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国产新能源,把特斯拉挤到中游

文 | 数读智车
3 月的最后一天,小米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场严重车祸,一次失败的公关声明,让小米遭遇了造车以来最严重的舆论危机。
雷军的出面回应让这起事件得到了短暂的平息。但对于智驾安全问题的关注才刚刚开始。
从 2023 年下半年起,智驾快速发展,今年二月,比亚迪发起 " 智驾平权 ",智驾装车进入快速爆发期。
新技术的商用,注定会伴随着曲折和坎坷,与其说小米是个体偶然事件,不如说这是过去智驾安全焦虑的集中爆发。
狂奔的国产新能源,安全问题正在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压力与质疑如影随形。
特斯拉跌至第六
通常而言,第一季度是车企的销量淡季,多数车企的销量都会有明显下滑。从 3 月开始,新能源车企的销量开始逐月攀升。
去年的以旧换新政策延续到今年,3 月,各地陆续出台政策,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汽车消费。中办、国办发文表示,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延伸汽车消费链条。中汽协也于 3 月启动了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推荐目录申报。截至 3 月底,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合计超过 150 万份。
政策上的利好最终带来的是销量表现的提升。
按照同比数据,目前披露销量数据的 14 家车企中,绝大多数环比呈现增长;除了赛力斯,其他全部实现同比增长。
按照平均数计算,平均销量达到了 71599 台,同比增加了约 2 万台。比 1 月和 2 月也有大幅度提升。按照中位数测算,车辆销量的中位数达到 35378 台,也比同期增加了超过 6000 台。
国产车企的狂奔速度,已经将特斯拉压制到中游。根据特斯拉公布的数据,其一季度在华销量 13.72 万台,按照总量对比,已经被吉利、上汽、长安、奇瑞超过。平均每月 4.6 万台的销量,很快就要被理想、小鹏和零跑超越。
目前,公布销量的车企基本固定在 13-14 家,未来或许还会有 1-2 家被淘汰出局," 上岸 " 车企的名单已经基本框定。
由于比亚迪销量太高,会拉高平均数,因此,中位数更能代表上岸的门槛。如果长期低于中位数,并且偏离值过高,那么其面临的淘汰压力会非常大。目前来看,北汽和蔚来的压力可能是最大的。
19 大品牌月销破万
按照品牌来计算,3 月有 25 个品牌公布了销量,虽然在整体销量上无法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但品牌的整体势能较强。
25 个品牌中,有 19 个品牌月销过万,只比最巅峰的 12 月少两个品牌,与去年 10、11 月基本持平。月销超过 3 万的品牌,本月有 7 个,与去年 9 月持平。
25 个品牌基本都实现了环比增长,唯独赛力斯出现了下滑。同比数据看,马太效应依然在延续,月销超过 3 万的品牌,排名或许有变动,但基本都是老面孔,并且同比环比均保持增长。吉利银河、零跑、小鹏是表现最强势的品牌,实现了翻番式增长。
月销较低的品牌,同比增速较高的情况反而出现较少。比如长城欧拉、蔚来、比亚迪仰望,同比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销量下滑。
25 家品牌的销量中位数达到 14268 台,除了高端品牌,月销仍然无法过万的品牌,可能会面临持续下行的压力。
今年年初,16 个车企或者品牌公布了销量目标,由于华为鸿蒙未公布销量,本月能够看到 15 家车企的目标完成情况。
一季度的销量通常不会太亮眼,因此,多数车企的进度都会滞后。小鹏是表现最亮眼的车企,三个月完成了目标的 27%,进度非常乐观。
除了小鹏,吉利、小米的进度也都超过了 20%;长安、比亚迪、零跑的进度也都非常乐观。与之相比,智己、蔚来、广汽埃安、长安阿维塔的进度较为滞后,后期的压力巨大。
智驾安全问题频发
3 月最大的热点,当属智驾。
智能驾驶的热潮从 2023 年下半年就已开启,长时间来,华为和小鹏是这个赛道的第一梯队。特别是华为,其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系统,配合华为的高端化品牌形象,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
不过,追赶者的势头越来越猛烈。
比亚迪在 2 月打出 " 智驾平权 " 牌。王传福在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宣布,比亚迪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10 万级以上全系标配,10 万以下多数搭载。几乎是一夜之间把智驾打到了 " 白菜价 "。
3 月,理想又成为了新的搅局者。理想对自研汽车操作系统 " 理想星环 OS" 开源。据其介绍,理想汽车自 2021 年启动 OS 研发以来,已构建起 " 三横三纵 " 技术矩阵:横向覆盖智能驾驶、整车控制、智能座舱。
智能驾驶正在向着低价、全面覆盖的方向快速进发。这个过程中,关于智驾安全的问题开始频频出现。
1 月,智界 S7 在智能驾驶状态下发生事故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鸿蒙在 3 月进行回应,强调 " 智驾失控 " 并不属实。
2 月,湖南长沙 M9 出现失火事件,鸿蒙回应表示,车辆电池包未起火、未燃烧。
3 月,青银高速上,一辆极氪 7X 在开启智驾后突然撞向护栏,极氪归咎于驾驶员取眼镜导致方向盘失控。
同月,一辆极氪 009MPV 在高速行驶中失控,连续撞击道路中央金属护栏后迅速起火,极氪官方声明,起火原因初步归因于 " 连续碰撞 ",但未明确电池系统是否存在缺陷。
到 3 月底,一辆小米 SU7 在德上高速安徽枞阳段发生碰撞后起火,事故造成 3 人身亡。主流品牌相继出现问题,将智驾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长久以来,安全事故一直都在发生,只不过被高速狂奔的状态所掩盖。如今,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越来越高,安全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安全事件会进一步放大,车企的安全保障真正匹配得上宣传。
月初,工信部就要求驾驶员未规范使用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系统应具备禁止激活相应功能等限制策略。此外,两部门发文要求,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车辆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应 24 小时内提交事故信息。
一系列事故,预示着智驾安全问题需要有一个解决方案,甚至是从政策端,对智驾技术宣传、驾驶规范等方面给予足够的规范。
出海:比亚迪站到第一梯队
出海仍然是车企的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比亚迪成为最亮眼的企业。3 月,其海外销量达到了 72407 台,历史上首次站上 7 万台。这三个月,比亚迪每个月都在创造历史新高。
除了比亚迪,奇瑞和上汽依然是出海车企中的第一梯队。两者出口均超过了 8 万台。吉利和长城则是中规中矩,销量不足 4 万台。
3 月,车企的海外动作依然密集。比亚迪正式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首批投放市场的车型包括旗舰纯电轿车汉 EV 和宋 PLUS EV、DM-i。截至目前,比亚迪已进入中亚地区 3 个国家。比亚迪旗下的腾势 D9 车型在马来西亚上市。
奇瑞方面,其在捷克推出 OMODA 5 和 JAECOO 7 车型等四款新车。奇瑞将通过与当地代理商合作,构建销售与服务网络,预计到 2025 年底在捷克设立近 30 家销售网点。
上汽方面,旗下智己汽车海外版 IM6 在泰国上市。
新势力方面,虽然在国内市场节节败退,哪吒汽车在海外的步伐没有停止。3 月 20 日,哪吒汽车在泰国与当地供应商及金融机构签署四项重要协议,获 100 亿泰铢(约 21.5 亿元人民币)授信。
小鹏汽车则是宣布进入波兰、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市场,旗下小鹏 P7、小鹏 G9、小鹏 G6 计划于 2025 年第二季度开启销售。同时,小鹏汽车分别与汽车分销企业 Inchcape、欧洲经销商 Hedin 集团签署官方代理合作协议。2 月起,小鹏汽车提速全球化进程,计划 2025 年覆盖 60 个国家和地区,2027 年剑指全球新能源出口前三,2033 年实现半数销量来自海外。
国内的市场竞争,格局即将固定,车企在全球的竞争大幕正在拉开。
换帅、配售,最后的冲刺
目前看,车企竞争格局正在趋向稳固,竞争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想要不被淘汰,或者占据更有利的市场份额,这可能是最后的时间窗口。
3 月,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退休,这是一号位级别的人事调整。按照广汽的安排,古惠南退休后,广汽埃安暂不再设总经理职位。对于正处在挣扎期的埃安,古惠南的退休,以及总经理的缺失,可能意味着接下来的持续挣扎。
北汽蓝谷也完成了换帅,原总经理张国富升任董事长,原副总经理刘观桥升任总经理。两人的人事变动去年 7 月已经发生,不到一年内,两人已经成为公司的新任高管领导团队。
除了人事调整,配售募资也是本月的主基调。
3 月 11 日,比亚迪配完成配售,公司成功按 335.2 港元配售价,配发及发行合共 1.298 亿股新 H 股,扣除佣金和估计费用后的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 433.83 亿港元。
同月,小米的配售也顺利完成,此次小米合计配售 8 亿股,筹资净额约为 425 亿港元。
蔚来也闪电完成了配售,不过配售金额远低于比亚迪和小米。蔚来发行价为每股 29.46 港元,募集资金 40.3 亿港元。
在资本市场上,趁股价较高时配售,是募资的有力举措。这会为接下来的业务扩张和研发投资提供更坚实的基础。配售募资,可能是为了最后的份额竞争做储备,车企竞争可能会继续升级。
米小理零:新王上位,新势力大乱斗
如果说 3 月新势力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销量冠军的异主。
零跑汽车交付 37095 台,超越理想的 36674 台,成为新势力中销量表现最好的车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零跑销量直线蹿升,接连创造历史新高。零跑的亮眼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势的性价比策略。
3 月,零跑发布了 B10 车型,售价定到了 10.98 万 -13.98 万元。官方表示,这台车搭载 " 同级唯一 " 激光雷达 + 8650 芯片的智能驾驶方案,可实现高速及城区自动领航辅助;智能座舱将采用 8295 芯片,语音助手接入云端大模型。
在用户端,零跑已经成为 " 理想平替 ",这不但是对其性价比的肯定,也是对其产品能力的认可。能够超越理想,成为新能源车企的销量第一,说明零跑战略路线的成功。
小鹏也同样通过性价比款获得了积极的结果。小鹏是 2 月新势力的销量冠军。3 月,小鹏销量 33205 台,其中,低价车型 Mona M03 连续 4 个月交付超 1.5 万台,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Mona M03 彻底扭转了小鹏的局面。
小鹏直接规划了 5 款增程车型,包含轿车与 SUV。并且计划 2026 年量产分体式飞行汽车 " 陆地航母 "。销量大幅改善扭转了小鹏的局面,小鹏重新回到了新势力前列。
理想则是受困于产品线问题。目前,理想只有 SUV 一种车型,也只有增程一种模式。实际上并不利于理想的销量提升。按照规划,理想汽车的纯电车型 i8 和 i6 将于 2025 年陆续上市。i8 定位为 6 座中大型纯电 SUV,i6 则是大五座纯电 SUV。
这可能是理想丰富产品线的重要举措。不过,吸收了当初 MEGA 的失误,理想对纯电车型的销量预期非常克制,只定下了 5 万台销量目标。基本盘扎实,理想可能并不需要为销量过于焦虑。但由于产品线依然比较集中,理想也很难取得新的突破。
在所有新势力中,小米可能是最为特殊的存在。3 月,小米明显提升了产能,其交付量超过 2.9 万台,已经算是第一梯队。
小米现阶段完全不担心销量,小米 SU7 Ultra 开售 2 小时大定超 1 万台,足以见得其产品的市场号召力。小米汽车的月交付数据更多取决于产能而非销售数量。按照计划,小米首款 SUV 即将面世,如果产能拉满,小米可能会迅速冲上新势力第一。
不过,小米目前仍然存在短板,特别是智驾。2 月底,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已开启陆续全量推送。仅仅一个月,关于小米的安全事件就频频曝出。这一系列安全事件需要妥善解决,否则最终会影响小米的品牌形象,影响接下来的销量。
鸿蒙:消失的战报
进入 4 月,鸿蒙智行迟迟不公布销量数据,一直到 4 月 3 日,只是宣布其连续 3 个月中国纯电车型保值率第一。
华为的号召力足够。36.8 万元起的问界 M8,预售 12 小时小订超 28000 台。47.8 万元起的问界 M9 2025 款预售 12 小时小订超 13500 台。余承东直言,这两个车型的订单远超预期。
今年以来,又有多家车企选择与华为深度合作。上汽与华为合作的 " 尚界 " 即将登场。预计于 4 月 10 日发布,首款车型将会是上汽的存量车型优化而来。广汽与华为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
此外,宝马与华为合作,将开发鸿蒙智能应用,合作的车企已经延伸到国外车企。
然而,3 月鸿蒙的销量可能并没有特别乐观。
其中,按照赛力斯公布的产销数据,以问界为主的赛力斯汽车,3 月销量只有 18805 台,连续三个月未能突破 2 万台。智界方面,其 3 月销量只有 10005 台,与 2 月基本持平。这两个主力车型的表现只能算差强人意,鸿蒙智行正在面临考验。
最大的困境可能还是源自比亚迪的 " 智驾平权 ",以及 3 月发布的 " 兆瓦闪充 " 技术,后者 5 分钟能够充电 407 公里,最高充电电压 1000V。在三电和智驾方面对华为的优势技术形成了冲击。
余承东曾在比亚迪发布会后发微博称," 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这番言论似乎暗指比亚迪。
当 10 万元左右的车型能够装载智驾,动辄 30-50 万的车型,就很难依靠智驾体现出 " 高端感 "。鸿蒙智行正在面临新课题。
蔚来:节衣缩食、避免淘汰
蔚来在 3 月开始了密集发声。
李斌多次对外进行沟通,重点围绕在盈利等方面。李斌坦言,蔚来在落地、管理、成本控制、投资回报方面确实做得不够精细。蔚来智能化、换电等方面的投入非常大,但传播的不够好。蔚来已经全面推行 CBU 机制(基本经营单元)的管理措施,预计今年第四季度盈利。
3 月,蔚来交付量只有 15039 台,虽然已经算是有所提升,但与竞争对手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主品牌依然没有特别明显的起色,销量刚刚过万。低价车型乐道 L60 同样表现不好,3 月销量只有 4820 台,重复了主品牌车型的销量趋势。
过去几年间,蔚来已经亏损超过千亿,若非李斌强大的融资能力,蔚来可能撑不到今天。而如今,在竞争的关键阶段,蔚来却不能大肆投钱或者持续亏损,经营压力陡增。
目前看,蔚来还有最后一张牌——萤火虫,这款车型预计 4 月 19 日上市,这是更为低价的品牌,承担着销量的重要任务。
蔚来的机会窗口正在被逐渐关上,真正的挑战就是在今年。
广汽埃安:高端化困境
埃安曾经是新能源品牌中极为强势的品牌,但最近几年,销量始终无法进一步突破。
3 月,埃安销量 34082 台,虽然超过小鹏,但是低于理想、零跑。从诞生开始,埃安就与网约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最初是埃安的基本盘,如今却成为品牌挥之不去的刻板印象。
埃安尝试过高端化,比如埃安 LX Plus 车型,售价最低达到 28.66 万元。但是显然,这不足以让埃安建立高端化的认知。
3 月 18 日,广汽集团投资设立新公司华望汽车,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也将在不久公布。广汽选择拥抱华为,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透露,双方合作的华望汽车项目,将主要面向 30 万级高端客户,详细的产品定义、产品定位主要由华为主导。
这是广汽高端化的重要探索,借由华为的高端化品牌,广汽或许能够建立高端化品牌。这也意味着,埃安的品牌定位和战略处境,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积极的一面在于,埃安依然是网约车车主非常青睐的品牌,这保证了产品的销量底线,但消极的一面同样明显,埃安的高端化之路可能会异常艰难。
哪吒:咸鱼翻身困境重重
哪吒终于在本月迎来了积极的消息。
3 月 25 日,哪吒汽车与国内 134 家核心供应商达成超过 20 亿元的债转股协议,为复工复产做准备。
据多家媒体报道,哪吒汽车向供应商提供的化债方案是,供应商 70% 的债权将转化为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汽车层面的股权,剩余 30% 的债权则将作为无息留债以现金方式分期清偿;债权平均分为 15 期,今年 5 月开始按每月 1 期的支付进度进行清偿。
这意味着,哪吒可能不会像威马、极越那般戛然而止,还有咸鱼翻身的可能性。
但咸鱼翻身只限于可能性,在债转股协议消息披露的同时,传出哪吒首席技术官(CTO)戴大力、智能驾驶业务负责人王俊平离职的消息。
目前,销量稳定过万都不一定能挤到最后的 " 船 " 上,哪吒即便能缓过来,可能也很难再跻身主流。
这或许就是当前车企竞争的现状,竞争门槛极高,一旦掉队,可能永远没有翻身之日。车企的容错率也极低,竞争已经是白热化。这个过程涉及到产品、品牌,也涉及到智驾、三电,还涉及到国内海外两大市场,竞争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