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天津不是北漂中产的退路

访客 2025-07-14 10:03:38 11432
天津不是北漂中产的退路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知趣,作者:刘知趣,题图来自:AI 生成无论社会舆论场上如何唱衰高考的意义,现实生活里,中产家庭对教育资源的争夺从未妥协。尤其是对于无数靠着读书和踩中时代红利...

天津不是北漂中产的退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知趣,作者:刘知趣,题图来自:AI 生成

无论社会舆论场上如何唱衰高考的意义,现实生活里,中产家庭对教育资源的争夺从未妥协。

尤其是对于无数靠着读书和踩中时代红利、实现阶级跃迁的北漂中产而言,前半生在这座资源高度集中、落户门槛却又极为森严的城市里倾尽全力,到了中年,面对子女教育问题时,依旧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在户籍、房价、政策之间辗转腾挪,试图寻找到一条 " 折中 " 的出路。

而天津,这座距离北京高铁半小时可达的城市,成了许多北漂中产首选的 " 退路 "。它不仅地理位置上与帝都无缝衔接,更承载着一代 " 小镇做题家 " 对教育资源再分配的朴素期待。

在他们的想象中,天津更低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对可控的生活成本,以及与北京相近的文化氛围与生活方式,仿佛每一条都在暗示:这是一条能够让子女进入名校的 " 降维通道 "。

然而,理想终究要回归现实。倘若对天津的教育现状再深一步了解,便会意识到,这一切不过是一种被理想化的幻象。所谓的 " 教育红利 ",实际上是另一场资源博弈的开局。

在天津,月薪过万的工作并不好找,但学区房的价格早已水涨船高,优质资源依然集中在少数几个核心区域,阶层分化同样在这座城市里悄然上演。

而在这些结构性问题面前,曾被人们寄予厚望的 " 教育捷径 ",对于绝大多数北漂中产家庭而言,或许只是镜花水月般的乌托邦。

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

绝大多数选择移居天津的北漂中产,对孩子的教育质量多少都有些要求,内心大抵还会有这样一个执念:" 我都从北京退到天津了,难不成还托举不了孩子读一个好学校?"

事实上,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在天津表现得尤为明显,天津的教育格局,远不像地图上那样开阔。

在天津," 和平区 " 三个字几乎是优质教育的代名词。在这个面积不足 10 平方公里的片区里,差不多将全市最优质的中小学囊括其中:实验小学、岳阳道小学、天津一中、耀华中学

房产中介也许会告诉你," 河西一片也不错 "" 南开北片也挺好 ",如果预算有限,不妨看看河东、红桥,甚至滨海新区也是好的。

但前不久,和几个在天津体制内教育系统工作的朋友聊了聊,发现大家的观点出奇地一致:即便是排名第二的河西,跟和平比起来,教育质量也有着明显的断层,而这种差距同样体现在河西、南开和其他区之间。

升学率不会说谎。根据天津市教委 2024 年发布的数据来看,和平区的重点高中,比如天津一中、耀华中学等,本科上线率都接近 100%,一本上线率普遍在 90% 以上;相比之下,环城四区(津南、西青、北辰、东丽)的重点高中一本率大多集中在 40%~65%。

再往前推一步,中考录取率在天津各区之间也有着非常大的悬殊。

2024 年,和平区的普高录取率是 85%,河西是 80%、南开是 77%,而像东丽、西青、北辰这些区,普高录取率甚至不足 50%。除此之外," 市五所 "(高中:天津一中、南开中学、耀华中学、新华中学、实验中学)的招生名额也基本只开放给市六区(和平、河西、南开、河东、河北、红桥),这意味着即便迁到天津,如果不在上三区(和平、河西、南开)读书,进入好高中的机会依旧渺茫。

在政策层面,河西、南开已经推行了 " 多校划片 "(摇号入学),但和平仍以 " 单校划片 " 为主,重点小学基本还是在实行 " 对口直升 ",买和平的房子确定性极强。

于是," 买学区房 " 成了进入天津优质教育体系的第一张门票。只不过,这张门票的价格,比北漂中产想象中要高。

学区房是第一道门槛

天津的学区房,早就已经脱离了居住属性。和平区,甚至是河西一片、南开北片的房价,早就不是用来衡量居住的成本,而是纯纯的教育投资。

链家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天津全市二手房均价差不多是 2 万 3,而和平区的均价已经接近 6 万,个别热门小区单价甚至直逼 6 万 5,并不比北京部分中心城区的房价低。

在如今房产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和平区那些对口实验小学、岳阳道小学的小区房价仍旧坚挺,一套 30 平的老破小动辄挂牌 200 万,显然这样的房子是没有办法供一家人实际居住的,那就只能是在附近的河东、红桥再花个两三百万买一套,或者是租个大点的房子。

当然,在教育成本上的投入,不只是金钱,还有时间。

好的学区除了有 " 六年一学位 " 的要求以外,去年秋季开始,南开区也开始实施 " 房产满三年 " 的政策,要求购买二手房后持有满 3 年才能办理转学;河西区则明确要求必须同时满足 " 户籍 + 房产 +3 年持有 " 三项条件。

这些政策虽然没有明说是 " 限制外来人口 ",但实际目的不言而喻。对于那些希望快速买房、入学后再把房卖掉,尽快让孩子享受教育资源的家庭来说,这条路显然是行不通的。

我也曾对这些学校真有那么好持有怀疑,不知道朋友们是不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不用购买学区房也可以读数一数二的小学(教师子女随迁),所以才普遍反馈是真的值。学校学习氛围好,老师们不管是教学生、还是鸡家长,都很有一套,而学校为了保住自己的教育站位,同样也会卷自己。

我还听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比如在一个父母满是权贵的班级,老师同样会因为孩子表现不好 " 飞卷子 "、甩脸子,但又能精准地让每个孩子感受到 " 老师其实还蛮偏爱我的 ",继而孩子也会自我约束、对自己有更高的学业要求。

隐性的身份壁垒

收入下降也是北漂中产来到天津需要面对的一个很大问题。尤其是在北京从事互联网、金融这些相对高薪的行业,薪资腰斩是常态,甚至可能只剩下之前的三分之一。

而在教育投入上,买学区房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各类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的支出。

这里不是说卷不卷、有没有必要争前几名的问题,而是在好学校,你不使暗劲儿是真的会跟不上。孩子长期摆尾,老师不管是出于责任心还是其他,都会找家长谈。这其实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话题,老师是很会鸡家长的,给你希望,让你觉得努努力,我孩子也是行的。

上个月,天津市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据:2024 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 14.2 万,月均 1.2 万;而私营单位仅有 7.4 万,月均 6 千。

天津是一个典型的公务员城市,医师公、国央企员工是中产的主力群体,撑起了整个城市消费的半边天。这其实也注定了,在大家的眼里,体制内上班才算是体面工作。

这种体制的优势自然也会延伸到教育领域。体制内家庭,一是更容易通过人脉资源进入优质学校的好班,还能找到更具性价比的补课路子。二是收入稳定,更有精力和动力去 " 鸡娃 "。

而在一个好学校的好班里,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早就摸了个门儿清,我们不能说一定会有意的区别对待,但在实际中,对不同家庭的孩子有不同期待和关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人之常情。

这也给北漂中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中产家庭虽然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但大概率在当地是缺乏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否则也就不会选择背井离乡来到天津。

比如,去年南开的一些小学将外地转入的学生集体单独编了一个班,理由是 " 语言习惯和学习进度不同 ",但这背后是不是也暗藏着某种结构性的歧视,我们不得而知。

正如社会学家林南所说:" 社会资本的积累往往始于家庭背景,而教育正是其最重要的传递机制之一。"

一切好的资源都是明码标价

时至今日,天津还是会被描述成北漂中产家庭子女教育的 " 降维通道 ",但现实可能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里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复刻帝都的竞争逻辑。

无论是北京的海淀,还是天津的和平,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资源密集、竞争激烈、阶层分明。只不过,前者已经打明牌,后者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

而任何资源的竞争,本质上都是社会结构的延伸。

我一直认为,这个时代并不存在什么真正普通人能够抓住的 " 价值洼地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明码标价,人们会用真金白银来投票。

这两年,因为学习的缘故我时常往返天津,也结交了一些土著朋友,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松弛的城市,适合慢慢生活,而对于追求效率、抱着功利心来到这里的人而言,大概率是要失望的。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