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差117倍,全国多地围剿高价中成药

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依旧突出。
截至目前,吉林、河南、江西、山西、内蒙古、宁夏、河北、江苏等多地密集开展中成药挂网价格治理,大批中成药被纳入治理范围,安宫牛黄丸、板蓝根颗粒、小柴胡颗粒、六味地黄丸等知名品种均在列。
中国医药健康发展促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申勇表示,基于从医院、药厂和药店等多方面了解到的信息,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医保费用的监控,随着 " 高价中药大点名 " 的开展,在各省医院销售的多种中成药产品都受到了价格治理的影响。
中成药首次全国集采已经过去 2 年,中成药价格虚高的问题解决了吗?
7 月 24 日,广西药品集团采购服务平台发布《关于开展中成药挂网价格治理工作的通知》,针对 169 个高价中成药,给出了 " 省内最小每日费用 " 参考,要求药企在 7 月 30 日前完成挂网价格调整。
在此之前的 7 月 22 日,吉林省发布的通知更为直接,不仅公示了 52 个价格虚高的中成药,还给出了这些药物的每日费用与省内最小每日费用的价差倍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无论从药品种类还是可比价差看,与同期披露的 43 个价格虚高的化学药相比,中成药价格虚高的情况更为严重。其中,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的元胡止痛片的价差倍数达 117 倍多。
多种中成药因价格虚高被点名,最高价差超百倍
截至目前,吉林、河南、江西、山西、内蒙古、宁夏、河北、江苏等多地密集开展中成药挂网价格治理,大批中成药被纳入治理范围,安宫牛黄丸、板蓝根颗粒、小柴胡颗粒、六味地黄丸等知名品种均在列。
根据吉林省发布的价格虚高未过评(未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名单和价格虚高中成药产品名单,中成药价格虚高的问题更为突出。
具体来说,吉林省此次公布的价格虚高的未过评药品共 43 个、11 种,挂网价在 2 元到 170 元之间,与过评药品全国中位价的价差倍数在 1 倍到 30 倍之间。而价格虚高的中成药共 52 个、12 种,挂网价在 100 元到 4.6 万元之间,每日费用与省内最小每日费用的价差倍数在 10 倍到 117.51 倍之间。
比如,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的元胡止痛片,挂网价 110 元,每日费用 45.83 元,省内最小每日费用 0.39 元,价差达到 117.51 倍;云南玉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滇女金丸(女金丹丸),挂网价 117.16 元,每日费用 23.43 元,省内最小每日费用 0.23 元,价差超过 101 倍。
记者还发现,名单中出现多家知名企业的身影,比如华森制药(SZ002907)的小儿咽扁颗粒,按照挂网价计算的每日费用为 48 元,是省内最小每日费用的 12 倍;广誉远(SH600771)控股子公司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的西黄丸,按照挂网价计算的每日费用为 328.33 元,是省内最小每日费用的 11 倍多。
在 2024 年年报中,广誉远曾表示积极响应政策规定,根据挂网监测价,自查自纠,规范管理公司产品价格体系,同时做好多渠道终端价格管理工作。
医保费用监控进一步加强,中成药普遍受到价格治理影响
价格虚高是中成药市场的顽疾。2009 年,《中国药房》曾发表过一篇名为《中成药价格虚高的实证研究》的论文,显示调研的 93 种高价中成药品种中,仅 6 种药品的理论零售价和实际零售价比较接近,其余 87 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虚高。
2016 年,现任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的张维斌曾在《中国药房》发表论文,探讨虚高药价的成因,给出了政府定价机制不健全、药品流通环节众多、药品领域商业贿赂行为、药品采购交易制度不完善、" 以药补医 " 机制促使医院和医师选用高价药等原因。
过去 9 年间,上述多个薄弱环节已被修补。比如,2023 年 6 月,中成药首次全国集采在武汉开标,覆盖 30 个省级单位,涉及 16 个采购组、42 个产品,中选品种平均降价幅度为 49.36%,预计每年可节约药品费用超过 45 亿元。
自 2023 年国家医保局启动挂网药品价格治理工作以来,药品价格治理已进入常态化阶段。截至目前,已有 28 个省份完善药品挂网规则,大批中成药挂网价格得到有效规范。
目前来看,中成药的价格治理以 " 日均治疗费用 " 为核心,各省治理主要通过标识颜色对应相关处罚,基本为超过地区最低挂网价 3 倍以上的产品标识为 " 黄标 ",5 倍以上为 " 红标 ",10 倍以上暂停挂网。
7 月 25 日,中国医药健康发展促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申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从医院、药厂和药店等多方面了解到的信息,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医保费用的监控,随着 " 高价中药大点名 " 的开展,在各省医院销售的多种中成药产品都受到了价格治理的影响。
原料管控升级,企业到院外市场寻找利润增长点
记者注意到,中成药不像化学药那样有明确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标准,同一名称的中成药成分可能不同,同种药品的剂型可能不同,价格也有差异。
以被吉林省点名的安宫牛黄丸为例,其原料中的牛黄是人工牛黄,还是天然牛黄,直接影响产品的定价。在某头部电商平台,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双天然(金衣)(3g*1 丸)为 860 元(天然牛黄),(绿锦盒)(3g*1 丸)为 218 元(人工牛黄)。
申勇也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某生产厂家使用天然牛黄生产的中药产品,其价格是使用人工牛黄的同类产品的数倍。然而,某省医保局挂网中心并不认可这一高价,并表示该产品要么按照使用人工牛黄的中药产品价格中标,要么提供非常充分的理由来维持高价。实际上,天然牛黄的价格是人工牛黄的 10 倍,第一种选择对生产厂家来说并不公平。
国家对中药原料管控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申勇告诉记者,以前中药饮片的有效期比较模糊,现在,将于 8 月 1 日起执行的《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提出,普通饮片原则上有效期为 3 年,像陈皮、陈蒿这类 " 越陈越好 " 的药材,可能会放宽到 5 年,个别矿物质等特殊药材上限是 10 年。" 这意味着中药企业既要调控价格,应对原料波动,又要控制存货时间,太长可能违规。"
申勇认为,从管控医院、药店到管控药厂,特别是从原料和价格角度管控,可能会对使用道地药材或名贵药材的企业有影响,但国家也给了 "10 倍(10 倍以上暂停挂网)" 的缓冲,企业必须适应这个大环境,进行调整。
具体来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院内市场,企业需要响应国家政策调整,同时利用国家推出的中药经典名方快速申报绿色通道,以及利用 AI 大数据技术提高效率,增强企业获利能力。比如,2020 年国家推出《中药古代经典名方》超过 100 个,如果按照经典名方申报,相关费用大概只有原来的 20%,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简化临床试验过程,拿到批号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除了在存量市场厮杀,申勇看到,大量中药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把精力和财力都放到了院外的大健康市场,它们利用品牌效应自主定价,布局未来的利润增长点。比如,李时珍、同仁堂、片仔癀推出了养生水产品,东阿阿胶推出了养生咖啡,张仲景推出了艾灸床等。
" 我想这就是中药企业面向未来的一个大的规划。" 申勇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 (ID:nbdtoutiao),林姿辰,编辑:金冥羽、董兴生、杜恒峰,原文标题:《最高价差达 117 倍!全国多地点名,大批高价中成药被曝光,板蓝根、六味地黄丸等常见药在列》,题图来自: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