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东要做灶王爷?

炒一盘属于自己的菜
京东下场炒菜了,这次真动手。
宣布要在全国开一万家「七鲜小厨」门店,主打猛火现炒、现点现做。还准备砸下 10 亿现金,面向全国招募 1000 道招牌菜的合伙人。
合伙人只需提供配方,剩下的生产、配送、销售,全由京东搞定。只要你愿意交出一道菜,就能拿到 100 万保底分成。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颠覆?京东做电商,怎么突然跑到厨房去了?想在外卖市场里 " 自救 ",还是打算用它最拿手的供应链能力,来一场 " 降维打击 "?
智远认为,京东想把熟悉的 " 老打法 " 带到了餐饮行业。
咱们回顾一下京东在电商领域的成长路径,它的核心能力一直集中在 " 自营 + 物流 " 这两块。
正是靠着这个策略,京东在假货多、服务差、配送慢的电商环境中脱颖而出,建立起 " 正品保障、速度快、服务可靠 " 的用户口碑。
现在从电商跨界到炒菜,逻辑是一样的。七鲜小厨更像一个标准化厨房加上统一配送的模式,京东自己建厨房、选食材、做品控;这套流程和它当年做家电时自营模式非常像,从选品、采购到物流配送,全都自己把控。
而它这么做的背后,也有现实原因。
根据新华网 2025 年 7 月 19 日报道,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 5.45 亿人,市场规模大约是 1.2 万亿元,平均每天在外卖上的消费接近 33 亿元。
再看具体数据。2025 年 7 月 12 日,美团即时零售的日订单量超过了 1.5 亿单," 神抢手 " 贡献了超过 5000 万单," 拼好饭 " 也突破了 3500 万单。
淘宝闪购和饿了么联合披露的数据也显示,它们的日订单数超过了 8000 万单。这些数字看起来很性感,但也暴露出外卖市场面临的三大结构性问题:
一,用户越来越挑剔,不仅要快,还得吃得放心、健康;二,平台抽成高、成本高、竞争激烈,商家利润被压得很薄;三,幽灵外卖、厨房卫生差、食材不透明等,食品安全隐患不断。
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京东并没有打算跟着别人跑,想从根上重新定义外卖的标准,建立一套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外卖新规则。
而这一切,都要用第一性原理,从成本结构下手。怎么下手?
京东选择与中粮、正大、双汇等大型食品企业合作,计划直接从源头采购食材,并送到 " 净菜工厂 " 进行统一处理。
这样一来,每家门店不需要自己去买菜、洗菜、切菜,所有步骤都由中央厨房集中处理后统一配送。
我查过相关数据。传统外卖门店由于采购分散、库存管理不够精准等原因,食材损耗率通常在 10%-15% 之间。而通过中央厨房的集中采购、统一加工和精准配送,这一损耗率可以大幅降低,甚至控制在 5% 以下。
像老乡鸡这样的品牌,已经能把损耗率控制在 3% 以内。这样做,不仅降低了食材成本,还减少了人力投入。
所以,在智远看来,京东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外卖这件事做得更标准、更容易复制。
人们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京东七鲜小厨用机器人炒菜,真能解决外卖行业的核心痛点吗?
从京东动作来看,它显然奔着 " 效率 " 和 " 标准化 " 去的,机器人炒菜最大优势是标准化生产。
每道菜的火候、时间、配料比例都能被精确控制,理论上能避免人为失误,还能大幅减少对厨师经验的依赖。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外卖行业最核心的痛点,是 " 炒菜不稳定 " 吗?不是。是用户挑剔、商家利润空间,以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多个博主探访和媒体报道,每台炒菜机器人设有 4 个加工位,可以同时运作,工作人员只需把预处理好的食材导入机器,3 到 5 分钟就能出一道菜,效率确实比人工快了不少。
但现实是,高峰期订单集中,光炒菜快没用,整个后厨的流程配合、配送调度才是关键。如果机器人只整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那它带来的效率提升,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再来说说标准化,智远认为,机器人炒菜的确能保证口味统一,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川菜讲究「一菜一格」,不同厨师炒出来的回锅肉可能各有风味,但机器人做的回锅肉,可能就永远是一个味儿。这种 " 标准 ",到底是进步,还是局限?
还有一点我没想明白:成本和体验之间,怎么平衡?
京东想用 24 小时后厨直播来重建用户信任。每道菜用了什么食材、谁炒的、什么时候炒的,全都看得一清二楚。
问题是,你喜欢天天看机器人炒菜吗?还是更在意食材安不安全、油干不干净、厨师洗手没洗?
机器人能降低人力成本,但它炒出来的菜,真能让用户满意吗?不少试吃用户反馈,机器炒的菜没锅气,吃起来像预制菜。这大概率会影响复购率。也可能是刚开始做,细节还要打磨。
所以,机器人炒菜,听起来是「高大上」的解决方案,但它是否真的击中了外卖行业最核心的问题,还有待观察,它解决了一个问题,但可能又制造了新的问题。
那京东到底要靠什么来赢得用户?靠效率?靠信任?还是靠口味?它是否真的有办法让厨师、餐厅和平台之间形成新的利益平衡?这就得看它的 " 菜品合伙人 " 模式,是否能重构餐饮产业链的权力分配了。
京东推出的 " 菜品合伙人 " 计划,宣称要让厨师成为 " 合伙人 ",共享收益。听起来像给了厨师一个新舞台,一个摆脱 " 后厨打工 " 身份的机会。
问题是:在 " 赋能 " 厨师,还是用资本逻辑重新定义厨师的价值?智远认为,这套玩法更像构建一个以平台为主导的餐饮新生态。它想从新定义规则。
那它靠什么呢?
" 中央厨房 + 社区店 + 机器人炒菜 " 这套组合拳。说白了,想把整个餐饮产业链的控制权,慢慢从厨师、餐厅老板手里,转移到自己手里。
在这个新生态中,京东意思是,厨师你负责提供菜谱和研发能力就行,后面生产、品控、销售,全由我来搞定,听起来像给厨师 " 升级 " 了,从体力劳动者变成了知识型人才。
但其实呢?厨师对一道菜的掌控,其实被大大削弱了。以前一道菜好不好吃,全靠厨师的经验和火候;现在你交上去一个配方,后面怎么做、谁来炒、炒多久,全由平台决定。
有点像内容平台买断创作者的版权,你交出一首歌、一篇文章,平台给你保底分成,但后续怎么运营、怎么改、要不要继续推,全由平台说了算。厨师变成了 " 算法的打工者 "。
再看中小餐厅那边,京东说它的模式降低了开店门槛,餐厅可以加盟变成 " 社区卫星店 ",只负责履约,不负责生产。
听起来给了中小餐厅一条出路,更像让它们从 " 经营者 " 退化成了 " 代工厂 ";菜单定价权不在你手里,食材来源、出品质量也不归你管,你只负责接单、出餐、配送。
表面上看轻资产运作,其实把品牌价值和用户关系都让渡出去了,你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餐厅,更像一个 " 履约终端 "。
再往大了看,平台权力的集中,已经不只是影响某个厨师或者某个餐厅了,它想影响整个餐饮产业链。
所以,从电商到物流,再到如今的餐饮,京东的逻辑始终没变:用重资产控制关键环节,用标准化提升效率,用平台思维重构产业链。
既然这样,这套打法能复制到全国吗?当它要在全国铺开万家门店时,真能抵御地域差异和竞争对手的反击吗?
智远觉得,这可能是一个 " 小而美 " 的生意,在一线城市能解决效率问题,一旦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情况就不一样了。
餐饮毕竟不是家电,是高度依赖本地化的行业。口味、消费习惯、供应链、监管政策,每个地方都不一样。这不是一套标准化 SOP 就能搞定的。
举个通俗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北京人爱吃面食,广州人偏清淡,四川人离不开辣,东北人讲究量大实惠。这些口味差异,可不是一套 " 全国统一菜单 " 能解决的。
京东想靠 " 菜品合伙人 " 来丰富菜单,听起来很理想,你想吃 " 全国统一 " 的回锅肉,还是成都本地那家老店的味道?用户心里有杆秤的。
再看供应链这块,这套打法在一线城市可能效率高、成本低,但到了三四线城市,物流成本、配送半径、食材新鲜度都会成为挑战。
更别提各地不同的监管政策了,有的地方对 " 无人厨房 "" 直播后厨 " 要求严格,有的地方对外卖门店的消防、卫生、用工标准也不一样。京东如果想全国铺开,不是只靠一套流程就能搞定的。
这时,我们再看竞争对手,就知道京东面对 " 开店 " 问题,还有 " 守城 " 的挑战了。
美团已经在推 " 智能厨房 " 和 " 无人配送 ",饿了么也在布局 " 数字餐厅 ",抖音更是靠内容流量,把 " 外卖 + 直播 " 玩得风生水起。
京东想靠 " 标准化 + 信任感 " 突围,但其他平台也在用 " 技术 + 流量 + 本地化 " 反打京东。
比如:美团可以利用本地商户的灵活性,快速响应区域需求;抖音可以用短视频种草,带动周边餐厅流量;饿了么则可以依托阿里生态,在履约和支付端做文章。
这么一对比,到底是谁更适应餐饮 " 千城千面 " 的行业?
是京东重资产控制关键环节,还是其他平台轻模式快速迭代?这个问题,说实话,智远还真不好下结论。
所以你看,京东下场炒菜," 万店计划 " 听起来挺宏大,但落地时,速度可能没那么快,对地域差异的适应能力也需要时间去打磨。
不过,既然它愿意提出这个计划,说明还想找一些破局办法;至于能不能成为餐饮新势力,还是说,最后只是个 " 入场早、退场快 " 的出局者?这个问题,只有时间能回答。
但不管怎么说,它能亲自下场,说明不满足于当一个旁观者,想亲手把锅拿起来,炒一盘属于自己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