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专家:2023年至今奶牛养殖业损失700亿元

访客 2025-07-14 10:03:43 11082
专家:2023年至今奶牛养殖业损失700亿元摘要: 记者丨贺泓源 编辑丨骆一帆奶牛养殖业还在等待转机。2025 年 7 月 13 日,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厦门举行。会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奶业...

专家:2023年至今奶牛养殖业损失700亿元

记者丨贺泓源 编辑丨骆一帆

奶牛养殖业还在等待转机。

2025 年 7 月 13 日,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厦门举行。会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透露,2023 — 2025 年奶牛养殖业收入损失累计达 700 亿元,行业生鲜乳喷粉产生的亏损达 200 亿元。

" 仅依靠政府扶持、项目补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产能是当前实现供需平衡和奶价企稳最有效的方式。" 李胜利表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全国乳制品产量达 2961.80 万吨,整体产量相对稳定。但受当前消费环境影响,乳制品市场呈现出供需阶段性失衡的状况,消费需求亦显疲软。

李胜利指出,本轮周期的底部已经确定,反转需要 1 年左右的时间。贺泓源 / 摄

继续去产能

好消息是,李胜利认为,按历史经验,本轮周期的底部已经确定,反转需要 1 年左右的时间。

同时,李胜利强调,现行的产业纾困政策仍需要持续实施 1 — 2 年。

对于纾困方向,李胜利指出,关键点在于龙头乳企。他建议,龙头乳企根据 2025 — 2026 年市场需求,推动 2025 年奶源基地成母牛的去产能工作,引导自有奶源加大去产能力度。同时,以发展的眼光调整牛群结构和配种策略,未来 1 年提高成母牛的比例到 55% — 60%,提高后备牛的留养标准。加大核心群性控冻精的使用,防止未来产能出现大幅萎缩。

他还提到,应借鉴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推出的产业纾困和扶持政策,引导主产地在未来 1 — 2 年内继续实施产业纾困政策。

与之同步,龙头乳企承担 " 稳定基础产能 " 使命,未来 3 年通过并购、入股、长期托管社会牧场等方式逐渐扩大自有和可控奶源比例,稳定基础产能。

另有接近决策层人士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承,对于去产能,需要灵活机制,不宜一刀切。" 市场是动态的,需要随时评估。" 他说。

增量仍存

还要看到,奶业发展增量仍存。

李胜利指出,经济增长可以促进牛奶消费增长是普遍共识,人均 GDP 每增加 1000 美元,人均奶类消费量增加 1.1kg。在我国经济未来仍实现温和增长的大前提下,扣除人口下降对牛奶消费增量的部分拖累,据测算平均每年仍有 100 万吨的消费增量。

对于未来规划,李胜利表示," 十五五 " 全国规模场奶牛存栏总体增量控制在不超过 50 万头,平均每年增量控制在 10 万头。全国奶牛单产水平将突破 11 吨。奶牛养殖种养结合水平显著提高,粗饲料本土化替代效应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

此外,生鲜乳质量继续在食品行业保持领先。牛群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奶牛长寿性和使用年限有较大提升,平均利用年限从 2.5 胎提高到 3.0 胎。智能化、自动化养殖技术推广面显著扩大。生鲜乳生产成本维持低位,或低速增长。产业竞争力逐步提高。

另外,李胜利建议,未来 5 — 10 年行业的战略研判和顶层设计体系初步建立,行业的宏观管理能力得到加强。产业链一体化程度有较大提升。初步建立兼顾养殖和加工利益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奶农办加工取得突破,配套体系逐步完善。

转型路径

对于奶牛养殖的转型升级路径,李胜利已有研究。

他建议,探索建立奶牛养殖产业的战略调控机制。借鉴奶业发达国家对奶业管理的深度参与和强势调控的经验和机制,创新优化我国奶业上下游产业链管理的沟通机制。建立管理部门、乳企、协会、学术界等共同参与的供需研判和产能规划调控机制。研究提高新建大型牧场准建门槛的可行性。

同时,李胜利建议探索建立合理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借鉴奶业发达国家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我国的具备法律效力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反应生鲜乳的供需、生鲜乳成本和乳制品消费情况。

此外,还要推动奶牛养殖种养结合转型升级。完善奶牛养殖的土地配套与流转扶持政策,提高奶牛养殖主体周边土地配套比例,力争实现每头奶牛实现 2 亩土地配套。以大食物安全观的角度,统筹粮食安全、饲料安全与畜产品安全。

另外,稳步推进奶农办加工。落实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支持奶农和社会牧场办加工产业的明确部署。推动修订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推动奶农办加工和观光牧场建设有机结合,支持区域型和省级的生鲜乳和乳制品质量检测服务机构建设。

亦要看到,推动奶牛养殖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加强奶牛长寿性选育和饲养管理,提高使用年限;加大研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等方向,均是李胜利认为的奶牛养殖转型升级重要路径。

出品丨 21 财经客户端 21 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丨刘雪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