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xftjw

男子被骗至缅甸,民警揭秘18万捞人陷阱

xftjw 2025-07-17 01:26:49 4
男子被骗至缅甸,民警揭秘18万捞人陷阱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边境贸易的频繁和人员往来的增多,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法律盲区,设下重重陷阱,尤其是针对那些急于寻找亲人的家庭,“18万捞人”的骗局尤为突出,不仅...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边境贸易的频繁和人员往来的增多,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法律盲区,设下重重陷阱,尤其是针对那些急于寻找亲人的家庭。“18万捞人”的骗局尤为突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破坏了家庭和谐与信任,本文将通过一则真实案例,结合民警的揭露,深入剖析这一骗局,以期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男子被骗至缅甸,民警揭秘18万捞人陷阱

案例回顾

李明(化名),一位来自云南的普通工人,因接到一通自称是“缅甸警方”的电话,声称其远在缅甸失踪的弟弟被捕,需要18万元“保释金”才能获释,焦急万分的李明,在未加核实的情况下,立即汇去了这笔巨额款项,当所谓的“保释”过程一再拖延,且始终未能见到弟弟时,李明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随即报警。

骗局揭秘

接到李明报案后,当地警方迅速介入调查,通过分析案情和追踪资金流向,民警发现这起案件是典型的“18万捞人”骗局的一部分,该骗局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 诱饵设置: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信息,如家庭成员的名字、联系方式等,然后以“警方”或“政府机构”的名义致电受害者,谎称其亲人在境外遭遇不测或被捕。

  2. 制造恐慌:利用家属对亲人的关心和恐惧心理,编造紧急情况,如“限时行动”、“错过即永别”等紧迫词汇,迫使受害者迅速做出决定。

  3. 索要巨额费用:以“保释金”、“赎金”、“律师费”等名义要求受害者支付高额费用,且往往要求通过银行转账或西联汇款等不易追踪的方式支付。

  4. 拖延与消失:一旦收到款项,不法分子便以各种理由拖延或拒绝提供所谓的“服务”,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民警提醒

针对这一骗局,当地民警提醒广大民众注意以下几点:

  • 核实信息:接到此类电话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立即相信对方身份,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如直接联系缅甸警方、中国驻外使领馆等核实信息。

  • 法律知识普及: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任何形式的“赎人”行为都是违法的,且不会通过私人转账的方式进行,了解这些法律常识可以有效避免上当受骗。

  • 谨慎转账:无论对方如何恐吓威胁,坚决不向未经核实的个人或机构转账汇款,三思而后行”,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 及时报警:一旦发现被骗或疑似诈骗行为,应立即报警并保留好相关证据如通话记录、转账凭证等,以便警方调查取证。

警方行动与成效

在李明报案后,警方不仅对这起个案进行了深入调查,还顺藤摸瓜捣毁了一个涉及多起类似诈骗的犯罪团伙,通过跨区域合作和国际警务协作,成功抓获了多名涉案嫌疑人,并追回部分被骗资金,警方还通过媒体和社区活动广泛宣传防骗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18万捞人”骗局虽看似高明,实则漏洞百出,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加强法律意识、不轻信陌生人,就能有效避免落入陷阱,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加强信息共享和国际合作,形成对这类诈骗行为的高压态势,让我们携手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