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图书编辑要趁早转行吗?

访客 2025-07-10 17:02:34 43552
图书编辑要趁早转行吗?摘要: 现在还有图书编辑会因为⼀本尚未⾯世的新书⼼潮澎湃吗?不是那种盘算着可能会是爆款的职业性兴奋,⽽是⼀种纯粹的、源⾃灵魂深处的激动——你确信⾃⼰⼿中捧着的是即将诞⽣于世的伟⼤思想,或是...

图书编辑要趁早转行吗?

现在还有图书编辑会因为⼀本尚未⾯世的新书⼼潮澎湃吗?不是那种盘算着可能会是爆款的职业性兴奋,⽽是⼀种纯粹的、源⾃灵魂深处的激动——你确信⾃⼰⼿中捧着的是即将诞⽣于世的伟⼤思想,或是可精准注⼊社会病灶的时代良⽅。

我估计很少有⼈有了。

如果你陷⼊了⽚刻的沉思,开始想起⾏业⻩⾦时代的传说,那么这篇⽂章的每⼀个字,都是为你⽽写。因为我们必须承认⼀个令⼈不适的现实:我们所以为的事业,可能正在静悄悄地沦为⼀⻔过⽓⼿艺。甚⾄,连 " ⼿艺 " 都称不上,它正在变成⼀个历史名词。

我不想⽤ " ⾏业的冬天 " 这种陈词滥调来粉饰太平。冬天意味着春天终将到来,那是⼀种循环。⽽我们正在经历的,不能算循环了,这是⼀场史⽆前例的⽣态更迭,更是⼀场没有硝烟、却⾜以将我们整个⾏业颠覆的范式⾰命。

是的,⽣成式⼈⼯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量冲击着出版这个古⽼的⾏业。

看不⻅的图书馆与最后⼀批读者

让我们从故事的另⼀端讲起——那个我们称之为 " 读者 " 的,⽇益模糊的群体。

⼩红书上搜 " 写论⽂ ",会看到⼤量的⽤户在分享论⽂写作的密码,其中提及最多的就是使⽤⼈⼯智能的⽅法。⼗⼏年前,我们上学那年,到了⼤四,那真是会冲进图书馆,在书架前翻找⼀天,借回五六本⼤部头,挑灯夜读。拿着笔记本写下⾃⼰的思考,最终引经据典才能完成⼀篇论⽂。如果是五年前的⼤学⽣,可能会打开⾖瓣读书、知乎,搜索相关书单和⽂章,然后购买⼏本评价最⾼的电⼦书,⽤⾼亮和批注功能完成知识的初步消化。

⽽现在,很多聪明的学⽣,只是打开了⼀个简洁的对话框,输⼊不知道从哪⾥抄来的提示词,就可以快速拿到包含理论溯源、案例分析、未来展望和核⼼参考⽂献的论⽂⼤纲。然后它再从细节中寻找⼀些机会,采⽤交叉视⻆去扩写。屏幕上的⽂字就开始如瀑布般流淌。当然,为了过查重,以及表现真正的创新点,还有很多⼯作要做。

但这个场景,已经就是我们⾏业的讣告了。

⼤语⾔模型,这个看不⻅的、全知全能的图书馆,已经悄然植⼊了每个⼈的⼿机、电脑,甚⾄未来的任何⼀个智能终端⾥。它是⼀个耐⼼的、永不下班的、记忆⼒超群的 " 知识仆⼈ "。你只要张开嘴,提出你的问题,它就能给你⼀个哪怕不完美,但也⼋九不离⼗的答案。随着模型⼀代代进化,它的回答⽔平只会越来越⾼,越来越接近,甚⾄超越⼀个特定领域的专家。

我们以往出版的浩如烟海的⾮虚构类图书,其核⼼价值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给这些读者们,提供系统化的、可靠的知识信息吗?我们曾骄傲地认为,书,是浓缩的思想精华,是⼈类智慧的阶梯。可当每个⼈都拥有了⼀部可以直通思想精华本身的电梯时,谁还会汗流浃背地去攀爬那个我们精⼼搭建的阶梯呢?

消费的形态,已经发⽣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购买⼀本《经济学原理》,到直接提问 " 请⽤外⾏能听懂的话解释⼀下什么是‘机会成本’,并举三个⽣活中的例⼦ "。从研读⼀本《⻄⽅艺术史》,到上传⼀张照⽚并提问 " 这幅画属于哪个流派?构图有什么特点?画家想表达什么?"

知识,变得像⾃来⽔⼀样,拧开⻰头,唾⼿可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 " ⾃来⽔⼚ " 的 " ⼯程师 " 和 " 管道铺设者 " 的价值,还能剩下多少?我们还在勤勤恳恳地净化⽔源、设计复杂的输送⽹络,却没发现,终端⽤户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台分⼦级别的空⽓制⽔机。

出版业的业绩下滑,不⽌是什么经济周期问题,更是整个物种⾯临的栖息地丧失。令⼈绝望的是,我们之中有很多⼈,甚⾄我们⾃⼰,都已经不再买书了。我们遇到问题,下意识的动作是什么?是打开微信读书,还是打开 DeepSeek 呢?

诚实⼀点。我们是最后⼀批读者,也正在亲⼿埋葬 " 读者 " 这个身份。

办公室⾥的共谋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产端,我们⾃⼰的办公室⾥。这⾥的景象,⽐消费端的崩塌更加诡异,因为它呈现出⼀种默契的⾃我瓦解。

你⼀定⻅过这样的场景。选题会上,⼀个策划编辑在她的 PPT 上,讲述着她关于⼈⼯智能的选题⽅向,列出了⼗⼏个切⼊点。报完选题,她坐下,悄悄地打开了⼀个对话框,那⾥头赫然是她刚才向 AI 提的问题:" 假如你是⼀个图书策划编辑,请提供⼆⼗个关于 AI 如何改变职场的选题。"

⽂字编辑也⼀样,他现在已经不为⼀个作者⼲涩的序⾔发愁了。她复制了全⽂,粘贴进对话框,输⼊:" 请将这段⽂字润⾊得更具⽂学性和感染⼒,但保持原有核⼼观点不变。" ⼏秒钟后,⼀篇⽂采斐然的序⾔诞⽣了,她只需要稍作修改,就可以发给作者确认。

⽽负责营销的同事,则在要求 AI 为同⼀本书⽣成五个不同⻛格的宣传⽂案,分别⽤于⼩红书、抖⾳、和微信公众号。

我们每个⼈,都成了这场 " 共谋 " 的⼀部分。我们⼼照不宣地使⽤着这个强⼤的⼯具来提升效率,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正坐在那根被⾃⼰奋⼒锯断的树枝上。我们很少在公开场合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个编辑如果敢说⾃⼰在⽤ AI 改稿,甚⾄⽤ AI 写稿,那他⼀定是疯了。在⾖瓣上,⾄少我从来没有看⻅⼀个编辑提到他们的书稿⾥有 AI 含量。

这种沉默,有着双重的恐惧。⼀⽅⾯是被读者批评的恐惧,另⼀⽅⾯是被 AI 替代的恐惧。

曾⼏何时,⼀个策划编辑的核⼼能⼒,是通过在海量表层信息中冲浪,去挖掘深层次的社会需求,然后像⼀个媒⼈⼀样,敏锐地找到能满⾜这个需求的作者,最终创造出⼀本能够引起共鸣的纸质书。⽽现在,对社会需求的挖掘,AI 可以通过分析全⽹数据做得⽐你更准;寻找匹配的作者,独特性能超过 AI 的⼈似乎也变少了。

⼀个⽂字编辑的安身⽴命之本,是鉴赏能⼒、是事实核查、是体例规范、是⽂字的韵律和节奏感。但这些,对于⼀个以语⾔为⽣的模型来说,正在变得越来越轻⽽易举。尤其是校对这种极度依赖规则和细致的⼯作,被 AI 全⾯⾃动化,⼏乎是指⽇可待。

当⼀台机器,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完美地胜任你的⼯作,且它不会疲惫、不要薪⽔、还能以指数级的速度学习进化时,你这个⼯种的命运,除了 " 毁灭 ",还能有第⼆个词来形容吗?

我们安慰⾃⼰,说 AI 只是⼯具。但锤⼦不会抢⾛⽊匠的饭碗,因为它没有意志,也没有学习能⼒。⽽我们⾯对的,是⼀个正在学会学习的智慧体。当它的平均⽔平逐渐超过⼈类编辑的平均⽔平时,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地上的幻影与拥挤的独⽊桥

" 没关系," 总会有⼈这样说," 低层次的执⾏⼯作会被取代,但我们可以向更⾼层次转型,去做产品经理,去做项⽬统筹,去做审美品味的把关⼈。"

这听起来,像是⼀条通往⾼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但当我们费⼒地爬上去,会不会发现那⾼地上,不过是⼀⽚海市蜃楼?

我们回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去服务谁?当读者可以直接从 AI 那⾥获得满⾜时,我们这些 " 内容产品经理 " 精⼼策划、设计、包装出来的 " 产品 ",要去卖给谁?需求的地基都已经被抽空了,我们却还在幻想⾃⼰能在空中建造⼀座宏伟的宫殿。这听起来,更像是⼀种精致的⾃我欺骗。

我想起 " 击剑 " 这个运动。在冷兵器时代,它是⼀⻔防身保命的技能,是战⼠在战场上浴⾎拼杀的根本。⼈们学习它,是为了活下去。⽕器时代降临,击剑变成了⼀种优雅的、观赏性的、带有贵族⽓息的体育运动。它的规则极其复杂,它的受众极其⼩众,它的存在更多是⼀种⽂化符号。

出版业,尤其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那些严肃出版,会不会正在⾛向 " 击剑 " 的命运?它会变得更 " 纯粹 "、更 " ⾼雅 ",但也会彻底失去它曾经拥有的、塑造⼤众思想的巨⼤影响⼒。我们这些编辑,会不会就变成那些穿着⽩⾊礼服、⼿持花剑的教练?我们培养着少数爱好者,在⼀个被精⼼保护起来的场馆⾥,进⾏着⼀场与真实世界⽆关的、仪式性的⽐赛。

你真的想成为这样的 " 教练 " 吗?你真的相信,整个⾏业数以万计的从业者,都能在这条⼩众的道路上找到⾃⼰的位置吗?

" 那我可以转去别的⾏业。" 这是另⼀条看似可⾏的路。

但请环顾四周。这场由 AI 掀起的⻛暴,并⾮只冲击我们这⼀叶孤⾈。程序员的失业潮已经不是新闻;设计师、律师助理、⾦融分析师,每⼀个曾经被认为是 " 安稳 " 的⽩领岗位,都岌岌可危。我们以为⾃⼰跳出的是⼀个⽕坑,殊不知整个世界,都在变成⼀⽚⽕海。你从编辑这个岗位逃离,想去做新媒体运营?去做市场策划?去做任何⼀个你能想到的、需要处理信息

和创意的⽩领⼯作?你会发现,那⾥早已挤满了从其他⾏业逃离出来的、同样焦虑的 " 幸存者 ",以及,那个⽆处不在的、更⾼效的 AI 竞争者。

那去⼲点体⼒活?这个想法听起来像是⼀种终极的退路。但当数以百万计的、习惯了坐办公室的⽩领都被迫涌向体⼒劳动市场时,你认为那⾥的竞争压⼒会⽐现在⼩吗?那不会是⼀⽚蓝海,那会是⼀座更加拥挤、更加残酷的独⽊桥。

失效的罗盘

或许,我们不必看得那么远。就看看当下,看看我们⼿中那些曾经屡试不爽的、如今却纷纷失效的 " 罗盘 ",就⾜以让我们惊出⼀身冷汗。

⼗年前,⼀本畅销书本身就是流量的中⼼。我们只需要把书做出来,然后通过⼀篇公众号爆⽂,就能卖出⼏千甚⾄上万册。我认识⼀个同⾏,仅仅靠两篇内容就创造过数百万册的传奇。那时候,我们出版业是好内容的源头,渠道追着我们跑。但现在呢?

你呕⼼沥⾎打磨出⼀篇⽂章,发布出去,可能只有⼏百个阅读量。为什么?因为内容的 " 场 " 变了。当抖⾳⽤ 15 秒的视频重塑了⼤众的注意⼒和⼤脑结构,当 AI 可以⽤⽐你快⼀万倍的速度⽣成⽆数 " 看似有⽤ " 的图⽂素材,你那篇需要读者静下⼼来花⼗分钟阅读的深度⽂章,就像在摇滚⾳乐节上唱⼀⾸催眠曲,⽆⼈问津。

权力的权杖,已经完成了转移。⼀开始,它在那些能写出深度图⽂的作者和编辑⼿中。后来,它转移到了那些能做出 5 秒完播率超过 30% 的短视频博主⼿中。他们成了新的流量之王,于是我们求着他们卖书。

但很快,他们也发现了⼀个残酷的真相:书,根本没多少利润。卖⼀本书赚的佣⾦,可能还不如卖⼀⽀⼝红、⼀包零⻝。于是,这些最顶尖的流量渠道,也开始逐渐放弃图书这个品类。他们为我们开辟的渠道,正在对我们缓缓关上⼤⻔。

我们彻底沦为了求流量的⼀⽅。我们被告知要 " 投流 ",要⽤付费的⽅式去购买⽤户的注意⼒。这对于⼀个利润微薄如⼑⽚的⾏业来说,⽆异于饮鸩⽌渴。

更可怕的是,我们赖以为⽣的⽅法论正在全⾯失效。在过去,我们的⽅法是优质内容为王。我们相信,只要书的内容⾜够好,就⼀定能找到它的读者。但在这个信息⽆限供给,⽽⽤户注意⼒⽆限稀缺的新时代,这个信念已经动摇了。你的优质内容,⾸先需要被看⻅。⽽被看⻅的成本,正在变得⾼不可攀。

AI ⽣产信息的速度,除了效率提升之外,它事实上还带来了⼀种 " 内容物理学 " 的改变。每天抖⾳和⼩红书上有⼤量真假莫辨的图⽂视频在吸引你浏览。⼈⼯智能爆发式的创造⼒凭空制造了⼀个拥有巨⼤引⼒的⿊洞。在它的引⼒场⾥,我们过去那些基于⽜顿⼒学的营销定律,统统归零。

做内容的我们,其实就是 " 春江⽔暖鸭先知 " ⾥的那只鸭⼦。我们最先感受到了这股刺⻣的寒意。

警报拉响前,请你先⾛

我想说 " 图书编辑还是趁早转⾏吧 ",或许有点偏激,但我的本意并不是让你明天就去提交辞职信。

我说的 " 转⾏ ",是⼀种决绝的、主动的、甚⾄是痛苦的 " 转向 "。

你必须⽴刻停⽌⽤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未来的⾏动。两三年前那些关于 " 爆款逻辑 " 的复盘,已经是上⼀个时代的墓志铭了。继续抱着它们,是⼀种思想上的懒惰。

你必须花更多精⼒去学习⼈⼯智能,亲⼿去⽤它、调教它、感受它的边界和潜⼒。你要像⼀个即将上战场的⼠兵熟悉⾃⼰的武器⼀样,去熟悉这个将要重塑你所在战场的新物种。

你也必须⽴刻开始盘点⾃⼰,盘点那些 AI ⽆法轻易替代的东⻄。是你独特的审美品味?是你与某个领域顶尖作者建⽴的深度信任?还是你对⼈性的深刻洞察?这些是你未来唯⼀的、可以依仗的资本。请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思考如何将它们嫁接到⼀个新的、能够创造价值的模式上去。

我们这⼀代内容从业者,在很⻓⼀段时间⾥,都⾃认为是先进⽂化的代表。但现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可能正在成为被甩到历史沟⾥去的那批⼈。

现实已经如此残酷,就不要再⽤ " 我对这个⾏业爱得深沉 " 来⾃我感动了。爱,不能当饭吃。更重要的是,当你⾃身难保时,你也⽆法再去守护你所爱的东⻄。

这个时代正在剧变,跳出这个正在下沉的坑,也许会跳进下⼀个坑。前路充满未知,没有任何⼈能给你⼀张确切的地图。

但是,⽆论跳到哪个坑,我们⾄少要保留选择 " 跳 " 的主动权。

不幸的是,未来已来

就在上周,关系很好的同事编辑的书即将发售。按照过去的习惯,理应冲⼀杯咖啡,关掉所有通知,沉下⼼来,⽤⼀个下午的时间,与这位作者进⾏⼀次深度的灵魂对话。但就在我准备这么做的时候,⻤使神差地打开了⼿机,随意刷了⼏个三分钟解说⼀部电影的短视频。

⼗⼏分钟以后,我想起来要读书。此时,⼀个念头像毒蛇⼀样钻进了我的脑海:我为什么要⾃⼰读呢?我为什么不把这份电⼦稿直接丢进 AI ⾥,让它在⼀分钟内⽣成⼀份详细的摘要、分析它的核⼼论点、优点和缺点?

当我意识到⾃⼰竟然冒出了这个念头时,⼀股寒意从脊椎升起,瞬间传遍四肢。我愣在那⾥,⼿机屏幕的光映在我脸上,我却感到⼀⽚⿊暗。

那⼀刻我才明⽩,时代变⾰的速度,远⽐我想象的还要快。它不只是在改造外部世界,它已经渗透进了我的⼤脑,在重塑我的思维,甚⾄在瓦解我作为⼀名编辑最根本的信念。我们总在谈论为读者做书,可那⼀刻我惊恐地发现,很多书稿的第⼀读者,或许早已不是⼈类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