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登陆驳船”令外国网友破防 引发海外广泛关注

美国“战区”网站报道,一组关于中国新型“登陆驳船”的最新影像在互联网上出现。这种驳船带有一座临时栈桥,能够通过一艘或多艘同类驳船与其他船只连接,还带有数个自升式支撑装置用于提高稳定性。视频画面显示,三艘驳船正头尾相连部署在一处尚未确定位置的海滩上。报道认为,这种自升式驳船的开发可能与中国在台湾进行登陆的准备工作有关,反映了中国越来越多地使用表面非军事属性的海上装备来支持两栖作战。
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的兼职高级研究员汤姆·舒加特在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推称,在最近的卫星遥感图像中发现,有三艘自升式驳船似乎已从广船国际龙穴造船厂离开。他认为这些驳船是一种“民用辅助登陆输送平台”,并将其称为T-LPT。他分析称,有三艘驳船在3月9日之后的某个时候离开了船厂,另有三艘仍在建造中。由于没有观察到这些驳船的AIS数据,他推测这些船只可能用于军事用途,并以此前军地联合投送训练中的滚装渡轮未开启AIS作为佐证。
海外分析人士曾认为,卫星图片中的三艘不同尺寸的驳船可能大部分用于单独使用,以在不同条件的滩头构成不同尺寸的临时栈桥。最新的影像显示了三艘驳船头尾相连形成了一条更长的栈桥。舒加特估算此次组成的栈桥长度约为850米左右,这意味着可以延伸到距离滩头更远、水深更深的海上,让更大排水量、装载量更多的船只与栈桥直接对接进行装卸。
报道还提到今年1月在互联网上发现的一张图片,一艘民用滚装船通过驳船与一座浮动栈桥相连。当时的卫星图片显示,广船国际龙穴造船厂有多艘自升式驳船处于不同的建造阶段。历史上,通过驳船或浮动设施构建的临时码头或栈桥曾在军事领域多次运用,例如美国军方试图在加沙构建的临时码头,但因暴风雨损毁而一度无法使用,体现了类似结构在恶劣天气下的潜在脆弱性。
然而,中国发现的这一设施具备自升式支架,这些支架下端支撑在海床上,并将驳船船体顶高离开海面,从而更加稳定,降低恶劣天气和海浪的影响,提高车辆、物资和人员的吞吐效率。尽管如此,这种设计使得驳船系统本身体积庞大且作业时难以移动,可能成为高价值目标,因此其更重要的用途可能是在第一波抢滩登陆并建立稳定的滩头据点之后进行快速部署,用以保障后续大规模部队和补给的投送使用。
报道联想起1944年盟军为诺曼底登陆行动所建造和使用的“桑树港”临时码头,虽然二者从驳船布局和栈桥形式都有很大差别,但这种联想引发了对中国的两栖能力建设的兴趣。报道称,这种能力一般会被视为登陆台岛背景下的支援手段,也可能用于未来在所谓“印太地区”其他位置的军事行动,以及救灾等人道主义救援等非战争行动。
去年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认为,解放军需要大量大中型登陆舰艇才能满足大规模登陆台岛作战的需求,但并未观察到大型登陆舰及中型登陆艇的大规模建造。因此,解放军可能通过投资民间国防动员潜力,如大型滚装运输船等方式来弥补。尽管如此,一些智库报告称,解放军能够动用的军民船舶至少在2030年仍无法提供足够的两栖登陆能力,也无法在严酷环境中提供大规模跨海作战所需的海上后勤支援。但如果目前所观察到的趋势持续发展,解放军有可能在2030年代中期有效利用足够大规模的民船航运支持大规模两栖作战。这些驳船和其他民用商业船舶将在解放军对台岛采取军事行动时起到重要作用,而在许多其他潜在军事行动场景的应用上,解放军未来也将依赖商业航运来提升两栖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