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你眼中的新产品,竟都是科技缝合怪?

访客 2025-07-23 15:57:19 15860
你眼中的新产品,竟都是科技缝合怪?摘要: 作者 | 吴嗯小米 AI 智能眼镜,果然没有辜负雷总亲自带货的厚望。自 6 月 26 日发布以来,这款多功能的眼镜在短短 15 天内销量突破 8 万副,远超内部预期,迫使小米紧急将...

你眼中的新产品,竟都是科技缝合怪?

作者 | 吴嗯

小米 AI 智能眼镜,果然没有辜负雷总亲自带货的厚望。

自 6 月 26 日发布以来,这款多功能的眼镜在短短 15 天内销量突破 8 万副,远超内部预期,迫使小米紧急将销量目标从 30 万副上调至 50 万副。但在热销的同时,这款眼镜也面临一些质疑的声音:所谓的高科技,难道就是把相机、耳机、智能助手一起缝合在眼镜上吗?

类似的 " 灵魂拷问 " 不只发生在 AI 智能眼镜身上。国产新能源汽车就曾被质疑,走上了 " 彩电冰箱大沙发 " 的歪路;融合了微波炉、烤箱、蒸锅、空气炸锅等多种功能的微蒸烤一体机,价格升级了,体验却 " 打折 ";新增了音乐功能的智能马桶,可以在冲水时播放音乐,价格却要贵上 300-500 元

消费者在被五花八门的功能叠加搞得眼花缭乱之后,已经开始认真算起账:我们还要为多少 " 鸡肋 " 功能买单?所谓的科技创新为何演变成了科技 " 缝合怪 " 的泛滥?

科技缝合是把双刃剑

随手打开一款智能产品的说明书,你会发现功能列表已经越来越长。

2023 年 9 月,在 Meta 推出的与雷朋合作的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身上,还只有简单的音频和拍摄功能。而在不到两年后,小米 AI 智能眼镜除了音频、拍照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可以实现支付、AI 语音交互、AI 识物、10 种语言同声传译、语音转文字等 " 逆天 " 功能,甚至还支持对小米生态智能家居的语音控制以及与小米汽车的跨端联动。

汽车行业的 " 功能进化 " 速度也不遑多让。在十年前的汽车上,拥有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的屏幕已经是高端配置。而在如今电动化浪潮的推动下,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只是标配,哪个品牌的汽车上没有三五块大屏,都不好意思跟消费者打招呼。另外,自动泊车、辅助驾驶、车外放映、车内 KTV、空调沙发大彩电等功能配置也是一应俱全,主打一个统统安排。

一向用技术说话的家电行业,也陷入了功能竞赛的内卷之中。自从微波炉和烤箱功能合一的微烤一体机出现之后,家电品牌们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从此,微蒸烤一体机、微蒸烤炸一体机、微蒸烤炸炖一体机相继面世,各大厂商相互比拼谁家的产品功能更多更齐全。

求大求全的 " 功能缝合怪 " 大行其道,有其积极的一面。缝合产品通过技术组合或功能叠加,降低了用户尝试新技术的门槛,同时提升了产品的多功能性,满足了不同场景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多功能融合的厨电产品,满足了很多小户型家庭的需求。

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也是科技功能不断被缝合迭代的典型案例。20 年前,手机只是手表和座机的结合体。在智能机出现之后,无数种科技功能通过 APP 被不断缝合起来,让手机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工具,也成为跨时代的科技飞跃。

不过,当制造商们开始沉迷于缝合各式各样的科技和场景功能,并且向消费者推销的时候,双刃剑的另一面就开始显现。

2024 年 10 月 11 日,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杨大成发布视频展示 " 在极氪 MIX 上吃火锅 ",让电影中的 " 坐着马车吃着火锅唱着歌 " 俨然成为照进现实的理想。而此前,智己汽车 CEO 刘涛为了给旗下车型 LS6 做宣传,曾在直播过程中在车内包饺子。暂且不说吃火锅、包饺子和科技有什么关联,在用车场景下讨论吃火锅、包饺子这样的需求,已经足见新能源厂商们对车内场景的开发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就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反对车上搞 " 花里胡哨 " 的功能," 比如说什么要追求什么大屏、大音箱,总不能把家电及手机功能都放车里,绝大多数人在车里的时间是有限的。"

事实上,当缝合了众多奇葩功能的产品脱离了真实需求,企业就陷入 " 自恋式创新 " 的尴尬境地。

科技过渡时代的无奈

其实,企业把产品做成 " 缝合怪 ",有着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无奈,也是多重力量在特定阶段互相作用的结果。

首先厂商认知与用户需求的确存在错位匹配。奇葩功能的堆砌,往往源于制造商对用户核心体验的误解,而非对痛点的精准解决。在营销过程中,制造商常常会误将 " 用户需要更多功能 " 等同于 " 用户需要更好体验 "。错位之下,就有了 " 缝合怪 " 诞生的温床。

当前在厨电市场上,抽油烟机的主要卖点已经不仅仅是核心的风力和吸力等功能,WiFi 能力、AI 功能等辅助功能已经同等重要。哪怕 WiFi 功能只是让人们可以远程关闭机器,AI 功能的作用也只是免去手动按键的动作。而汽车的营销中,也多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卖点。比如拥有车载马桶、车载厨房和车载钓鱼套件,都可以成为极石汽车的营销噱头。

其次," 缝合怪 " 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也是制造商的差异化焦虑所致。

随着市场内卷加剧,各行各业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惨烈,差异化几乎成了每个厂商的救命稻草。于是,在成熟的技术平台上进行功能叠加和微创新,以相对可控的成本快速推出新品,成了企业最快捷、最可靠的突围手段。这本质上是一种应对红海的生存策略。

如果是基于用户体验提升的用心搭配则还罢了,最怕过度叠加功能导致单个功能体验被稀释,反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以风靡于各大车企的隐藏把手为例。起初一些豪华跑车采用这项技术,主要目的是在高速驾驶时减少风阻。但后来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们把这项功能无差异地使用在各个车型上,看起来逼格提升,实则用处不大。不仅容易增加故障概率,而且会影响开关门速度,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以至于今年工信部出面,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第三," 缝合怪 " 的诞生也是科技迭代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科技发展史表明,每当新兴技术进入到向大众市场过渡的阶段,都会集中涌现出一批功能缝合产品。只是,部分叠加功能并未带来相应的体验提升,价格却水涨船高,形成性价比的扭曲,才为人诟病不已。

惊蛰研究所在电商平台看到,一款主打 21.5 寸智能屏的十字门冰箱标价为 6999 元。而另一款配置差不多,但没有智能屏的十字门冰箱产品,价格仅需 3839 元。3000 元的差价在市面上足以买到一个性价比极高的平板电脑,但在这里却被装到了冰箱上提供有限的功能,从日常使用场景和用户体验来讲,真的值得吗?

同样,增加了语音控制、自动翻盖、音乐播放等功能的智能马桶,身价往往倍增,但这些新增的功能却难言实用,经常沦为摆设。

但是部分厂商为了迅速推开市场,倾向于虚构或夸大场景体验,为新功能赋予不切实际的光环。然而,当消费者实际使用后,发现新功能远非宣传般神奇,甚至沦为摆设时," 智商税 " 的反思便油然而生。

这种祛魅过程,不仅伤害了单个品牌,也透支了整个品类乃至科技创新的公信力,还暴露出中国企业基础科学研究力量的薄弱。

基础性创新的力量

" 缝合 " 盛行的背后,暴露着一个更深层、更根本的问题:我国基础性科技创新存在长期缺位的现象。何为基础性科技创新?通俗点讲就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能力。

尽管我们在历史上曾有过四大发明这样领先世界的成果。不过,审视近二百年的科技史,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构成现代生活基石的重大基础性发明,几乎全部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

环顾四周,电视机的雏形是 1925 年苏格兰人约翰 · 洛吉 · 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发明的;空调是 1902 年美国工程师威利斯 · 开利(Willis Carrier)发明的;现代汽车工业的奠基人是德国人卡尔 · 弗里特立奇 · 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移动电话则是由美国人马丁 · 劳伦斯 · 库帕(Martin Lawrence Cooper)发明的。而改变和打开 21 世纪科技新局面的互联网,也是在众多美国科学家的努力下诞生的。

可以说,当下中国科技产业的高度发达,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前人奠定的基础科学突破之上。再加上中国科技企业强大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和敏捷的市场反应,才成就了 " 中国制造 " 的辉煌。

然而,在从 "0 到 1" 的原始创新领域,我们仍是追赶者。求是网报道称,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 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为 6.91%,但与主要发达国家 12%~23% 的比例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尤其是在企业层面,基础研究不以短期应用为目的、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性,与企业追求即时利润的天性存在根本矛盾。在科研源头上的缺位,使得很多中国企业的研发,往往不投入在 "0" 到 "1" 的创造上,而是更青睐于在 "1" 的基础上做改进与组合,最终滑向功能堆砌的路径依赖。这也是当前许多产业陷入同质化内卷竞争的底层逻辑之一。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科技行业已经自上而下全盘认识到这一瓶颈,并开始行动。国家领导人就多次强调 "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 "" 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亦显示,近十几年来,我国基础性研究经费支出已经从 500 多亿元,增长至去年的近 2500 亿元,增长四倍有余。

在企业维度,一些科技型企业也纷纷发力。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多次强调 " 基础科学是根 ",据悉华为高达 1800 亿的年研发投入中,有约三分之一(约 600 亿)投向基础科学研究。腾讯也设立了 "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投入 100 亿元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这些举措代表了产业界认知的重要转向。

虽然目前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整体投入强度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显著差距,要扭转在 "0 到 1" 阶段的相对弱势,打破功能堆砌的循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在 AI 大语言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部分基础性创新,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只是从尖端科学到消费级应用,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来过渡。

未来,随着反内卷大方针的指引,以及企业意识的觉醒,中国的本质创新和产业化能力相叠加,也必将能摆脱内卷式创新,迎来真正的科技引领时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