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跻身前十,东北杀出一匹“黑马”

" 打造国家低空经济先行区、集聚区 "
东北万亿 " 种子选手 " 沈阳,迎来 " 国际化 " 的全新路线图。
7 月 10 日,沈阳市委办公厅印发《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 — 2035 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提出全方位打造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文化中心,打造东北亚中心城市的线路图逐步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在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中心方面,特别点名要 " 打造国家低空经济先行区、集聚区 "。而在此之前,辽宁省省长王新伟在沈阳调研时强调,要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低空经济发展先行区、集聚区、示范区。
这两次 " 点题 " 低空经济,也传递出航空制造强市沈阳进击低空的决心。近日发布的《城市低空经济 " 链接力 " 指数(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沈阳低空经济 " 链接力 " 指数达 43.16,是东北地区唯一跻身前十的城市,呈现出引领东北的趋势。
随着新的 " 国家定位 " 落地,沈阳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而其作为航空重镇,为何频频瞄准低空发力?
1新的定位
去年 10 月,沈阳首轮 " 多规合一 "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成为继南京、广州、深圳、成都后又一座获批的副省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沈阳的国家定位也从 " 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升级为 " 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
如今,《行动纲要》正式发布,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线路图已经明晰。从 2025 年到 2035 年,分三个阶段建成服务 " 双循环 "、引领东北亚的国际化中心城市,而其核心的定位是 " 一枢纽四中心 " ——
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文化中心。
" 一个城市的定位首先取决于它的客观功能,沈阳过去一百多年来都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对城市进化论分析,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沈阳的城市地位也在提升。
在他看来,虽然青岛、大连也都曾提出东北亚海洋中心城市或类似目标,且经济实力要强于沈阳,但是综合来看,沈阳还是更具备成为东北亚中心城市的潜力。
此次《行动纲要》提出 22 个专项行动计划,包括加快推进 " 大国重器 " 研发落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扩容提升桃仙国际机场,构建东北亚 "3 小时航空圈 " 等。
随着 " 一枢纽四中心 " 的建设,诸多重点领域发展任务逐步落地,沈阳在面向东北亚的全方位开放合作中,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得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腹地运筹高端资源,实现发展要素的聚集与辐射。
2024 年,沈阳、长春、哈尔滨的 GDP 分别为 9027.1 亿元、7632.19 亿元、6016.3 亿元,增速分别为 5.2%、4.8%、4.3%,其中沈阳的经济规模和产业支撑力最为雄厚。
" 且不说哈尔滨、长春和沈阳的经济体量差一截,就是从历史积淀而言,沈阳的军工产业、先进制造业在东北已经延续几十年‘领头羊’的地位。" 牛凤瑞说道。
从国土空间规划定位看,沈阳是 "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而长春、哈尔滨均是 " 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 ",前者明显获得了更高的定位。
不久前,沈阳提出,要做大做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航空、工业母机等 3 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全市工业领域 10 大重点产业集群总规模力争达到 1.1 万亿元。
这背后,沈阳的战略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动能持续释放。
2点题 " 低空 "
在本次《行动纲要》中,沈阳提出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产业新赛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这也是其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的强烈信号。
其中特别提及,做大做强航空航天产业,完善 " 双核一基地 " 发展格局,建设大飞机战略备份基地,打造 " 国家低空经济先行区、集聚区 "。
这次 " 点题 " 低空,也正是航空重镇沈阳 " 拥抱 " 低空的生动体现。
" 各地都在积极打造低空经济,但是能够成为低空经济强市,首先还是要有基本条件。" 在牛凤瑞看来,像沈阳、上海、成都和西安等城市航空制造、研发创新都是比较领先的,也都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比如,专注于无人机飞控系统、无人机整机和无人机大数据云平台系统技术的无距科技,其核心团队就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曾被评为 " 世界十大无人机应用团队 "。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发源地,沈阳是国内承担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任务最多的地区,2024 年航空产业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并入选工信部 2024 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 601 所、606 所、自动化所、通航研究院等骨干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形成从军机、民机、发动机到通用飞机、无人机等完整的航空产业链条。
这也是沈阳瞄准 " 国家低空经济先行区、集聚区 ",蓄势起飞的底气。根据《报告》,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南京、苏州、杭州、西安、沈阳低空经济 " 链接力 " 指数位居前十,沈阳是唯一跻身此列的东北城市。哈尔滨、长春分别排在第 17 和第 30 位,相比沈阳要略逊一筹。
其中,沈阳创新聚集度排在全国第六位,仅次于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南京。环境友好度排在全国第 7 位,在产业园区、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和政策聚焦度等方面都表现亮眼,但资本活跃度上存在一定短板。
根据《沈阳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 — 2026 年)》,沈阳提出在三年内推进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突破 100 家,产业规模达到 30 亿元,沈北新区推进以无人机为主体的低空经济发展,法库通航产业基地构建 " 一体两翼 "(通用航空、无人机、低空旅游)的格局。
3发力路径
有沈飞、黎明这样的大型航空央企领衔,航空工业基础雄厚;有 601、606 这样的航空科研院所支撑,航空科研实力强劲;有东大、沈航这样的高校依托,航空人才济济。
今年地方两会期间,沈阳市政协委员、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无人机研究所所长董义兵表示,沈阳有着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要全力打造具有沈阳特色的低空经济。
他建议,要将发展低空有人和(中、大型)无人航空器产业作为沈阳市低空经济载体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具有研发能力的相关机构和科研院所、具有生产制造能力的相关企业、具有培训能力的相关机构快速发展。
从沈阳低空经济发展路径看,低空航空器产业发展确实被摆在优先位置,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去年 9 月发布的《沈阳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前 5 条政策均针对技术研发、创新平台、适航审定、首台(套)航空器研发及产业化等,体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先、制造优先的特点。
这也使得沈阳在低空制造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强化。
今年 1 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自主研制的 RX4E 锐翔四座电动飞机获颁型号合格证;5 月,沈阳航产集团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的 1 吨级无人机正在进行试飞验证;年内,沈阳航产集团与意大利研发团队、飞机设计所联合研发六座倾转涵道混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也将完成首架原型机制造
不久前,王新伟在调研时指出,要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在决战决胜中挑大梁、担大任。他还强调,沈阳要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
做大做强低空制造业,加强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等配套软硬件体系建设,谋划推出一批 " 低空 +" 示范应用场景,探索拓展在物流运输、载人交通、特色文旅、应急救援等领域商业化应用,强化金融、人才等要素支撑,着力打造低空经济发展先行区、集聚区、示范区。
这也意味着,沈阳低空经济发力的重点正从研发制造向全产业链过渡,配套体系、示范应用、商业化应用成为沈阳打造低空经济先行区、集聚区的重要发力点。依托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产业优势,向上探索应急救援、观光旅游、农林植保等 " 低空 +" 场景,加速形成低空经济发展的生态闭环。
就在两个月前,一架带有 " 航产一号 " 标志的中型无人机停在沈阳中心血站," 原本 12 公里的行程仅用 18 分钟便完成运输 ",标志着东北地区首条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正式开航。而高压燃气管路巡检、邮政村村通快递等 " 低空 +" 应用场景也在紧锣密鼓地推动,成为东北地区低空经济版图中的领跑者。
根据《报告》,当前,以核心城市为引领,跨区域协同正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如上海提出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北京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构建协同发展格局,将进一步释放低空经济发展潜力。
而作为 " 国家先进制造中心 " 的沈阳,显然要在更大范围内、更多产业发挥引领作用,为东北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东北振兴,首先就是沈阳要‘起飞’。" 牛凤瑞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