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砸300万瑞士读酒店管理,回国前“天塌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 (ID:tourismzonenews),作者:theodore 熙少,题图来自:AI 生成
一
前阵子,我陪大表姐吃饭。
吃到一半,她突然叹了口气:" 你外甥啊,在瑞士学酒店管理,快毕业了,现在开始后悔了。"
看她心情不好,我安慰她:" 瑞士酒店管理专业那不是全球最强嘛?"
" 是强,也贵啊 ",大表姐放下筷子,边翻微信边念:" 你看,预备年(大一)他就花了三万多瑞郎,大二、大四更贵,四年下来光学费住宿就花了一百五十万,这还不包括吃饭、保险这些预存他学校卡里的 ......"
瑞士某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费,标价为瑞郎
我装模作样点点头。
她继续给自己补刀:" 弟弟,我钱没少花,但你知道他最近在干嘛吗?在厨房洗碗、清下水道、收盘子,穿上西装挺帅,但干的活没一件体面 ......"
她说完,我脑海里出现一个画面:瑞士雪山脚下,一位戴着厨师帽的中国小哥手握马桶刷,眼神迷茫 ......
当然,公道地说一句,瑞士的酒店管理确实厉害,几乎是全球行业里的 " 黄埔军校 ",这一点,大表姐也没有否认。
比方说,她提到学校课程设置很讲究,从大堂接待到餐饮管理,从营销到人力资源,甚至插花调酒都要学。
但问题也在于,瑞士酒店管理这门课程太全能了,全能到有点 " 啥都学 "。
大表姐说,四年下来,外甥发现自己像个工具人:订房系统能用、餐酒配对能讲、客诉流程能背、Excel 能做预算
但真让他专精一件事?既不是市场专家,也不是财务大神,还是得去实习上岗,从刷马桶开始历练。
" 因为你会点管理,会点沟通,会点服务,但都只到欧洲当地用人单位的门槛线,何况你还是中国人。"
我认真想了想,对于 " 精英 " 培养理念的中国家庭,确实不太好接受孩子读的国际课程,花的是百万级别学费,但就业起点如此接地气。
但无论中外,酒店行业确实讲的就是 " 从基层做起 ",你不是毕业就做经理,你得轮岗,从前台到客房,从餐饮到库管,有时候还得帮忙扫地、拖地、搬酒水。
大表姐的儿子现在就在瑞士一家五星酒店实习,最近换到前台岗位。
她说有一次,他给一个西方游客办理入住,对方听到他带口音的德语,先是愣了一下,接着丢出一句:" 你们中国人怎么在瑞士上班?"
他装作没听懂,笑着接下房卡。结果对方之后几天连着投诉,说房间灯光太暗、水温太低、毛巾太硬,全都甩给他处理。
一个瑞士本地的酒店经理知道这事后,回头私下提醒他:" 你文化沟通方式可能不太适应,要多练习欢迎用语。"
外甥和大表姐吐槽这件事的时候,直言自己花了一百五十万学服务,但没人教他面对隐性歧视的时候该怎么办。
大表姐很无奈," 我又能给他什么建议呢 ......"
二
" 那他现在是想回来吗?" 我问大表姐。
" 他想回,但也怕。" 大表姐苦笑," 你想啊,咱家投了几百万进去,回来当酒店管培生,一个月七八千顶天了,还得看前台主管脸色,谁受得了?"
我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她最后懊丧地说了句:" 早知道这样,当年送他去考公务员了。"
天塌的声音似乎从这里开始,而我知道她只是嘴硬。
因为大表姐并不想让孩子稳定,当年选择送去瑞士,图的就是 " 体面 " 两个字。
在那个中国房地产与五星酒店业高歌猛进的年代,我清晰记得她原话是:" 咱们家虽然没酒店,但起码能让孩子在五星级的地方混饭吃吧?"
现实是,饭确实吃上了,但不是 " 混 ",是 " 刷碗刷出来的 "。
说起来,今年是我做旅界的第十个年头,这些年遇到不少瑞士读酒店管理回来的朋友,有人混得风生水起,已经是国际酒管集团的业主代表,也有人转去奢侈品行业大把捞金,但更多人在学历光环下慢慢蹉跎。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后在瑞士读酒店管理毕业的小朋友们,似乎已经没有了前辈们的运气,他们和我讲的故事都挺像:
那些毕业后没回国,硬着头皮留在瑞士的,通常靠实习名额打擦边球,一边打工一边等工签,晚上还要在宿舍蹭同学的洗衣机。
大表姐说,她外甥在学校认识一个女生,家境很不错,目标一直是毕业后进奢侈品行业。
最近,试着去投 LVMH,面试官很客气地说确实喜欢她的瑞士酒店管理专业背景,但还是选了个会三门外语、还做过电商运营的法国年轻人。
她很郁闷:" 我不比她差啊,就是没有那张欧洲人的脸。"
说来尴尬,瑞士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各行各业通用的 " 服务力 ",但职场有时候看的不是你能不能服务好客户,而是你能不能让客户花更多钱。
现在,中国人去欧洲血拼的没那么多了,欧洲奢侈品公司也悄悄对中国留学生关上了大门。
回国的念头由此涌上了一些身在瑞士围城里的中国学生心头,但他们往往又担心回国后工资低,被人看不起。
有的回国后进了某国际连锁酒店,轮岗半年,最后分配到客房部,没完没了检查床单和毛巾数量,实在熬不下去,后来跳去物业公司做写字楼楼层主管。
那些回国的学长学姐也不藏着掖着,小红书直接开劝:" 你在欧洲捧过红酒杯,回国却连矿泉水瓶都拧不开。"
其实这种焦虑,不止酒店管理专业有,整个留学圈都开始动摇了。
前段时间,一段视频火了:董明珠在格力股东大会上说," 我们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海归里面有间谍。"
这句话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那些刚背着行李回国的海归们,表情直接裂开。
当然,董大姐说得重了,但这句 " 我不知道谁是不是 ",却戳中了很多留学生内心的刺——你读了书,回来却被防着。
紧接着,又是一个 " 董小姐 " 冲上热搜,她被网友翻出学历履历,结果被质疑 " 水硕 "。
你以为大家是在讨论董小姐是不是能力强,其实不是。
大家是在讨论一个更大的命题:海归这张船票,还值钱吗?
所以,这时候,瑞士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若回国就有点尴尬了。
它是留学界的 " 贵族路线 ":价格高、包装好、履历闪,理论上 " 全世界酒店欢迎你 "。
但实际情况却是,你读完回来,起薪和国内同专业毕业的学生差不太多。
三
行情就是这么个行情。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些在瑞士洛桑、苏黎世徘徊纠结的中国学生,或许是 " 留不下的瑞士,回不去的家 " 更为贴切。
大表姐前几天又找我聊天,说她认真算了一笔账。
" 孩子这几年留学,我们前前后后投了三百多万。"
" 相当于我和他爸三年的净收入。"
我没说什么,但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句子:这不是留学,这是北京中产家庭一场尚未看到结果的豪赌,只是结局恐怕不是那么乐观。
归根到底,如果你家里本来就有酒店,哪怕是个城市民宿、度假村,也算是 " 自家盘子里的人才培养计划 "。
你花钱送他去瑞士,那是投资未来接班人,他学完回来,不用从基层做起,直接参与管理层,真正实现 " 理论 + 资源 " 结合,投入产出闭环。
在这种前提下,瑞士读酒店管理是划算的,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接班。
但对绝大多数没酒店、没资源的家庭来说,现实是这样的:
你花了 300 万学会 " 全能型服务技能 ",回国从零开始轮岗,三年做到前厅主管、五年做到总监、十年能不能当总经理还不好说。
而这十年,谁帮你还房贷、养家、买车、买医保?
在瑞士烧几百万换一份需要熬十年的职业,这条路已经不太适合输不起的中国家庭了。
但对于已经选择留学的学生来说,心态好像又不一定要急迫到明天就要赚大钱。
因为,全球酒店行业数据其实是乐观的。
虽然国内酒店业起起伏伏,全球酒店业正以年均 7.1% 的速度增长,到 2028 年市场规模可能突破 1.2 万亿美元。
换句话说,只要能留在国外,这并不是个坏行业。
但你得接受一个前提:酒店业是一条慢路,它需要的是熬,不是镀。
没人能靠 " 学历 + 好看的简历 " 跳过熬资历的阶段。
你能不能熬?
你愿不愿意熬?
你的家庭能不能等你熬?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三个问题都答不出来,那很可能你不是在投资未来,而是在拿家庭收入上限在赌孩子一生的不确定。
大表姐最后疑虑重重地问我:" 你说我们当初这条路,是不是走错了?"
我沉默了一会,答:" 不一定错,但确实当初赌得有点大,还是争取让孩子留在瑞士吧。"
因为留学这场赌局,不在于你是不是赢了牌桌,而在于你没有能力换桌子时只能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