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河北小县的杂技,凭什么成为中国名片?

访客 2025-07-23 15:57:13 83011
河北小县的杂技,凭什么成为中国名片?摘要: 在中国,被冠以 " 杂技之乡 " 名号的地方,从南到北实在不少。像山东的菏泽、聊城,河南的周口、濮阳,江苏的盐城、湖北的天门 不过,在众多的 " 杂技之乡 " 中,河北的吴桥却是名...

河北小县的杂技,凭什么成为中国名片?

在中国,被冠以 " 杂技之乡 " 名号的地方,从南到北实在不少。像山东的菏泽、聊城,河南的周口、濮阳,江苏的盐城、湖北的天门

不过,在众多的 " 杂技之乡 " 中,河北的吴桥却是名气最大的,甚至在国际上,"CHINA WUQIAO" 已经成了中国杂技的代名词。

"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 迄今已举办了 17 届,是全球杂技界公认和蒙特卡洛马戏节、巴黎世界杂技节齐名的三大杂技赛场之一。

为什么吴桥杂技能闯出这么大的名气?

过去撂地表演讨生活的杂耍,又是怎么被今天的吴桥人做了当地的金字招牌?

据说,吴桥当地有这么一句顺口溜:"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说的就是杂技在吴桥的普及程度。

这么说也不算夸张,当地 120 多所学校和幼儿园,全部都有 " 杂技课 ",更不用说那些专门的杂技学校、杂技表演团体和众多的民间艺人了。

杂技早已深入吴桥人的心中,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因为,杂技可以说是当地最能拿得出手的 " 名片 ",也是吴桥人引以为豪的 " 特产 "。

吴桥县水波小学学生在操场上练习抖空竹

吴桥杂技,名声在外。

在国际杂技界,"CHINA WUQIAO" 就是中国杂技的代名词。因为,在吴桥杂技节的会徽上,就印着这么一行字。

吴桥杂技节,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全球杂技界,都是代表最高水准的顶级艺术赛事。

创办于 1987 年,已经举办了 17 届的 " 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 ",与鼎鼎大名的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巴黎 " 明日与未来 " 国际杂技节并称世界三大杂技节。

虽然创办时间最晚,但吴桥杂技节的最高奖—— " 金狮奖 " 早已是和 " 金小丑奖 "" 法国总统奖 " 齐名的,国际马戏界最向往、最瞩目的奖项之一。

2019 年第 17 届吴桥国际杂技节颁奖

除了吴桥杂技节,吴桥县的杂技艺人和杂技世家一直都是名人辈出。

把中国近代杂技推向全世界的 " 中国国术马戏团 " 创建人孙福有就是吴桥人。

从小自学杂技的孙福有,20 岁闯荡俄国,在当地马戏团从打杂开始,融汇了两国杂技之长,开创了自己的杂技风格。

1917 年回国,他创立了 " 孙家班 ",10 年后就带着自己创建的 " 中国国术马戏团 ",云游各国演出,让中国杂技名扬世界。

他自创的许多杂技节目、动作和道具,至今仍然活跃在杂技舞台上。

被称为 " 鬼手 " 的王保合也是个传奇人物。

出身吴桥杂技艺人世家的王保合,从小跟家人跑江湖卖艺,1999 年他受邀去香港演出,在表演完 " 三仙归洞 " 的节目后,所有人都被他神奇的手法折服。

当时的香港特首董建华抓着他的手翻来翻去看了半天,最后说了句 " 不是手啊,鬼啊 ",从此 " 鬼手 " 的绰号就叫响了。

王保合在表演 " 三仙归洞 "

王保合还凭着自己的这招 " 三仙归洞 ",在酒桌上赢了 4 个亿。

2000 年,王保合去给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演出,在宴席上他表演的 " 三仙归洞 " 让霍英东先生连喝了两大杯酒。

霍英东不服气,王保合就说," 那咱们就赌项目吧。我输了就跟你回香港,为你工作不要工资。你要是输了,就上我们家乡去投资,一个球一亿。"

结果,王保合为自己老家赢了霍英东先生 3 个亿和李嘉诚儿子 1 个亿的投资。

吴桥杂技声名远播,也让吴桥杂技班子成了国内最活跃的演出群体。

吴桥县杂技团自 1992 年起就在美国、韩国、日本、朝鲜以及欧洲、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全县 116 家杂技演出公司和民间杂技团体、4000 多名杂技演员的足迹遍布国内及国外 58 个国家和地区。

吴桥杂技大世界,成了吴桥杂技文化旅游的窗口

除了出去演出,吴桥还在自家门口开了 " 吴桥杂技大世界 ",这个以杂技为主题的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约 60 万人次,带动相关从业人员 2.5 万人,一年能收入约 3 亿元。

不光如此,吴桥还扮演起了杂技界 " 黄埔军校 " 的角色。

国内杂技界有 " 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 " 的说法。

现在全国的杂技团和世界 28 个国家的杂技团中,都有吴桥籍的杂技艺人。开办了 30 多年的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也为全国各地杂技团体培养了 2000 多名杂技演员。

在吴桥杂技学校里学习的外国学员

如今在吴桥的 28 家杂技学校里,常年在校的学员超过 1800 人,还接收了来自韩国、坦桑尼亚等 10 多个国家的 400 多名 " 留学生 "。

这些洋弟子毕业后,或者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或者回国办起了杂技学校,成了吴桥杂技走向世界的 " 代言人 "。

在国内被冠以 " 杂技之乡 " 的地方有许多,和吴桥一样历史悠久的也不少,但为什么单单吴桥能闯出这么大的名气?

一是地理位置。

在吴桥所属的沧州,以前的杂技艺人传唱着一首歌谣:

"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 ...... 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 ......"

这里说的 " 条河 ",其实就是吴桥民间对京杭大运河的称谓。

我们今天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吴桥除了大运河贯穿全境,它距离北京、天津、济南这些城市的距离都在 300 公里以内。

在过去行走江湖靠卖艺为生的年代,吴桥的杂技艺人,正是靠着漕运兴盛,沿河北上南下。

大运河穿吴桥而过,距离北京、天津、济南等地距离近,吴桥的艺人更容易出现在当时的大城市中

到了近代,运河流域的大城市,纷纷出现了江湖艺人聚集活动的场所,比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或是天津的 " 三不管 " 这些地方。

在这些艺人撂地表演的地方,几乎都留下了吴桥杂技艺人的身影。

就像前面提到的王保合,他 5 岁跟着家人外出卖艺,就是沿着运河北上直到北京。

吴桥杂技艺人,就这样沿大运河走出家乡,来到大城市,进而远涉重洋闯世界,把吴桥杂技的名声传到了全球各地。

二是传承。

其实,让吴桥人成为行走江湖的杂技艺人,说到底还是因为 " 穷 "。

千百年来,土地贫瘠和战祸不断,让吴桥人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为了生计,学杂技成了一个人乃至家族的首选。

过去的千百年,吴桥杂技主要是靠家族传承,许多杂技世家可以追溯四五代甚至更久远。

即便是现在,吴桥的民间杂技团体中,一家人祖孙三代同台表演的杂技团仍不少见。

吴桥县杂技艺人何书胜的杂技小院

就像吴桥挺火的 " 杂技小院 "," 院长 " 是 60 多岁的老艺人何书胜。

老何家世代表演杂技,到他孙子这辈已经是第八代了。

老何从四五岁就跟父亲学杂技,20 多岁开始组班子,带着和弟弟、妹妹和徒弟们一起租马戏大棚,在全国各地演出。

而在吴桥杂技大世界里表演的杂技世家就更多了,像 " 鬼手 " 王保合、王立刚一家," 彭家班 " 班主彭彦华、彭立新一家,非遗传承人张连锁、黄艳芬一家等等。

三是融合。

吴桥杂技的繁盛,也和他们积极地与外界交流有关。

这些走南闯北的杂技艺人,在颠沛流离中学习着其他艺术形式,吸取外地、外国杂技的长处。

从明代开始的 " 黄镇九月会 " 对吴桥杂技的影响巨大。

黄镇地处山东宁津和河北吴桥两县的交界,交通便利,每年农历九月初五开始,方圆几百里的杂技艺人自发聚集。

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这里认师、拜友,切磋技艺,或插伙搭班,或是购买杂耍所需的动物和道具,让这里成了杂技行业最重要的交流平台。

濮阳东北庄杂技的特点是 " 普、土、古 "。也正是因为一直以来道具和表演太生活化,缺乏舞台艺术美感而渐渐落伍

除了黄镇九月会这个 " 主场 " 之外,吴桥人还特别擅长学习其他杂技流派的优秀之处。

河南濮阳东北庄,是另一个历史悠久的杂技之乡。

在濮阳杂技班子最鼎盛的清朝末年,东北庄的乔家班到河北演出,结识了吴桥孙家班的班主,两家关系越走越近,班主结为异姓兄弟。

此后随着两家联姻,吴桥杂技融入了东北庄杂技擅长的武术、气功、驯兽、魔术等表演形式,逐渐形成了如今吴桥杂技武术、杂耍、驯兽(包括马术)、魔术和幻术这四大门类。

当然,还有前面说到的远赴欧洲的杂技艺人,他们在欧洲演出,同时也学习欧洲杂技的技巧和风格,融入到吴桥杂技之中,最终形成了吴桥杂技独有的艺术形式。

和许多中国传统曲艺一样,杂技一开始就是个闯江湖谋生糊口的行当,学艺的艰辛,甚至连王保合的儿子都说有点 " 残忍 "。

不过,这丝毫没有动摇吴桥想把自己的杂技名气 " 变现 ",让吴桥的杂技艺人致富,让杂技成为吴桥支柱产业的决心。

吴桥杂技节在国际上名气不小,吴桥杂技大世界这个杂技江湖文化的主题公园,经过多年的开发,也已经成了中国最大的民俗旅游景区和世界唯一的杂技主题公园,每年接待游客 60 万人以上,其中国外游客 5 万人次。

除了吸引人来吴桥看杂技,吴桥的杂技团还向外输出。

仅吴桥县,就有 4 家杂技演出团体入选了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吴桥的杂技演员,还和国内外知名的游乐园合作,在欢乐谷、无锡影视城或是日本迪士尼公园里表演。

2017 年,吴桥县投资新建了一个设计、研发、制作和销售杂技魔术道具及影视道具的产业园,年销售收入也有几千万元。

全县从事杂技魔术道具、纪念品、娱乐产品等杂技相关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已有 20 多家,开始了杂技文化资源全面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吴桥县杂技魔术道具产业园的工人在制作杂技道具

尽管吴桥杂技还算红火,他们也想把杂技文化转向产业化发展,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如今练杂技的人越来越少了。

杂技曾经是吴桥人扬名的主要出路,但是练杂技毕竟太苦太累,国内的杂技演员都是从小培养,不像国外的很多是学体操的退役转行,所以现在家长大多不愿意送孩子去受罪。

再一个,普通的杂技演员,单凭在国内的演出收入,可能还没有打工挣得多,这个现实不得不让人们考虑更现实的问题。

虽然吴桥尝试着用杂技文化产业带动构建大旅游格局,培育现代服务业和全域旅游的产业,但老艺人不断减少,新人又补充不上来,吴桥的杂技虽然火爆,也难掩吴桥杂技传承越来越难的实际情况。

如果解决不了 " 继任者 " 的问题,吴桥杂技面临失传的,就不仅仅是像 " 缩骨功 " 那样的绝活了,当然,想搞杂技产业化也就无从谈起。

濒临失传的 " 缩骨功 ",需要从小练功把全身的关节取下再装上,这近乎残忍的方式在旧时是为了练成绝活有饭吃,但当下已经没有人再愿意学了

吴桥想把杂技行业产业化,让有名气的同时更能有利可图,让吴桥的杂技继续保持和发扬光大,是一条从没有被尝试、没有经验可循的路。

在传统曲艺杂技日渐式微的今天,怎么去传承、发展甚至做成产业,是吴桥人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祝福吴桥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既能留得住传统曲艺的花,又能结得出产业化带来发展壮大的果。

THE END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