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配售,在此一搏?

用别人的钱,为自己赚钱!
3 月 24 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公开发言中再次强调了小米一直以来的经营理念:" 我们克制了贪婪,只挣一点点。"
不知道雷总对 " 一点点 " 的理解,和昔日王首富对 " 一个小目标 " 的理解有何区别,账上躺着 1700 多亿现金的小米,又要开始 " 找钱 " 了。
就在 3 月 24 日晚间,小米正式宣布,拟配售 8 亿股现有股份,配售价为每股 53.25 港元,本次认购预计筹资净额约 425 亿港元,将用于业务扩张、研发投资及其他一般用途。印证了此前媒体的报道!
这个价格高了还是低了呢?如果按照 3 月 24 日小米 57 港元的收盘价计算,有着 6.6% 的折让。
根据公告,假设配售股份获悉数配售,认购股份相当于公司于本公告日期现有已发行股本约 3.2% 及投票权约 1.2%,及公司于紧随认购事项完成后经配发及发行认购股份扩大的已发行股本约 3.1% 及投票权约 1.2%。
消息一出,3 月 25 日早间小米股价跳空低开,最终收跌近 6%,这样看下来,此次小米的配售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利空,然而真的如此么?且听我一一道来。
" 先旧后新 ",利好还是利空?
据媒体报道,这次小米的配售,采取的是港股常见的 " 先旧后新 " 方式,和 A 股的增发还是有所区别的!
具体说来就是,大股东将自己的手上的股票(旧股)借给配售代理,代理将这些旧股分配给投资者并收取资金。收取的资金由代理交给公司,完成配售,公司就有了资金。
过一段时间,公司发新股完成后,由代理商将新股还给大股东,就结束整个先旧后新的流程。大股东持有的股份数目一点也没少!
为了把问题讲得更清楚,我们就以雷军作为例子:配股前,公司总股本为 250.63 亿股,雷总的持股比例为 24.13%,持有 60.55 亿股。配股完成了,总股本增加到 258.63 亿股,雷总的持股比例降低到 23.41%,
大股东如此,中小股东同样如此!这个流程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公司发新股,而不是雷军卖股票!
但重点是,被稀释并不会引起资金的太大损失。新进来的机构相比昨天收盘,应该是赚了 6.6% 的利润,但即使这么算,相比昨天 13400 亿的市值,对股份的影响为 425*6.6%=28.05 亿,对总市值的直接影响比例为(28/13400) =0.209%,分摊到 57 港元美股的波动只有(57*0.209%)=0.12 元!
指望这点波动对股价产生影响,就好比在长江里打两个鸡蛋,就算让下游的人都喝上鸡蛋汤了一样——完全不值得一提!
既然配售本身对股价的影响微乎其微,小米今天的大跌,只能用心理来解释——要知道,所有的经济学都是心理学,小米这次的配售,在市场上没有波动是不可能的!
和股价大跌相伴随的,是天量成交:截至下午 3 点,小米港股成交量为 689.8 亿,创下史上最高纪录!
此外今日小米大跌,和港股大盘走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股的走势也脱不了干系:今日小鹏汽车跌幅一度超过 8%,理想汽车跌一度超 4%,蔚来跌超 3%。小米自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 风物长宜放眼量 ",长远来看,此次配售对股价而言,真的是利空吗?
先看纵向:2020 年 12 月 2 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拟以先旧后新的方式,配售约 10 亿股份,相当于该公告日期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约 4.1%,及完成认购后经扩大的已发行股份总数约 4.0%。配售价格为 23.7 港元。比前一日收盘价折价约 9.4%,预计筹资约 30.6 亿美元。
光配售还不够,还有债转股:另外,当时的小米,拟按初步换股价每股 36.74 港元,发行于 2027 年到期的零息有担保可换股债券,估计所得款项净额(已扣除佣金及开支)约为 8.89 亿美元。
配售 + 债转股,合计 40 亿美元,对市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当天下午一点恢复交易,复牌后小米股价一度大跌逾 10%,但如图所示,之后小米企稳上涨,半个月内创出新高。但此后经历了深度调整,股价一度从高位跌至 8 元,此后一路长虹,其中有多少人拿到最后难以统计!
上次也是高点配售
图片来源:东财网
再看横向:本月初比亚迪在港股的增发,及此后股价的走势,对此时此刻的小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
具体说来,3 月 4 日,比亚迪发布配售 H 股的公告。此次,比亚迪配售规模较原计划扩大了 10%,共配售约 12980 万股新 H 股,配售价为 335.2 港元 / 股,共计融资约 435.1 亿港元,吸引了主权基金、中东企业等多元化投资人参与,成为近 10 年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股权再融资项目。
当天比亚迪的股价同样大跌:H 股跌 6.99%;A 股跌 4.27%,但此后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AH 股一度双双突破 400 价位,创历史新高,可见对于行业巨头,配售的时间点或许是利空,但未来真不一定!
那么问题来了,正如本文一开头所言,小米似乎其实并不缺钱:而账上的现金足足有 1751 亿,比苹果某些季度的现金还要多。如此 " 财大气粗 " 的小米,还要 " 找钱 ",为哪般?
小米的未来,在此一搏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财务常识,虽然账上 1700 多亿,但很大一部分并不是能真正自由支配的,截至去年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 337 亿元——连五分之一都不到,这样看下来是不是觉得,小米的手头一下紧了一大半?
还是回到 2020 年的那次配售 + 债转股:当时小米向港交所给出的理由是:主要用于增加营运资金以扩大业务、投资以增加主要市场的市场份额、战略生态系统投资,以及一般公司用途。彼时的小米,重要任务在于,持续推进手机 ×AIoT 战略,向高端化进军!
更何况,当时的小米现金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充裕,但也非常财大气粗:据财报,截至 2020 年底,小米账上现金余额已经有了 1080 亿元——是当时那次募资额的好几倍,可见用别人的钱为自己赚钱,永远是最爽的!
时间过去了四年多,小米账上现金又多出近 700 亿,各方面业务也已经今非昔比,手机成为绝对的第一梯队,但造车事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为,距离盈利尚有距离!
根据小米最新财报,2024 年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总收入为 328 亿元,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卖一台亏 4.53 万元;去年四季度亏损则为 7 亿元。这也很容易理解——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到通过规模效益摊薄成本的阶段!
不过曙光在前面,总是能给人以奋斗的希望!2024 年,SU7 系列交付量达 136854 辆,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台。同时,小米集团将小米汽车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
据财报,目前 SU7 Ultra 已经提前完成年销 1 万辆的目标,车型交付需 13 周到 16 周,需求旺盛,中长期产能规划如何?小米高管对此曾表示,目前交付的确是小米最大的瓶颈。公司整体正全力确保产品安全与质量,这是长期目标,业务拓展不会停,
没有产能的保证,交付只能是空中楼阁,再加上小米北京第二座工厂即将投产,光土地购置及建设成本就花了 8.42 亿元,再加上后续运营,哪一样不要大把大把烧钱,家大业大也要精打细算!
更何况,你放松下来,你的对手可不会放松:依然以刚刚配售 400 多亿港元的比亚迪为例,在新能源上的大杀四方早已有目共睹,最近又计划通过智驾形成降维打击,这怎么能不让以小米为代表的其它厂商感到空前压力?雷军说 " 要把后半生赌在小米汽车上 " 真不是说说玩的,小米的未来,确实在此一搏!
更何况,小米在传统的家电领域,依然有着不小的野心:在渠道方面,计划国内 2025 年新增 5000 家门店,未来建成 2 万家小米之家;在海外,从已建的 500 家门店起步,逐步拓展至 1 万家。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米在海外市场,有扩展 20 倍门店的野心,而要想深耕海外市场,一条路径就是与当地资本结成利益共同体,考虑到港股市场的高度开放性,小米配售或许有进一步的深度布局!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之前以小米为代表的家电企业一路高歌猛进,和补贴等促消费政策有很大的关系,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这种政策能否持续,力度能否保持,进而是否会影响这些企业的业绩,还需要更多的观察。
尾声
和 2020 年底相比,此次小米配售其实有若干共同点:都是股价高点,都处于港股高歌猛进的时间点,那么未来小米还能重写以往的辉煌么?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