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比亚迪减速过弯

访客 2025-07-11 13:54:43 81588
比亚迪减速过弯摘要: 随着吉利汽车上调 2025 年的销量目标至 300 万辆,比亚迪能否达成 550 万辆的销量计划被打上了问号。过去 2 个月,如果刨除海外市场的影响,比亚迪在国内的销量连续同比下降...

比亚迪减速过弯

随着吉利汽车上调 2025 年的销量目标至 300 万辆,比亚迪能否达成 550 万辆的销量计划被打上了问号。

过去 2 个月,如果刨除海外市场的影响,比亚迪在国内的销量连续同比下降。

根据比亚迪披露的产销量数据,6 月比亚迪在国内销售了 29.25 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2.2 万辆,与 5 月相比也首次出现了非季节性的环比下降。

" 在 4 月到 10 月这种逐步攀升的旺季,比亚迪但凡出现环比下跌,经销商和供应链、资本市场都会产生比较大的疑问。" 一位长期关注比亚迪的券商分析师表示。

上半年,比亚迪总共销售了 214.6 万辆车。若要完成全年目标,下半年的销量至少要同比增长 26% 以上。

但去年下半年的补贴已经提前透支了一部分市场需求,吉利银河等品牌的强势围攻加剧了市场竞争,而比亚迪今年最重要的一张牌—— " 全民智驾 " 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 原本想着这一波至少能维持去年的量。10 万以下保住,10 万以上的带来点增量。但这两方面都没达到预期。" 一位接近比亚迪的人士对《云见 Insight》表示。

比亚迪最擅长的价格战,在有关部门 " 反内卷 " 的主旋律下也难以施展。" 不敢明降,只敢通过经销商暗降。消费者看不到。" 上述人士称。

在连续 3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比亚迪驶入了一段弯道。

" 全民智驾 ",不达预期

今年年初,比亚迪将 " 天神之眼 " 智驾系统下放到最低 7 万元的车型上,试图用 " 全民智驾 " 代替降价,换来新一波增长。

" 天神之眼 " 分为 ABC 三套方案,其中,天神之眼 C 覆盖 15 万以内的车型,是比亚迪最主要的市场。

这是一套基于地平线 J6M 或英伟达 Orin-N 芯片的纯视觉方案,可以实现高速导航辅助驾驶等功能。在 20 万以上市场,这属于辅助驾驶的低配方案。但比亚迪将其标配在 10 万级别的车型上,认为这会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15 万以上的车型几乎都带智驾功能,比亚迪是补课。优势在 15 万以下。" 一位接近比亚迪的人士表示。

但不同于这场发布会在行业里引发的广泛讨论,终端消费市场对于 " 智驾版 " 车型的反响平平。知情人士称,比亚迪将此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大众市场对智驾功能的需求可能没那么强。第二,营销和销售的节奏 " 没搭上 "。

2 月起,比亚迪在线上大力营销全民智驾,但在线下门店,经销商的重心却在清理库存车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5 月的调研显示,比亚迪的经销商库存系数为 3.21 ——不进新车,经销商的库存车能卖上三个多月。

老款的库存车降价销售,比新上的智驾版对目标客户的吸引力更强。等到库存车清得差不多," 全民智驾 " 已经降温。

北京一家经销商表示,尽管今年前五个月销量有所上涨,但非智驾版车型仍然是销量主力。

到现在,一位接近比亚迪的人士称,比亚迪已不再精准营销智驾版," 用户认知没有建立起来。就当一个新款在卖。"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也曾表示过对大众市场智驾需求的担忧。" 越贵的车,Max 版的比例越高。越便宜的车 Pro 越高。"

重视智驾功能的用户,很多也不会选择比亚迪。今年 5 月,同样位于 15 万以内市场的小鹏 Mona 换代,智驾版和非智驾版价格相差 1 万元。据接近小鹏的人士,目前 85% 的用户选择了智驾版。

比亚迪曾经并不重视智驾功能。2023 年 3 月的投资者沟通会上,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还曾炮轰 " 无人驾驶是皇帝的新装 ",辅助驾驶 " 不过是一个 3000~5000 元的高级配置 "," 被汽车行业传成一个神乎其神的东西。"

但即使是作为一个 "3000~5000 元的高级配置 ",比亚迪也开始补短板,开发了 " 天神之眼 " 智驾系统,并将团队规模从几百人扩张到 5000 人。2024 年,王传福称要在智能化领域投入 1000 亿元。

虽然比亚迪近 2 年在智能驾驶研发上大力投入,但在很多第三方评测中,比亚迪并不能位居前列。这也是比亚迪难以建立用户心智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亚迪 2023 年开始自研智能驾驶技术,比小鹏晚了 5 年,且团队变动频繁。

2023 年,比亚迪的智驾研发工作还由比亚迪规划院和第五事业部负责;2024 年年初,比亚迪成立新技术院,整合了智能驾驶与智能网联团队;年中,比亚迪又成立天璇、天狼两大自研部门,负责开发高阶和低阶智驾方案;几个月后,两支智驾团队又一次合并。

比亚迪的智驾负责人也不断变换,由此前的规划院电子集成部总监韩冰,到原高合汽车智能驾驶总监、天璇团队负责人许凌云,再到目前担任新技术院智能驾驶软件研发中心主任的李锋。

除了内部的自研团队,比亚迪还找了华为和 Momenta 两个 " 外援 ",负责方程豹智驾以及天神之眼 A 的研发。

至少迄今为止,比亚迪对于智驾的投入还没能转化为成果。

" 规模是最最最重要的 "

全民智驾失效后,比亚迪又拿起了最顺手的武器——降价。

但在 " 反内卷 " 的压力下,一位接近比亚迪的人士表示,比亚迪现在的策略是 " 暗降 "。" 给一个经销商最高优惠限度,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谈到这么多。" 与直接降价相比,他认为这种隐秘的降价 " 效果没那么好 "。

在他看来,比亚迪过去的优势是 " 便宜大碗 "。但今天,对手的产品比比亚迪更加 " 便宜大碗 "。

去年到今年,吉利银河品牌对标比亚迪推出了多款竞争车型,星舰 7、星愿、银河 E5 等车型上市后都成了爆款。其中,7 万~10 万元价格段的星愿 6 月的销量突破 4 万,对比亚迪海鸥、海豚、元多款车型都产生了影响。

" 它都比你便宜一点点,性能好一点点,造型上也时尚一些。" 一位接近比亚迪的人士说。

他认为比亚迪今天主要落后在 " 情绪价值 " 上," 外观内饰风格上有点老了。"

在产品和技术架构上,比亚迪也很久没有大的换代了。比亚迪 2021 年推出混动平台 dmi 和纯电平台 e 3.0,这一代平台奠定了后续的 400 万销量。此后,虽然比亚迪也推出了升级版 e 3.0 evo 和第五代混动平台,但主要是基于原来的架构进行修补。今年的汉 L、唐 L 切换为了最新的纯电平台,但这代平台搭载的 "10C 闪充 " 等技术成本较高,还没有下放到中低端车型。

10C 闪充是比亚迪今年推出的超快充电技术,整车基于 1000V 平台,最大充电倍率可以达到 10C。比亚迪将这项技术搭载到汉 L、唐 L 车型上,希望能重回 20 万以上市场,但消费者并不买单。上市三个月, 汉 L 和唐 L 仅售出 1.2 万辆、1.9 万辆。作为旗下两款明星车型,唐、汉车型在巅峰时期单月销量可以轻松过万。

增长放缓对比亚迪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今年 4 月,山东经销商乾城集团资金链断裂 ,波及上千名比亚迪车主。比亚迪召开经销商大会,宣布启动熔断机制,一旦经销商库存水平超过预警线就停止发货。

6 月,路 · 透 · 社报道,比亚迪在国内的多家工厂已经开始减产、取消夜班。

接近比亚迪工厂的人士也对《云见 Insight》表示,比亚迪的部分零部件工厂也已经开始执行 5 天 8 小时工作制,将部分工人调往比亚迪电子业务的工厂中支援。

被迫减速,并不符合比亚迪的增长目标。2023 年财报投资人沟通会上,王传福曾表示,2024 年~2026 年行业三年大决战,规模、成本和技术是比亚迪在这场决战中取胜的 " 法宝 ",而 " 规模是最最重要的 "。

过去 3 年,比亚迪在大规模增长中尝尽了甜头。2021 年 DM-i 平台横空出世,开启了混动车型的强势周期。之后,比亚迪停售燃油车,聚焦新能源,打破了合资品牌燃油车在中国市场的统治地位。2023 年,比亚迪开打价格战。从 " 油电同价 " 的 " 冠军版 ",到 " 电比油低 " 的 " 荣耀版 ",两年价格战,让比亚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画出了一条惊人的增长曲线。

到 2024 年,比亚迪的销量已达 427.2 万辆,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但今年比亚迪的目标更高了,挑战也更大了。

虽然国内市场的竞争形势严峻,但今年上半年,出海仍然牢牢地支撑着比亚迪的增长。

比亚迪上半年的出口量达到 46.4 万辆,同比增长 128.6%,6 月的出口量达到 9 万辆。这让比亚迪勉强维持着 6 月的环比增长,尽管只增长了 109 辆。

比亚迪的整个体系都建立对规模增长的合理预期之上。这使得它可以低成本地从资本市场融资、向经销商压库存、从供应商获得最优惠的价格和账期。" 这都捆绑在一个极其高的前景和销量基础上。" 一位长期关注比亚迪的券商分析师说。

" 一旦出问题,市场会给它打折。现在是比亚迪的扩张关键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