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努力真的越来越贬值了?

访客 2025-07-17 13:04:44 32416
努力真的越来越贬值了?摘要: 文章是我这两天在西藏出差时候写的,成文比较仓促,大家凑合着看吧。文章标题里的 " 努力是不是越来越贬值了 ",其实也没必要遮掩,事实上努力的回报率确实是在逐年走低。甚至那些拼命鸡娃...

努力真的越来越贬值了?

文章是我这两天在西藏出差时候写的,成文比较仓促,大家凑合着看吧。

文章标题里的 " 努力是不是越来越贬值了 ",其实也没必要遮掩,事实上努力的回报率确实是在逐年走低。甚至那些拼命鸡娃的家长,他们也都懂,只是觉得读书是唯一能把握的事,别的也做不了啥。

至于原因,倒也不是别的,主要就是" 开荒赛 " 变成了 " 排位赛 "。

开荒时代有点像美国的西进运动,克服一定的困难,到了一块无主之地,宣布是自己的,然后就变成地主了。大家不知道看那个美剧《黄石》没?里边的达顿家族就是 150 年前去蒙大拿州拿下了一块大的离谱的土地,从此变成了最大的农场主。

过了那个时代,你再去开荒,已经没有地可以让你用了,你只能给农场主们当长工,被工头管着,接受 KPI 考核,看你不顺眼就让你滚。而且就算你的能力很强,也没法不断升级,因为农场主不仅有儿子,还有从小养大的孩子做包工头,你很难取代他们,尽管你的能力比他们强。

血缘的作用开始越来越明显。不知道大家最近吃那个矿泉水首富的瓜没有,私生子继承大战,有人推算,就算最终和解,也会得到巨额补偿,涉及的金额普通人从秦始皇开始奋斗也达不到。

此外,社会也在刻意 " 做局 ",让你越来越难翻身。

之前跟一个大 HR 聊过,他说,如果有地狱,那肯定有一层关着他们这群人,倒也不是十恶不赦,但是他们的任务,就是尽量磨灭员工的斗志,把员工原子化,螺丝钉化。这个过程既有规训,又有打压。

倒也不复杂,主要是企业的目的跟个人的目的差距极大。企业需要的,往往对个体是有害的。

比如公司作为组织,需要那种能把上边的意志执行下去、把事一次就做对、保留尽量少的私心、尽量多的忠诚。最讨厌的是那种心比天高,太有自己想法,准备将来学明白了就要跑的人。更坏的是那种学明白了就去开个差不多的公司,跟老东家竞争。甚至很多公司不要创过业的人,因为公司知道这类人永远没法做螺丝。

还有个比较坑爹的东西,就是绩效主义的异化,KPI 等考核指标过度细化、短期化,这迫使员工聚焦眼前任务,丧失了长远视野和跨领域思考能力。

所以说,很多人发现,自己毕业工作了一些年之后,变得非常齿轮化,除了自己手里的一亩三分地,其他的啥也不会了。而且心劲没了,不想折腾了。这是很正常的,人家的目的就是这个,巴不得所有人都变成这样。

这也是为什么大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你把人训练成了羊,就别指望他们去做狼的事。

说得更直白一些,教育和工作,都是把大家塑造成一个听话的人,但在现实世界里,你越听话越老实,大概率活得越被动。

参考日本社会就能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进入了一种 " 阶梯状态 ",论资排辈成了常态,想升级就得混资历,这在国内也越来越普遍。

更麻烦的是," 外包化 " 也成了一种更让人闹心的状态,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我刚毕业那会儿,整个部门三百多个人,只有十来个外包,现在倒好,很多团队只有一个项目组长是自己人,剩下的全是外包。

软件领域有个说法:千万别去做外包,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岗位天然缺乏归属感,没有好的晋升路径,公司甚至不会刻意培养你,毕竟你不是自己人。刚毕业那几年心气正足的时候干这个,非常打击人。

但这几年也没办法,职场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明显在学日本,外包用得越来越多。

此外,努力贬值也跟技术进步放缓有关,技术不但在放缓,而且对人的需求越来越少,变成了神仙打架,跟大部分普通人关系不大。

" 农场主 " 们占据了生态位之后,也会尽量打击后来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混职场在全世界都不是普通人翻身的主要路径,要翻身的第一选择从来都是做买卖。也就是说,哪怕在经济急剧上升期那些年,你读书进职场,然后爬职场天梯,也从来都是一条窄门,通过职场能彻底翻身的人极少。只是这道窄门很具有迷惑性,让人有种工资逐年变高、最终翻身的错觉。

" 读书改变命运 " 只在特定历史时期有效,但随着高等教育普及、产业结构变化、阶层板结,其 " 跃迁 " 效能确实在下降。

很多天才选手看着是被知识改变命运了,其实主要是靠天赋,天赋实在是太稀缺了。

尤其是太多人的努力本质上是同质化努力。大家都沿着前人走过的路,做着极度相同的事,如果这类工作不拉高门槛,最后大家都别想好过。最明显的是程序员,其培养路径和知识体系都是极度透明的,叠加大学批量供应,这几年,整个行业都有点过剩。不仅中国过剩,美国也过剩。

如果拉高门槛或者限制准入,还好一些,比如公务员,他们的工作就极度同质化,但好在门槛在那里摆着,而且一直保持着一个很固定的流入速度,大家的日子过得都还可以。

这两年跟很多大厂的级别很高的小伙伴都聊过,大家都表示,自己前些年处在一种奇怪的心态里,觉得自己的工作能一直做下去,觉得能工资一直涨。直到有一天,转折来临,自己也变得无所适从。

我见过那种买房背了八九百万贷款的人,高得吓人,不过他们以前觉得很无所谓,反正三四年就赚回来了,谁能想到,没过多久,工作都没了。

有小伙伴可能会纳闷,今后的社会会不会越来越固化?

是,也不是。

说是,因为智力和各种自身条件接近的人,如果家境相差极大,后来的处境,大家也都可以想象。

或者说,代际传递的优势在加大,这些独属于富人的资源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

那为啥不是呢?

主要是因为现在是商业社会,财富这东西跟水一样,一直在流动。

分析过去百年的美国社会,也能发现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做生意这事既是翻身的途径,也是实现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豪门都是做生意起家,最后也亡于生意的枯萎。

有些是因为产业的巨大变革,每次变革都会弄死很多老恐龙,比如早年的航运业就诞生了无数巨富,但这些人很快就被新技术给彻底打垮了。还有些做石油的,这个倒霉行业本身就是 80% 的危机期和 20% 的兴盛期,每次周期波动都弄死一大堆大佬。

现在的 AI 又是这样的东西,它一方面加速淘汰同质化、可编码的努力,另一方面又为拥有独特创意、解决复杂问题、人机协作等能力的人创造了巨大机会。

接下来,谁会用 AI,谁就占了大便宜,现在已经有那种完全不懂编程的,靠 AI 做出非常优秀的游戏。普通人可以从向 AI 提问开始,慢慢深入。

此外,美国那边还有个东西,就是房产税和继承税,很多豪门就是被房产税给搞没了。

与此同时,很多草根做对了某件事,几年内就翻身了。

那是不是二代们创业就容易一些呢?

是,也不是。

从个体角度讲,二代们的优势是资源多,试错机会多。但机会再多又能多多少?资源充足如王撕葱,这些年也消停了。

草根的优势是人数多,可以从各个方向突围,你不去做,别人也会去做。去做的人稀里哗啦死一大堆,但依旧有幸存者,而且他们幸存的原因可能并不是最强,而是最幸运。

这有点像古代攻城战里的 " 先登者 "。往往最终能得到这个头衔的,几乎都不是第一个登上城头的。第一个登城的,以及随后登城的很多人都死了,直到耗尽了城头敌人,然后有个幸运的好同志上来做了收尾工作,拿了桂冠。

也就是说,代际优势传承和草根突围同时存在,形成了一个 "M 型社会 ",雄心勃勃且聪明勤奋的草根,靠着父辈资源的二代,共同构成了那个 "M" 的两头,没啥特点的普通人处在中间。

所以商业社会总会保留着巨大的流动性。

那啥是真正的固化呢?

就是中国古代那种权力社会叠加农业社会,一个人当了官,生一堆孩子,买一堆地。花大量的资源去培养孩子,能当官最好,当不了还可以当地主,这就是所谓的耕读传家。与此相对,穷人是极难极难翻身的,因为赚的钱只够糊口,根本没钱培养孩子科举,也没钱买地,每年赚到的钱只够糊口,没法投资未来。

这也是为啥开国前七十年左右,历朝历代的阶层跃迁多一些。那时候大家都没钱,都是裸装上场,两三代人之后,就变成了资源的对耗,普通家庭就扛不住了。

商业社会相比于传统权力社会,最大的优点是市场有种可怕的 " 创造性破坏 ",不断地摧毁旧有格局,而且哪怕巨富,都非常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

未来还是属于草根,只是这种胜利本身是一件代价极大的事。

也就是说,过了社会的开荒阶段," 努力 " 这东西变得越来越复杂,包括不仅限于:

父母得努力给后代一个好起点;

得时刻警惕社会的规训,有时候你成长成了一个很符合公司价值观的人,听领导的话,不做任何越界的事,同时也成了一个废人。这话说得很重,不过确实是这样。

保持个性和好奇心,这两样是对抗同质化唯一的出路。

还得有运气和勇气去冒险,真正的财富是对 " 手艺 + 冒险 " 的补偿。

如果实在是能力不行,运气也差,那就努力把日子过好。我觉得有件事应该达成共识,现在是中国历史上对普通人最好的时期,利用好手头资源,一样可以过得很好。

至于 AI,真不用太担心,这个社会绝大部分都是一群纯糊涂蛋,他们是绝对不会去用 AI 的。他们碰上不懂的东西,宁愿相信各种伪科学,或者用自己极度狭隘的知识体系硬想,也不会去查一下,更别说那些更复杂的功能了。赶紧用起来就是胜利。

所以说,保持好奇心,保持正确的学习能力,保持个性,只有个性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去做那些风险可控但不确定的事,慢慢磨,总会有进展。

在我看来,未来三种人无疑是最爽的:

1. 极度热爱某件事,这种人就算赚不到钱,也是幸运的。一般情况这种人在互联网时代普遍都能找到一个生态位。

2. 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大佬;

3. 懂得用有限资源来享受生活的人。这一点估计是绝大部分人最终的归宿。

所以说赢家有很多种,最大的输家,可能就是总是羡慕嫉妒别人,想过别人的生活而不得,那才是真正的人生大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