告里压根没提它的风险。

银川一位 33 岁的女性,连续两年在爱康国宾做宫颈癌筛查,都没问题。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子宫全切。一个家境本就艰难的家庭,瞬间被拖入深渊。

最讽刺,或者说最黑色幽默的是什么?

是爱康国宾的创始人张黎刚先生,在 2018 年,自己就曾振臂高呼,炮轰行业乱象。他说:" 行业里边也有真体检、假体检。也有我们一些同行,抽了血做都不做,把血倒掉了,直接给结果。" 他还说," 用护士假冒医生做超声检查。"

这番话,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可几年后,这些话像一把把回旋镖,嗖嗖地全都飞回来,精准地打在了自己身上。

卫健委抽查发现,有的民营体检机构,CT 影像阅片时间平均只有 4.2 分钟,而公立医院是 15 分钟。北京爱康国宾旗下的门诊部,就因为 " 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 被罚过款。

你看,当一个行业头部企业的创始人都公开承认存在 " 假体检 ",而他自己的企业也深陷各种 " 漏诊 "、" 误诊 " 的指控时,我们是不是就不能简单地用 " 坏人 " 或者 " 倒霉 " 来解释了?

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更深层的、系统性的力量在驱动。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那个概念——" 无反馈产品 "

想一想,你去看病,去的是一家正规三甲医院。挂了个专家号,医生看了你的片子,说:" 你这是 A 病,得做手术。"

这个诊断,就是一个产品。但这个产品牛在哪儿?它有一个极其强大的 " 反馈闭环 "。

你做了手术,如果病好了,说明他诊断对了,口碑 +1,奖金 +1,没准还能写个论文。如果病没好,甚至更重了,你和你的家属会立刻找回去,轻则投诉、在外面宣传这家医院不行,重则纠纷。

这个 " 诊断 " 的后果,马上就会反作用于医生和医院本身。

医生的声誉、收入,医院的口碑、评级,都和这个 " 诊断 - 治疗 " 的闭环,死死地捆绑在一起。所以,他有极强的动力,要把这个 " 诊断 " 尽可能做对。

一个优秀医生的价值,就是在这个残酷的、即时的反馈系统里,被千锤百炼出来的。

好,我们再来看商业体检机构。

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它卖给你的,是一份 " 报告 "。当你拿到这份报告,它的服务交付,其实就已经基本完成了。

对于体检机构来说,最理想的客户是谁?是你我这样,大概率没什么大毛病的普通人。一年一次,过来走个流程,花几百上千块,拿走一份 " 未见异常 " 的报告,然后彼此相安无事,明年再见。

这简直是完美的商业模型。成本可控,流程标准,客户满意度还挺高——因为没人喜欢在报告上看到坏消息。

那问题在哪儿?问题就在于那 " 千分之三 " 的癌症概率,就在于张晓玲律师这样的 " 黑天鹅事件 "。

对于一个真正有早期癌症的患者,体检机构的报告,实际上是一个 " 待验证 " 的半成品。它的对错,无法在体检机构内部得到验证。而是在一年后、两年后,在另一家医院的诊室里,才被最终宣判。

这时候,反馈的链条已经变得太长、太弱了。

你想,一家体检机构,每年服务 100 万人。假设癌症发病率是千分之三,那就是 3000 个潜在的癌症患者。为了精准地把这 3000 人筛出来,它需要聘请多少像三甲医院那样经验丰富的影像科、B 超科专家?需要给他们多高的薪水?需要让他们花多少时间在每一张片子上?

而这些专家,在 99.7% 的时间里,看到的都是健康的片子。这在商业上,划算吗?

所以,更 " 经济理性 " 的选择是什么?是聘请一些经验尚可的医生,或者干脆是技师,用标准化的、更快速的流程,来处理海量的、大概率正常的体检需求。这样做,能完美地服务那 99.7% 的健康客户。至于那 0.3% 的疑难杂症,就成了一个概率问题。

你看,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 " 良心 " 问题,这是一个深刻的 " 商业模式 " 问题。

它的产品,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能让它感到切肤之痛的 " 反馈机制 "。它的利润,恰恰来自于服务那些 " 不需要反馈 " 的健康大多数。

更深一层的问题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这个 " 无反馈 " 的模式,为什么能在中国大行其道,成为一个年入近 3000 亿的庞大产业?

因为它被困在了一个系统性的 " 孤岛 " 上。

我一个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一个常识:在国内,你去三甲医院看病,拿着一份商业体检机构的报告,几乎所有医生都会跟你说:" 对不起,我们不认。麻烦你,在我们这儿重新查一遍。"

这句话,像一道天堑,彻底斩断了商业体检机构和主流医疗体系之间的连接。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体检机构这个 " 零件制造商 ",它生产的 " 零件 "(体检报告),永远没有机会被装到 " 汽车 "(临床诊断与治疗)上,去跑一跑,看看到底好不好用。

它无法从下游获得最权威的校准。它漏诊了,下游的医院不知道;它误诊了,下游的医院也只是让病人重查一遍而已。它成了一个医疗体系之外的 " 体外循环 ",一个封闭的、自我校验的系统。

再加上我们都知道的,法律赔偿的力度。银川那个宫颈癌晚期的女士,最终拿到的赔偿是十几万。这点钱,对于一家年收入几十亿的巨头来说,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更像是一笔 " 业务耗损 "。

一个没有下游校验、又没有上游强力惩戒的商业模式,你指望它能有多大的动力去提升自己最核心、但也最昂贵的能力呢?

结语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劝你别去体检。

而是希望我们都能建立一个更清醒的认知。

当你走进一家装修精美、服务周到的商业体检中心时,你要清楚地知道,你购买的到底是什么。

你买到的,不是一份 " 健康保证书 ",而是一个 " 概率筛选器 "。它的主要功能,是把大概率健康的你,从人群中筛出来,让你安心。但它对于精准捕获那些小概率的、潜藏的 " 黑天鹅 ",能力是相对有限的。

它就像一个安装在你家的烟雾报警器。在 99.9% 的日子里,它沉默不语,让你觉得岁月静好。但你绝不能把家里的消防安全,全部寄托在这一个报警器上。你还得自己多留心,知道消防队的电话是多少。

对于我们的健康,体检报告只是一个路标,而不是终点。尤其是当你的身体已经发出某些信号,或者报告上出现任何你看不懂的 " 术语 " 和 " 可能 " 时,请务必拿着它,去到那个拥有强大 " 反馈闭环 " 的地方——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去获得那个最关键的 " 闭环验证 "。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几乎一切都可以被包装成产品来售卖,包括我们的 " 健康焦虑 "。

但我们必须擦亮眼睛,看清每一种产品背后,真实的商业逻辑。

因为当我们为了一份廉价的安心,而放弃了审慎的追问时,我们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远超自己的想象。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