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正在争抢创业者

从最新一幕说起。
2016 年 6 月,刚入职大疆不到两个月的王兴兴,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回到浙江,在杭州滨江区一间不起眼的写字楼里创办了宇树科技。彼时距离他大约十五公里处,来自广东湛江的梁文锋正带着团队创业。两年后,杭州政府考察团在美国波士顿的一间地下室里找到了强脑科技创始团队,邀请他们落到了余杭。
蛰伏几多年,他们直到 2025 年才真正出圈——以 DeepSeek、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组成的 " 杭州七龙珠 " 成为外界一窥杭州科技产业生态最生动的名片,前来杭州取经的考察团络绎不绝。
当赞誉如潮水般涌来,杭州继续发力。最新一幕是 7 月 31 日第三届杭州产投融生态大会上,杭州又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发布 " 五位一体 " 科创企业服务平台—— " 杭创 E 站 ";二是组建杭州市场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剑指科创。
" 杭州将持续以开源生态降低创新门槛,以耐心资本灌溉硬科技成长,以数字基建重构城市基因。" 杭州金投集团董事长沈立向投资界表示。这片土地继续拥抱带着梦想而来的年轻人。
杭州国资联手,两大科创平台正式亮相
从杭州中心城区辐射开来,方圆 20 多公里内,北边坐落着机器狗公司云深处,南端是《黑神话:悟空》的开发者游戏科学,西边 Rokid 与强脑科技相望而立,东边还有正在冲刺港交所的空间智能平台群核科技,以及火遍全球的 DeepSeek 和宇树科技——它们构成了如今的 " 杭州七龙珠 "。
其实,杭州的科技创新版图远不止于此,西子湖畔聚集着 " 铺天盖地 " 的中小企业,2024 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 1.6 万家,科技氛围浓厚。但调研一圈下来,不少科创企业依然面临着融资难、服务散、政策落地慢等痛点。
一如既往,杭州拿出 "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 " 的担当,站在企业一旁为之排忧解难。此次发布的 " 五位一体 " 杭创 E 站和杭州市场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简称 " 场景公司 ")便是又一次全新实践。
具体来看," 五位一体 " 杭创 E 站是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由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简称 " 杭州金投 ")及旗下数据集团牵头建设运营,汇聚 " 投、贷、补、担、保 " 五大资金要素和 X 项增值服务,聚焦科创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提供从股权投资、信贷支持、财政补贴、担保增信、保险保障到政策、场景、配套等增值服务的全链条、陪伴式生态服务。
真正打通全流程服务的每个环节并不容易," 五位一体 " 平台凝聚了多方之力——杭州金投、杭州资本、杭州银行。
作为 " 五位一体 " 杭创 E 站的建设运营主体,组建于 2012 年的杭州金投多年来通过 " 子基金 + 直投 " 联动模式,已形成覆盖企业初创、成长、成熟全生命周期的投资链条。
这一次主导建设 " 五位一体 " 杭创 E 站,杭州金投旗下杭州市数据集团旨在助力企业破解成长过程中的各类融资与发展难题。一方面将专注于为科创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另一方面杭州金投旗下的专业投资机构也将充分利用平台的数智赋能工具和场景创新优势,加大对早期科创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助力其突破起步阶段的资金瓶颈,既为杭州科创产业升级注入动能,也能赋能产业合作伙伴、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 对于科技金融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做早做小,而这有赖于一家银行对行业的前瞻和深度理解。" 杭州银行董事长宋剑斌强调,杭州银行将自己定位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 " 陪跑者 ",做真正懂科技懂产业的银行人。过往至今,杭州银行已经在杭州支持 6 位院士创业贷款,约 3/4 的西湖大学孵化创新项目、一半的杭州光机所孵化项目,以及超 90% 的杭州独角兽企业背后,都有杭州银行的身影。
依托 " 五位一体 " 杭创 E 站,杭州银行布设 " 潜龙计划 " 信贷产品,专项针对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及五大未来产业中的初创、高成长性企业,实现了 " 无需填报,授权数据一键出额 ""500 万额度,纯信用,随借随还 " 等多项突破,直击早期科创企业轻资产、融资急的痛点。
作为今年杭州市重点工作之一,如此举措无疑进一步为杭州科创生态注入强劲动力。杭州资本董事长孙刚锋认为,这一平台的建立,将让数据流通更顺畅,不同系统的数据能在安全、合规的环境下共享和交互,以数据资源的融合赋能为支撑,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差异化、接力式服务,增强财政金融服务科创经济的能力,为科创企业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与之相协同,场景公司的重心则回归到一系列 " 落地 " 服务。以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场景公司定位为功能保障属性的市场竞争类国企,秉承 " 场景牵引、创新驱动 " 使命,锚定 " 产品试验场,产业加速器 " 定位,汇聚全市场景创新资源,以开放场景构筑开源产业生态,促进场景资源开放共享,打通 " 科技—产业—金融 " 良性循环,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成全市场景创新工作运营和市场化运作的平台。
杭州金投向投资界提到,7 月 3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意见》指出," 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 场景公司通过场景资源整合、场景建设和运营,立足杭州金投在数字产业、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投资基金群、金融牌照等优势资源基础,发挥目前集团旗下或参与运维的 6 大服务平台—— " 五位一体 " 杭创 E 站、" 杭州 e 融 " 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亲清在线 · 政策超市 " 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杭州算力调度平台、数据基础设施平台以及人才码平台的综合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服务。
" 我们集团是产业投资平台,有产业情怀,愿意和企业共同成长。" 杭州金投董事长沈立所言,种种探索之下,杭州正在成为最容易创业成功的城市之一。
一座科创之都崛起
素有 " 人间天堂 " 之称,人们往往知晓其西湖文化、钱塘江文化、运河文化等文旅亮点,但这里的硬核一面其实也不容忽视:
杭州,坐拥超 100 万户企业,是全国第 4 个企业超百万户的副省级城市;连续 22 年 " 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 " 上榜企业数全国第一;新增专精特新 " 小巨人 "156 家、总量跃居浙江省第一。你可能不知道,杭州已经连续 3 年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 14 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居全国第 4 位。
科创色彩远比想象中浓厚,杭州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围绕发展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已逐步完善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而今年 " 六小龙 " 的崛起,则进一步强化了杭州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全球话语权。一个未来科技城市图景渐渐显现。
一座更高水平创新活力的城市背后,往往离不开创投的力量," 杭州模式 " 历来为一级市场津津乐道——杭州组建了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和杭州并购基金三大母基金,再由其参与投资 N 支行业母基金、子基金、专项子基金等,最终形成总规模超 3000 亿元的 "3+N" 杭州产业基金集群,由杭州资本管理的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和杭州金投管理的杭州并购基金构成,杭州银行也为此提供了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
一批耐心资本云集杭州。2024 年 10 月,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与杭州对应的市区两级国企签署合作协议,意向落地基金规模达 900 亿元,这也使得杭州成为全国第一个与五大 AIC 实现全面合作的城市。
伴随 DeepSeek、宇树科技等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杭州进一步加强产业基金支持,包括投向人工智能相关方向的产业基金规模超 1000 亿元;组建规模为 20 亿元的润苗直投基金,还有 30 亿元规模低空产业基金,以及 30 亿元规模的第三期省科创母基金等等。
细数这两年 VC/PE 募资地图,杭州无疑是最热门目的地之一。据杭州市创投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杭州市注册的创业投资基金约 3000 只,认缴规模约 4000 亿元。
尤其是 2025 的杭州,平均每天诞生 280 多家企业,超过 70 件专利获得授权,近 1700 多万元的资金投向初创型科技企业。" 硅谷天堂 " 越来越近。
何以杭州?
今年 2 月一个晚上,Rokid 创始人祝铭明组织了一场饭局,与游戏科学的冯骥、宇树科技的王兴兴、DeepSeek 的梁文锋、强脑科技的韩壁丞以及其他几位创业者一同在家里吃了一顿饭。席间,几位大火的创始人不约而同地聊起——
" 为什么(科创企业)会出现在杭州?"
何以杭州?这样的问题也摆在很多头部城市面前。" 杭州的爆发不是偶然,是二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 聊起这一幕,杭州资本董事长孙刚锋认为关键的因素在于:政府 "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 的营商环境、热带雨林式投融资生态及人才磁极效应,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干好难而正确的事,这是杭州的一贯坚持。
人因城聚,城因才兴。在《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的回忆里," 游戏科学 " 是 2019 年冬天决定搬到杭州的," 就是喜欢这座城市的氛围,杭州的人才环境非常适合做游戏的艺术设计,因为这里有中国美院,而且整座城市的动漫氛围和人才基础非常好。"
为保证《黑神话:悟空》开发人员心无旁骛投入工作,杭州三年内给予最高 100% 的房租补贴或减免,政府帮忙申领各级奖补以及游戏发行版号,联系食堂和物业公司每天送饭上门等。
如此一幕几乎成为杭州相关部门的日常:宇树科技在 2017 年耗尽融资却仍未能实现交付时,一笔来自杭州的融资让它起死回生。当公司急需系统性的知识产权快速保护,杭州推出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并上门介绍、指导操作等等。可以说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而追溯杭州科创版图的崛起,浙江大学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里被称为 " 中国创业率最高的大学之一 "。2000 年杭州就提出,对标美国硅谷打造 " 天堂硅谷 ",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鼓励师生下海创业,成为 " 两栖型人才 "。如今,这样的人才正批量从浙大走出,投身到中国科技崛起的历史洪流。正如 " 杭州七龙珠 " 中,就有四家企业创始人来自浙江大学。
除此之外,杭州还有西湖大学,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剑指世界前沿科学技术。十年之间,西湖大学成功孵化成果转化企业 51 家,对外融资 25 亿元,估值近 200 亿元。
在这样的土壤下,那些不擅长与政府打交道的 " 技术理想主义者 " 们,得以一心一意、集中精力搞研发、谋创新。
想起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年初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时曾表示," 财力再紧张,也不能去压减科技投入,让创新始终成为杭州的城市气质。"正如今年杭州财政专门统筹 15% 的产业政策资金,加大对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支持,以培育更多类似于 DeepSeek、宇树科技这样的创新企业。
西子湖畔,风起云涌。眼前中国城市正经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迁,属于杭州的产业新征程同样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