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蔗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度往上,农民日报社出品,作者、编辑:刘自艰,统筹:周涵维,监制:杨志华、张凤云,总监制:王一民,总策划:何兰生,美编:刘念,题图来自:AI 生成
糖厂的机器只要开始运转起来,一天 24 小时便不会停歇。
蔗农们把每年 11 月到次年 3 月称作一个榨季。糖厂根据甘蔗的成熟状况进行调度,决定开榨或收榨时间。
或人工砍,或机械收,不管用哪种方式,在这 100 多天的时间里,他们只有一个目标:砍下田里的甘蔗,运到糖厂,变成糖料。
从种植、收割到加工,糖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在紧锣密鼓地运转,毕竟每一环都关乎着蔗农、农机手、糖厂和相关从业者的生计。
从互助到雇佣
广西来宾市,2024/2025 榨季的开榨时间比上一季提前了半个月。蔗农覃思实组建的砍工小组也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段,这个小组由平阳镇石牌村里的 10 多位蔗农组成。
在机械化尚未普及的那些年,甘蔗收割主要依靠人工。覃思实回忆,糖厂依照生产计划通知他们,人工砍蔗后,需要将甘蔗归堆到地头,再由糖厂派车前来拉运。
覃思实种植的 70 多亩甘蔗地,由于地形和地块分散的限制,到现在人工砍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甘蔗一般能长到 3 至 4 米,单根重量六七斤,节数大概有 20 节。那些经验丰富的砍工,为保证甘蔗第二年能够顺利出苗,会把甘蔗砍到与地面齐平,砍完后走在上面就如同走在平地上一样,没有东西硌脚。"
" 以前大家多是互助的形式劳作,我帮你,你帮我,彼此之间不讲价钱,只有一个目标,是把甘蔗顺利地拉进糖厂。" 覃思实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满是感慨。" 对于相同工作量的部分,一般不给钱,但超出的部分会支付一定的劳务报酬,不过没有市场价那么高,大概是每吨 50 元,也不好意思一分钱都不给。"
除了家人,甘蔗收割主要依赖邻居和亲戚的劳动力,换工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大部分的劳动内容都不涉及技术性工作,只需要体力。这种互助模式既体现了农村邻里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甘蔗的收割和运输效率。
蔗农唐汉图对那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砍蔗就像一场集体活动。男人们负责砍蔗,女人们就在一旁帮忙整理。大家齐心协力,甘蔗很快就能收完。"
这是农村长期形成的协作关系。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情况,互助关系逐渐变成了雇佣关系。" 一方面,大家都忙于自己的生计,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别人;另一方面,雇佣关系更加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了人情往来可能带来的麻烦。" 来宾市糖业发展局的工作人员李晨解释说。
如今,蔗农砍蔗大多选择雇佣工人,按天或按吨计算报酬。砍工们从早上 7 点开始工作,一直到下午 5 点回家,中间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每人每天的工钱是 120 元,一个榨季算下来能挣 1 万多元。
▲人工砍蔗。农民日报 · 中国农网记者 刘自艰 摄
砍工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覃思实说,在砍蔗时,如果甘蔗没有倒伏,砍工左手一抓,右手迅速砍下去,一次砍一根,整个过程只需几秒钟。但如果甘蔗出现倒伏现象,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找根部,以确保砍收质量,避免影响来年的出苗。
覃思实的砍工小组就是抱团取暖,便于承接砍蔗工作。像他自己的甘蔗地,忙不过来的时候,也得雇人。
从砍甘蔗到运往糖厂的过程,基本都是本地人参与,很少有外来的砍蔗工。
蔗农韦九发的 200 多亩甘蔗地,目前依旧采用人工砍收的方式。不知道从哪里获取到了韦九发的联系方式,这个榨季,他第一次遇到外地工人主动联系,想从事人工砍甘蔗的工作。
韦九发给这些工人提供住宿。其实,一开始他就觉得外地工人可能干不了这个活。"虽然外地工人能吃苦,可在砍甘蔗的技巧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在本地,一般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量,外地工人往往需要三四个人。而且外地工人砍甘蔗时留的根部比较高,修枝的长短也不一致。"
韦九发观察到,外地工人砍甘蔗的时候比较犹豫,不像本地人那样果断,一刀下去甘蔗就断了。他们的姿势和动作不太对,修枝的方向也不正确,这些都导致效率不高。对此,他也表示理解," 这就好比咱们的人去外地采茶叶一样,肯定也干不过当地的采茶工人。"
韦九发不是不想找本地人来砍甘蔗,而是找本地工人实在太难了。" 基本上,每家每户都种有甘蔗,大家肯定要先照顾自己家的甘蔗地。而且县里的种植大户不在少数,大家都在抢工人,无奈之下才请了外地工人帮忙。"
这种从互助到雇佣的转变,虽然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蔗农来说,人工成本的增加无疑加重了经济负担。唐汉图感慨地说:" 现在种甘蔗的成本越来越高,人工费用占了很大一部分。要是甘蔗价格不涨,利润就越来越薄了。"
" 雇佣关系也让农村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前互助时,大家相互信任,关系纯粹;现在雇佣工人,更多的是一种经济交易,少了些人情味儿。" 覃思实说。
机械化装载队
武启惠在十几年前,就察觉到用工的难题,尤其是在装运甘蔗这个环节。
砍好的甘蔗会用麻绳捆在一起,一捆甘蔗大概在 50 到 80 斤,这时候需要有人把甘蔗从地里装到车上,蔗农称他们为装蔗工。人工装运甘蔗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即使以农村农活标准来衡量,装运的工作也是,而且一直是折磨人的。
武启惠回忆起人工装运甘蔗时的场景:需要五个人紧密配合,两个人一组,用叉子费力地将一捆捆甘蔗抬上车,车上还有一人负责接应,摆放甘蔗。这个动作每天要重复成百上千次,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体力,而且效率不高,通常只有男性才能胜任。
"工作时间极不固定,只要运输车一到,哪怕是半夜也要干活儿。一般情况下只能是人等着,使得请人装车变得异常困难。" 武启惠说,不仅如此,人工装载的成本也很高,除了工钱,雇主还得承担工人的饮食等费用。他曾听其他村民说,过去为了请工人装运甘蔗,还得给红包,杀鸡宰羊款待工人。
早些年,像这样的人工装车队,一个村有两三个。蔗农提早砍好甘蔗,等待装车队,装满一车大概需要 4 个小时。即便如此,仍可能出现甘蔗长时间等待运输的情况,导致甘蔗水分流失、糖分降低。这对于蔗农来说是一种损失,因为糖厂对甘蔗的新鲜度要求很高。
于是,2014 年武启惠决定成立农机合作社,引入装载机,实现机械化装车。
韦九发第一时间加入了合作社。刚开始开装载机的时候,他心里很紧张,生怕操作不当损坏机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韦九发操作机器就像拿筷子一样轻松。
" 由于机手对新机器操作不熟练,装满一车需要 2 到 3 个小时,速度很慢。但经过一个月的磨合,他们便能掌握技巧,装车时间大幅缩短至 20 — 30 分钟。" 武启惠说机械化装车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避免了人工装车时的各种陋习。
合作社明文规定:成员不得接受任何形式的宴请和红包,确保服务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装载机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人工装车。合作社成立四年后,韦九发自己购买了装载机,以带机入社的形式继续工作。现在,他每天的工作是驾驶装载机,将砍好的甘蔗装到卡车上,每吨收取报酬 20 元。
武启惠的合作社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 35 台农机发展到现在的 200 多台,服务范围覆盖了 30 万亩蔗地,涉及 2.7 万户蔗农。
韦九发所在的二塘镇朗村里,像他这样购买装载机的农户有 20 多个。六七年前,这个数量还不到现在的一半。
开装载机的人逐渐增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从 2020 年开始,韦九发明显感觉到,每个榨季的收入比之前减少了两三万元。由于装载机的特殊性,一旦过了榨季,机器的使用机会就会变得很少。" 除了一些装木材的工作外,机器一般闲置在家,成为小鸡乘凉的地方。"
韦九发也在尝试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两年前,他流转了 200 亩地种植甘蔗,希望从生产端寻找更多的收益机会。
在自家甘蔗地的收割问题上,韦九发也面临着诸多考量。" 如果是以往五六十亩的种植规模,家里几个人还能完成收割任务,但现在种植面积扩大到 200 多亩,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
面对这种情况,韦九发曾考虑过使用联合收割机来收自己的甘蔗地,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一方面是担心新种的甘蔗地经不起联合收割机的碾压,影响来年的收成;另一方面,陡坡地形也限制了联合收割机的使用。而且,家里的地块较小,又没有机耕道,收割机根本施展不开。
双高地与收割机
规模化种植的蔗农们,对新技术十分欢迎,主要原因是几台机器能极大地加速收获周期,使得他们能够在几天或几周内完成收割。
经营着 100 亩蔗田的蔗农方家忠发现,不同规模的种植户对收割方式的选择存在差异。那些面积较大的蔗农,通常会选择使用机械收割,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种植面积较小的蔗农,则更倾向于自己砍甘蔗,这样还能节省一些人工费。此外,甘蔗地的条件也对是否采用机器收割有着重要影响。如果甘蔗地面积大、有机耕道且行距比较宽,蔗农们都更愿意使用机器进行收割。
联合收割机的应用有一个必要条件:建设与之匹配的 " 双高基地 "。李晨说,为适应机械化生产的需求,从 2015 年开始,来宾市大力建设 " 双高基地 ",通过土地平整、整合小块土地、要求采用 1.2 米以上行距种植,推行标准化,以保证在耕种管收环节实现机械化。
武启惠进军联合收割机领域是在 2019/2020 榨季,合作社购买了 8 台机器,并培训了包括方家忠在内的机手。在武启惠看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蔗田收割机机手并非易事。"其难度比小麦、玉米等作物的联合收割机机手培训要难得多。对于其他作物的收割,机手懂一些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即可,但甘蔗种植和收割有其特殊性,种一年收三年。如果机手操作不当,损伤了甘蔗的根部,将会对后续的生长和收获产生不良影响。"
从外观上看,联合收割机在田里显得有些笨重,方家忠操作起来却很轻松,机器张着大嘴,吞噬掉 3 米高的甘蔗,一个小时就能装满 14 吨的一车。
" 如果甘蔗地的坡度超过 8 度,或者甘蔗出现倒伏的情况,机收都会面临困难。" 武启惠说,收割机一般在早上 8 点下地作业,如果太早,甘蔗地里的露水也会影响收割效果。
对于机手来说,最害怕的就是遇到下雨天。方家忠记得在雨水较多的年份,一个榨季里,联合收割机最多只能工作二三十天。" 一旦下雨,地里变得泥泞不堪,机器进入田间不仅会压坏甘蔗苗,还可能陷入泥地无法正常作业。通常情况下,一场雨之后,需要等待一周左右的时间,地里的泥土干燥后才能继续收割。"
但这都不是影响机械化收割推广的主要原因。从李晨所在糖业发展局的调研情况和蔗农的反馈来看,含杂率较高和对甘蔗根部影响大是蔗农最为担心的。
" 人工砍甘蔗时,由于是一根根仔细修蔗叶,含杂率大约在 1%。而机器砍收的甘蔗一般会带有根须,还会附着一些泥土,所以含杂率相对较高。" 李晨说蔗农都会算一笔账,如果机收每亩甘蔗损失量在 0.5 到 1 吨之间,他们更愿意请人工收割。虽然人工收割每吨要比机收贵 50 元,但也比机收所造成的损失划算。
" 从这个榨季开始,制定了机收含杂率责任梯度标准:含杂率在 5% 以下时,由农户自己承担;含杂率在 5% 到 7% 之间,机收方和糖厂各承担 50%;含杂率在 7% 以上,则全部由机收方承担。" 李晨说。
武启惠认为蔗农对机收后第二年甘蔗根部生长情况存在误解," 他们担心大型机械进入田地作业,可能会对甘蔗地造成压实等影响,进而不利于第二年甘蔗的生长。但实际上,采用机收的甘蔗地,第二年的出苗率相比人工砍收的情况还要好。"
他解释,人工砍收甘蔗一般是贴近地面,而收割机收割时会深入地里大约三公分。虽然会留下一些根须,但这些根须上的高位芽被泥土覆盖,这样不仅能避免在寒冷天气时遭受水打霜打的侵害,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影响,低位芽在地下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更有利于生长。
对于家里种有甘蔗的农户来说,通常是先自己动手砍甘蔗,实在忙不过来才会选择找人帮忙,最后找不到人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使用机器收割。
" 不过,从成本方面来对比,人工砍甘蔗的费用的确较高。" 武启惠说,砍、剥、捆每吨需要 120 元,将甘蔗从地里搬到路边每吨要 20 元,装车每吨也是 30 元,再加上麻绳费用每吨 6 元,这样算下来人工收割每吨甘蔗的成本达到了 176 元。而机收每吨的费用为 100 元。
" 今年出现了与往年不同的情况,有蔗农主动找到我们,希望能进行机器收割。" 武启惠说,可能是雇工越来越难,也可能是机收的效果逐渐被大家接受。
一项小技术变革
三年前,石林镇鹿鸣村的陆小孟成为分步式甘蔗脱叶服务站的负责人,在此之前,他是一名装载机机手。正是因为建立了分步式机收点,他和合伙人共同经营着规模达 300 亩的甘蔗基地。
陆小孟的分步式机收点一个小时能处理 20 多吨甘蔗,不需要太多的工人:配备两台装载机、两台装运车、一个处理机,一共五台机器,由六个人来运作这条生产线,包括机手和清理垃圾的人员。
具体流程是,先由人工把甘蔗砍倒,不需要剔除蔗叶、杂质,然后运到集中点进行机械加工。加工机器能够自动去掉杂质,并将甘蔗切断成长度 20 厘米的小段,再运输至糖厂。
" 这样做的好处是,对地块的适应性更强,而且成本相对较低。" 陆小孟的加工点提供从砍收到加工的一条龙服务。他认为这种方式比人工更划算,分步式机收的费用是 110 元一吨,而人工费用达到 150 元一吨,这还不包括装车、麻绳等成本。
除了成本和效率的优势,分步式机收还解决了一些传统机收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对于一些小块地和地形复杂的地块,联合收割机难以进入,而分步式机收则可以通过人工砍倒再集中加工的方式,实现甘蔗的收割。并且分步式机收的损失率比联合收割机低得多。陆小孟是这样认为的。
甘蔗分步式机收是广西力推的机械化收割方式之一。糖厂工作人员赵创业说,分步式机收点在管理与建设方面,与其他方式有着不同。着手建立分步式机收系统之前,需要开展一项重要工作,即进行民意调查。
具体来说,就是要询问附近的蔗农,了解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愿意采用分步式机收的方式来收割自家的甘蔗。在确定是否设立分步式机收点时,一般只有当该区域内愿意采用分步式机收的甘蔗总量达到 5000 吨以上时,才会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分步式机收点。
同时,对于参与了民意调查并表示愿意采用分步式机收的蔗农而言,存在相应的限制条件,那就是他们只能将自家的甘蔗送到所建立的分步式机收点进行收割。
这也就意味着,分步式机收点只能接收之前在民调表上登记过、表明愿意采用此方式的蔗农的甘蔗,不会接收其他未参与民调或者未表示愿意的蔗农的甘蔗。
很多蔗农觉得分步式机收还不如人工直接砍直接修。
" 机器收割甘蔗的方式有断截式和整杆式,但只要采用断截式收割甘蔗,都会产生几十个接口,而采取人工或整杆式收割方式,每根甘蔗的接口不会超过两个。" 赵创业解释,接口越多意味着损耗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甘蔗的水分和糖分损耗会达到一定比例,甘蔗还容易沾上泥土之类的杂质,使得后续的除杂工作需要更为复杂的工艺来处理。
机械化和服务业的引入,减少了雇佣劳动的使用。从事农业劳作的人力会越来越少,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如果说既要保证人工砍蔗这部分劳动力有活干、有钱挣,又要在甘蔗收割过程中优先效率,推广机械化,分步式机收算是极大地满足了这些条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度往上,农民日报社出品,作者、编辑:刘自艰,统筹:周涵维,监制:杨志华、张凤云,总监制:王一民,总策划:何兰生,美编: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