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又一知名品牌全面闭店,今年茶饮生意有多难?

访客 2025-08-27 13:09:49 69856
又一知名品牌全面闭店,今年茶饮生意有多难?摘要: 淡季未到,但市场已显寒意最近,上海网红品牌 PinkShake 品可鲜奶,突然关闭所有门店,距离开业不到一年半。我发现,这只是一个缩影,短短几年时间,多个数百家甚至千店级品牌已经消...

淡季未到,但市场已显寒意

又一知名品牌全面闭店,今年茶饮生意有多难?

最近,上海网红品牌 PinkShake 品可鲜奶,突然关闭所有门店,距离开业不到一年半。

我发现,这只是一个缩影,短短几年时间,多个数百家甚至千店级品牌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

从排队 3 小时到 " 一夜闭店 ",相隔仅 18 个月

淡季未到,但市场已显寒意。

最近,上海奶饮品牌 PinkShake 品可鲜奶,一夜之间关闭了全国所有门店。

有媒体报道:公司实际管理人已失联,且存在员工薪资拖欠超过两个月、供应商货款及物业费用未结清等情况。

2024 年 6 月 1 日,上海环球港 B2 层,品可鲜奶全国首店开业。

奶饮的创新品类、粉嫩的门店设计、" 乳糖不耐受专区 " 的精准定位、" 股神孙女同款 " 的营销话题 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关注。

客单价 25 元,产品线涵盖烘焙、牛乳冰淇淋、醇牛乳、牛乳冰及牛乳茶等多个品类。有媒体报道,高峰期下单 3 个小时才能拿到饮品,单店月入 60 万。

在外人看来风头正盛,没想到一夜之间全面停摆。

我发现,这只是茶饮行业残酷洗牌的一个缩影,短短几年时间,多个百店级甚至千店级品牌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

盘点这些年消失 / 缩水的茶饮品牌

大浪淘沙,在市场不断的优胜劣汰中,一些品牌逐渐消失,甚至有的千店级品牌也无法幸免。

圆真真:曾在成都红极一时,以手作珍珠和抖音流量玩法大获成功,门店高峰期开到 300 家,后来几次升级失败,遭遇疫情打击,如今门店几乎全部关闭,创始人改行做餐饮。

Sevenbus:曾经的 " 厦门奶茶之光 ",以豆乳品类出圈,引发行业跟风潮,其以潮牌思维做茶饮的思路也广受关注,如今全国门店缩水九成。

厝内小眷村:创立于南京,曾以一杯独特的绢豆腐奶茶在行业刷屏,巅峰时期在国内 80 多个城市开出近 500 家店。根据窄门最新数据,目前门店仅剩 25 家。

T COMMA:行业人称 " 逗号鲜果茶 ",2022 年创立于南京,熟谙流量玩法,品牌最轰动的事件——在南京新街口地铁站商圈密集布店,直径 300 米布局 50+ 店,几乎十步一店的蜂巢模式形成品牌效应,如今难觅踪迹。

娃哈哈奶茶:娃哈哈于 2019 年创立的奶茶店品牌,曾提出五年开 1 万家店的计划,仅一年多就开出了 375 家门店。但 2020 年到 2024 年期间,关店数量达到 473 家,截至 2025 年 8 月,全国仅剩 17 家门店。

谢谢茶:" 茶 + 包 " 的双品类组合,饮品主打珍珠奶茶,产品售价 24~32 元,最贵的波士顿龙虾包卖 88 元。曾因马东投资、餐饮老司机操盘的噱头,一面市就成为北京三里屯的网红品牌,媒体争相报道,去年夏天全国门店均已关闭。

麦吉奶茶:被周杰伦 MV 带红,以一杯分层好看的奶酪奶茶横空出世,一杯奶茶炒到 800 元,排队数小时是常态。去年被曝出其在大陆地区唯一的代理运营商被执行标的 95 万元,目前该品牌在上海和深圳等地仅剩 6 家门店。

快乐柠檬:初代顶流茶饮之一,2019 年门店过千,为了自救焕新多次升级,还孵化了茶阁里的猫眼石、喝嘛等不同品类和价格带的品牌,如今全国不足百店,母公司已宣布出售中国大陆业务 70% 股权。

黑泷堂:杭州代表品牌,13 元的客单价,20 平左右的外带档口店模式,在江浙、西南、东北等地开店近 2000 家。2021 年曾进行品牌升级,如今仅剩 100 多家门店。

窄门餐眼最新数据显示,奶茶饮品行业近一年新开店 116159 家,净增长 -33870 家。意味着过去一年,全国有超 15 万家茶饮店关闭。

内卷之下的行业洗牌正淘汰着曾经风光无限的 " 茶饮顶流 ",留下一地鸡毛与值得深思的教训。

规模不再等于安全区,不能进入日常,终将昙花一现

虽然一些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抢得先机,但它们在品类迭代、产品升级、空间调性等方面的试水探索,也都或多或少为行业提供了创新思路。

盘点近 2 年行业的发展,第一点值得深思的是 " 规模陷阱 "。

很多初创品牌只有几家店时,大排长队、一杯难求,可一旦扩张到百店级规模,就开始出现颓势。

在行业高速发展期,规模就是杠杆,规模越大越安全,可以吸纳更大的投资、更多的人才,承载对未来的持续投入。

但从 2023 年开始,行业进入存量市场,这时候规模不再等于安全区。

不是所有品牌都有能力开到北上广深,也不是所有的企业,规模增长都能带来效益的提升,甚至很多品牌因为盲目扩张而遭到规模反噬。

喜茶在内部信《为用户创造差异化的品牌和产品》中明确表态:" 拒绝惯性的同质化思维,不做单纯的低价‘内卷’,不追求短期的开店速度与数量。"

茶饮行业已过野蛮生长阶段,单店盈利模型比规模更重要。

对所有品牌来说,质量管控应优先于数量增长。古茗成立二手设备交易平台,撮合新老加盟商交易,降低新加盟商开店成本,类似这种精细化运营思维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方向——通过提升单店存活率,而非盲目增加门店数来实现增长。

第二,是高端定位的陷阱。

大部分消失的网红品牌,产品售价都在 20 元上下,基本都是 " 高端定位 "。

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直言:" 动辄 20 元一杯,吸引力不足 "" 仅品尝过一次,性价比不高 "。

当头部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纷纷价格下探,多个品牌推出 " 周周 9.9 元 ",以及外卖大战的影响下,新茶饮价格门槛被击穿。

当品牌既无法在价格上与蜜雪等平价品牌竞争,又不能在品质和品控上与降价后的头部品牌抗衡,便落入两头不讨好的 " 死亡地带 "。

结语

所以流量泡沫终会消散,不能沉淀出品牌价值,不能进入消费日常的品牌,都将会昙花一现,供应链效率、产品创新力、精细化运营才是穿越周期的基石。

当行业闭店率高企,生存法却从未如此清晰——回归一杯饮品的本质,好喝、健康、买得起;回归商业的本质,效率、创新、可持续。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