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主理人”遭全网群嘲,问题到底出在哪?

访客 2025-08-04 14:16:07 68762
“主理人”遭全网群嘲,问题到底出在哪?摘要: 越来越多人对 " 主理人 " 祛魅了流行一时的 " 主理人 ",最近突然被群嘲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讨厌 " 主理人 ",对那些自称 " 主理人咖啡 " 的门店望而却步,网上甚至掀...

越来越多人对 " 主理人 " 祛魅了

“主理人”遭全网群嘲,问题到底出在哪?

流行一时的 " 主理人 ",最近突然被群嘲了。

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讨厌 " 主理人 ",对那些自称 " 主理人咖啡 " 的门店望而却步,网上甚至掀起了 " 假如误入主理人咖啡店 " 的话题讨论,仅点赞就高达百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 主理人咖啡 ",正在遭遇全网群嘲?

最近,一则博主模仿消费者 " 误入主理人咖啡店 " 的视频在网络爆火。

视频中,博主扮演的顾客走进一家咖啡馆,一进门就受到了主理人和其朋友们 " 一群人的注目礼 ",随后主理人在朋友的起哄声中为顾客点单,介绍产品夹杂着英文。

" 言语间透露着高傲,行为举止令人不适 ",视频一发瞬间引起网友共鸣。

截至发稿前,该视频已有 90 万 + 点赞,转发超 30 万,不少网友留言:

" 太潮了根本不敢进。"

" 感觉像是被霸凌了。"

" 感觉像进了别人家客厅,很尴尬。"

常熟某网友也分享自己的经历,周末她和朋友去了一家咖啡厅,结果进店站了几分钟都无人搭理、无人接待,直言 " 主理人就是不理人 "。

没想到的,这条差评激发起大量消费者对咖啡主理人的吐槽:

" 太典了,小众主理人。"

" 基本没什么服务可言,咖啡也淡淡的。"

" 面积小人手少,体验一般,价格背刺概率大。"

还有多个博主拍视频模仿误入主理人咖啡店,社交平台上还发起了 " 我要做 XX 的 Bistro 主理人 " 的跟风贴。

可以看出,越来越多消费者对 " 主理人 " 这三个字祛魅。调侃主理人,甚至正在成为一种互联网流行。

曾经自带光环的 " 咖啡主理人 ",为什么开始被流量反噬了?

02 人设祛魅," 主理人 " 为什么被消费者排斥

" 主理人 ",特别是咖啡馆主理人,最初代表的是热情、坚持和专业。

许多从业者认为,咖啡店主理人是门店出品的负责人,需要根据自己对咖啡的认知,设计咖啡产品,核心产品传递主理人对咖啡的理解。

但近几年,有一些 " 主理人 " 似乎与最初的理念脱轨,由此遭到消费者的抵制。

1、" 打着高级的样子,抬高普通商品的物价 "

" 当你为主理人情怀多付 30% 溢价,得到的可能是白眼。" 消费者琳琳(化名)的吐槽代表了一种普遍情绪。

琳琳分享说,自己去某网红咖啡店打卡,几个朋友点了一杯店里最贵的 4988 元的咖啡,评价其口感酸得不是很和谐,却被门店主理人人身攻击。

琳琳解释:" 不是看不惯主理人,而是打着高级的样子抬高普通商品的物价。"

这两年咖啡快速普及,行业鱼龙混杂,部分从业者对产品进行过度包装,却未能兑现专业价值承诺,导致消费者为虚高价格买单,因此对主理人失去好感。

主理人经济本质是信任经济,当信任被透支,反噬必然发生。

当消费者发现支付的 " 溢价 " 并未兑换成专业尊重或产品诚意,反而购买到 " 鄙视链凝视 " 与 " 成本欺诈 ",对主理人的反感与日剧增。

" 亲自炒豆其实就是摆拍,定价虚高还嘲讽顾客不懂审美,不知道在高贵什么。"

简单来说,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实际,看东西看价格就是不看营销文化,过度包装还想赚钱自然会招来差评。

2、非会员不能用厕所?主理人 " 霸权 " 也在劝退消费者

网上还有很多人分享 " 自己在咖啡馆被主理人‘霸凌’ "。

" 在咖啡店点了美式咖啡加单份糖被鄙视了。"

" 空无一人的咖啡馆问我是否预约。"

" 熟客笑脸相迎,专属菜单专属座位,生客理都不带理。"

除此之外,有网友还整理主理人 " 霸权 " 清单,比如" 只招待朋友,不招待上帝 "、" 点单落座 "、" 进店不许拍照 "、" 不能说话 "、" 非会员不能使用厕所 "、" 不能外带食物 "...

有网友一针见血:" 消费者要仪式感,但拒绝被教育。"

当主理人用预约制筛选顾客、用术语 PUA 消费者、用隐藏菜单制造阶级区隔,也无形中将消费者拒之门外。

毕竟,真正的商业尊严不在于制定规则的特权,而在于撕掉规则后依然被选择的能力。

3、" 主理人 " 被滥用,从专业符号贬为 " 镀金马甲 "

近年来," 主理人 " 从潮流品牌、买手店等小众领域的专业称谓,演变为几乎所有个体户或小店老板的通用标签——

有博主用 " 不叫主理人 " 发起挑战,拍摄自己摆摊卖烤肠并自嘲 " 街头饮食文化主理人 ",引发模仿热潮;有大学生想找暑假工,结果家人直接在路边搭建粥铺,被网友调侃 " 粥铺主理人 "。

紧接着,吃瓜群众发散思维,无论是卖猪肉、开菜鸟驿站,还是摆地摊卖烤串,都能自称 " 主理人 ",甚至衍生出 " 古法面点手作主理人 "" 私厨定制和牛面主理人 " 等变体。

" 主理人 " 所绑定的一种精致高端的姿态,配上大众化接地气的消费品类和现状,加剧了反差和荒诞。

换而言之,当主理人成了 " 赛博朋克孔乙己 " 的代名词,它的含金量逐渐下降至尘埃。

4、也有踏实做生意的咖啡主理人被误伤

一位因为禁止过度人像拍照而差点被 " 网曝 " 的咖啡店主诉苦:" 谁都不想得罪消费者,但每条店规的背后都有一条血泪教训 "。

原因是门店内曾经有顾客拉着一行李箱的衣服在店内拍照,不仅影响其他顾客体验,也给门店经营造成不小的负担。

也有咖啡店主坦言,并不喜欢主理人这个词," 并不是所有的小众咖啡店店主都自称主理人,做生意就是做生意,叫老板更合适。"

而且也不乏仍然秉持咖啡热情和专业的咖啡主理人,为网友的误解很受伤。

有网友强烈建议主理人换个叫法,既让大众更好接受,又显得更高大上,实现双赢。

我发现,消费者抵触的从来都不是 " 主理人 " 三个字,而是标签背后装腔的服务姿态、泡沫化的溢价。

消费者并不是讨厌 " 有想法的人 ",而是更加警惕:你说的是理念,给出的却是模糊的体验。

对于真正做咖啡的人来说,他们并不在意顾客怎么称呼自己,只在乎手中的这杯咖啡是不是顾客认同的那一杯。

" 主理人 " 争议还未落幕,朋友圈里一位咖啡店主,最近也在重新思考:" 我的咖啡很特别吗?是因为被喜爱才闪闪发光的吗?"

——或许这才是开咖啡店的本质。

让人设退场,让价值发声,这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法则。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