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这次徕芬没有模仿任何人,但新品剃须刀还是翻车了

访客 2025-08-01 17:20:56 27713
这次徕芬没有模仿任何人,但新品剃须刀还是翻车了摘要: 转载自 |; 蓝字计划作者 |;Hayward作为一名用了手动剃须刀十几年的大胡子,徕芬新推出的电动剃须刀,有点给我整不会了。 两个月前,那个曾经的 " 戴森平替 " 徕芬,推出了...

这次徕芬没有模仿任何人,但新品剃须刀还是翻车了

转载自 |; 蓝字计划作者 |;Hayward

作为一名用了手动剃须刀十几年的大胡子,徕芬新推出的电动剃须刀,有点给我整不会了。

两个月前,那个曾经的 " 戴森平替 " 徕芬,推出了两款主打精致质感、CNC 工艺加工外壳的电动剃须刀:T1 Pro 和 P3 Pro。

徕芬的创始人叶洪新说,这是一款 " 吊打大牌、兼顾剃须效率和舒适度 " 的产品。

产品的价格不算便宜,499 元的起售价显然已经触及了中高端电动剃须刀的门槛,但从各大社交平台的相关评论来看,想买它的 " 精致男生 " 们可大有人在。

徕芬搞了几次限量发售,不仅有不少人愿意在电商平台卡点等着,甚至还有人到小黄鱼上加价买了黄牛货。

可是,这款 " 一机难求 " 的产品,却翻车了。

不少用户在真正试用、体验产品之后,吐槽剃须刀剃不干净、电机声音太大、电池续航短等等,甚至有网友说产品的电机震手,刮个胡子 " 手都被震麻了 "。

特别是徕芬主推的 T1 Pro,不仅是产品 " 体验不佳 " 的重灾区,还有一些吃瓜群众发现它和松下更早发布的一款剃须刀产品——松下 Air TM20 有着 " 过于巧合 " 的相似之处。

一时间,风评两极反转。在高速吹风机卖出 400 万台、电动牙刷卖出 240 万支之后,屡次打造销量神话的徕芬,这次怎么不灵了?

仓促应战

有一些吃瓜网友把徕芬 T1 Pro 的诸事不顺归咎于 " 不蹭戴森苹果就没招 ",但我认为,徕芬 T1 Pro 上市太过 " 仓促 " 才是主因。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外界关于 " 徕芬抄袭松下 Air TM20" 的讨论。

可能大家搞错了先来后到的关系,徕芬在 2022 年就注册了 T1 Pro T 型外观的专利,并在 2023 年展示过原型机,而松下 Air TM20 的首次亮相则是 4 月 25 日的发布会,它更像一款 " 狙击 " 徕芬 T1 Pro 的产品。

正是这次 " 狙击 ",看到友商抢先发布了一款 " 世另我 " 电动剃须刀产品后,徕芬坐不住了。5 月中旬徕芬终于开始预热 T1 Pro,并在 5 月 23 日召开了发布会。

但这次快节奏的产品上市,无论渠道还是产品,都有不少不成熟的地方。

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备货不足。不清楚是不是徕芬低估了这款产品的市场需求,连他们自己都说 CNC 工艺制造的 T1 Pro 剃须刀每天的产能只有 8 台,按照小家电的行业惯例一般都会备货 40 万件左右,但徕芬没有。

所以产品开售后多个渠道都迅速缺货,大批想买的用户只能陷入预约 - 抢购 -" 抢光了 " 的循环,硬生生把用户的热情拖成了抱怨。无语的是到了今天虽然 T1 Pro 有货了,P3 Pro 依然不是没货就是预约抢购。

另一个问题更是这次徕芬电动剃须刀的暴风眼:胡子刮不干净。这个问题在单刀网的徕芬 T1 Pro 上更加突出,网上那些说徕芬刮不干净胡子的用户,十有八九都是 T1 Pro 的用户。

" 刮不干净 " 的主要原因,就出在 T1 Pro 的「单刀网」设计上。

电动剃须刀大致可以分为往复式和旋转式两种,徕芬两款剃须刀都采用了往复式设计,剃须的原理是利用紧贴刀网内侧刀头的高速左右移动形成剪切力,把胡子 " 切 " 断。

虽然往复式的清洁效果理论上比旋转式好一点,但往复式剃须刀有个共同的问题是,长条状的刀网浮动结构不灵活、剃须死角更多,基本只能清洁面部比较平整的区域,像人中、下颌角和嘴角等凹陷处就比较难顾及。

另外每一次剃须都是一个刀网 " 孤军作战 ",只要角度少有偏差就会有倒伏或短硬胡茬易滑出网孔,给人的感觉就是 " 刮不干净 "。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市面上大部分传统电动剃须刀品牌的中高端产品,往往会选择两刀网起步的多刀网设计,为的就是能增加剃须时面部的覆盖面积,还能实现多刀网分工提剃,用 V 型槽或梳齿结构拉起贴肤胡须再切断。

但是,单刀网的徕芬 T1 Pro 就没法享受这种 " 团队协作 " 的红利了。同时为了让产品追上同价位多刀网产品的清洁效果,徕芬的做法是 " 力大砖飞 ",不仅采用了 12000 转 / 分钟的自研高速直线电机,还采用了厚度只有 55μm 的镍合金材质刀网,追求尽可能从胡子根部快速剃须。

但这样的选择,又衍生出了其他的问题。

徕芬的超薄刀网虽然可以提升切割贴近度,但镍合金材质刚性较弱,按压时易微变形,导致网孔与内刃间隙不均,加剧了不平整区域的漏须问题。

另外,还记得大家都吐槽的 " 声音像拖拉机 " 问题吗?

徕芬 12000 转 / 分钟的自研高速直线电机虽然动力十分澎湃,但直线电机本身就是噪音大户,再加上在单电机、单刀头的封闭腔体里,高频往复声缺少二次隔音与强力的减震结构,导致刀网与机身产生共振,带来了明显噪声。

有 B 站网友测试了它的工作噪声接近 60 dB,和两个人面对面大声讲话的声量差不多了,如果清晨时间段在狭小的浴室里剃须,很可能会让声音听起来更响,就会显得更吵了。

至于 " 震手感 ",也是因为电机的高速往复运动将震动通过金属外壳直接传递到用户的手掌和面部,用户一边听到 60 dB 的声波,一边又感到手臂发麻,很自然就会给出 " 像在开拖拉机 " 这样的夸张评价了。

针对上面两个问题,徕芬说在剃须刀内部加入了 " 自研吸震器 ",但从用户反馈的效果来看,显然还有优化空间。

反而是师出同门的徕芬 P3 Pro 就没有上面这些问题。不少网友在用过之后都夸赞它 " 刮得干净 ",而且没有明显的拉扯感,运行时的声音和震动感也要比 T1 Pro 更好一些。

它相比 T1 Pro 的最大变化,在于使用了 " 双电机 "+" 三刀网 "。

采用了水平对置的双电机后,不仅能巧妙抵消两个电机往复运动时产生的震动,而且三刀网设计可以让同一根胡须会在极短时间内被多次分段切割,残留高度更低。

同时,三刀网的产品孔洞更多、进须量更大,贴合度也更好,这正是 P3 Pro 清洁效果和效率都远胜于 T1 Pro 的原因。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买电动剃须刀应该怎么选择了吧。

所以,如果从 " 把胡子剃干净 " 的角度来看,徕芬 T1 Pro 的确像一款仓促推出、应付市场的产品,把 T1 Pro 的刀头换成 P3 Pro 同款,才是完全体。

但徕芬想要的真是这样的 " 完全体 " 吗?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我们误会徕芬了。

一场误会?

明明有着能利落剃须的方案不用,偏偏要用单刀网,难道徕芬真的不懂消费者,不懂男性用户吗?叶洪新自己肯定也剃须吧。

背后的真相可能是,也许我们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徕芬 T1 Pro 的本质。

我们以为它是一款严肃的面部清洁用品,而徕芬想要的,是让它成为一款 " 个护领域的时尚单品 "。

归根究底,徕芬 T1 Pro 的最核心卖点是 " 精致 "、" 便携 "、" 小巧 ",而为了维持这些卖点,只能选择体积更小的单刀网结构,刮胡子的效果不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在产品设计之初,徕芬大概是想将 T1 Pro 卖给是那些对产品质感和精致感有相当追求的男性用户,或是想要买来送礼的女性用户。

其实这样的选择,并不是一个 " 拍脑袋 " 的决定。根据 QYResearch 发表的电动剃须刀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整体市场疲软的大背景下,细分市场呈现机构性机会,特别是便携式电动剃须刀逐渐成为了市场的新宠儿。

2024 年便携式电动剃须刀线上零售量占比达到 28.1%,线上零售额占比达到 25.3%,是整个市场中最具增长潜力的细分品类。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悦己经济 " 快速发展、居民出游意愿持续高涨,2024 年国内居民出游达 56.2 亿人次,同比增长 14.8%,而便携、小巧、长续航的便携剃须刀,正好命中出游人群对 " 便利性 " 的需求。

另外,行业老大哥飞利浦,也曾预言电动剃须刀的个性化、情绪价值会是一种主流。

2023 年飞利浦发布了《中国男士理容白皮书》,里面提到 " 酷玩特性 " 是品类的第一大趋势,28% 的用户在购买一款电动剃须刀时,将其外观设计作为前三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而 " 便携性需求 " 则是品类的第二大趋势,哪怕在 2022 年便携式剃须刀已经展现了强大的市场潜力;还有被称为 " 礼物经济 " 的第三大趋势,根据白皮书的数据,有 50% 的电动剃须刀都是女性作为礼物购买的,这时产品的 " 精致、质感、礼物属性 " 就成了主要的考量因素。

从上面的这些角度看,徕芬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但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得先让产品好用。

" 质感先行 " 是徕芬一贯的打法,他们最早一炮而红,是靠着那款造型神似戴森的 T 型高速电吹风。自 2021 年上市以来,徕芬吹风机的累计销量已突破 400 万台,以约 65% 的销量份额和 35% 的销售额份额,稳居国内线上高速吹风机赛道第一。

之后的电动牙刷同样延续这样的套路,不仅是市场上少有采用铝合金外壳的电动牙刷,包装上也全面学习苹果的精致质感,目前已经卖出了 240 万支。

但前两款爆火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好用。吹风机能用五分之一的价格实现戴森吹风机 80% 的效果、振扫式牙刷更是开创了全新的电动牙刷赛道,引来一大批模仿者。

但徕芬剃须刀呢?外观的确精致、质感的确高级,也足够轻便小巧,只是如果连最基础的清洁功能都没能做好,似乎有一点本末倒置了。

徕芬的紧迫感

不过,无论徕芬造电动剃须刀出于哪种策略,「进军电动剃须刀市场」这件事都是必须的。

首先,徕芬需要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等新品上的 " 自主研发 "" 先进技术 " 标签。

如今的徕芬已经是一个年营收超过 40 亿的大型公司,但产品一有点什么不好,网友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 " 不蹭戴森苹果就没招 ", "XX 平替 " 已成负担,徕芬摆脱 "XX 平替 " 的标签迫在眉睫。

其次,基本盘业务的局势多变,让徕芬有了开拓更多产品线的紧迫感。

作为徕芬大基本盘的高速吹风机,进入 2024 年底以来挑战连连。2022 年到 2024 年的双十一期间,徕芬的全网商品交易额分别为 2.9 亿元、4.4 亿元、5 亿元,虽然销量还在增长,但最近两年的增速已经从 51.7% 降至 13%。

是大家不爱高速吹风机了吗?非也。主要原因还是,现在做平价高速吹风机的品牌太多了,大大稀释了徕芬的性价比优势。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 年 200 元以下价格段的产品占比已经达到 10.4%,像飞科、追觅等大牌子甚至都推出了百元级别的产品,堪称 " 徕芬平替 "。

这时," 历时四年研发 "、" 投资超过 1 亿元 " 的新款电动剃须刀本应该是扭转局势的关键点,它用上了自研高速直线电机、CNC 航空铝外壳和 PID 动态补偿算法等高端技术名词,只可惜不仅叶洪新自己也承认预计 2025 年剃须刀业务 "100% 亏损 ",用户的声音也证明了它不是那个真命天子。

销量方面,我简单统计一下京东、淘宝和 PDD 三大平台的销量,徕芬 T1 Pro 上市两个月卖了还不到 3 万台;哪怕加上还在严重缺货的 P3 Pro,两款徕芬电动剃须刀全网加起来应该也不超过 5 万台。

现在这个节点,说不定是徕芬创立六年以来,最需要站出来证明自己的时候。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