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城投“鲸吞”县域团餐市场,共赢还是加剧竞争?

访客 2025-07-11 13:54:42 21698
城投“鲸吞”县域团餐市场,共赢还是加剧竞争?摘要: 近两年,地方城投公司作为新参与者,频频现身县域团餐市场招标现场。凭借稳健的资质承诺与 " 零押金 " 等优势条件,它们成功斩获多个项目,给当地传统团餐企业带来压力。这并非个别现象。...

近两年,地方城投公司作为新参与者,频频现身县域团餐市场招标现场。

城投“鲸吞”县域团餐市场,共赢还是加剧竞争?

凭借稳健的资质承诺与 " 零押金 " 等优势条件,它们成功斩获多个项目,给当地传统团餐企业带来压力

这并非个别现象。

在房地产行业下行背景下,谋求转型的地方城投平台,正将目光投向县域团餐这一曾被视为 " 不起眼 " 的市场。

携政府信用背书、资本实力及资源整合能力,城投公司正悄然改变由本地中小民企主导的市场格局。

这股力量的加入,究竟是为县域团餐业注入了活水,还是正在引发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震荡?

深入脉络:城投逐利县域团餐的现实轨迹

这股力量的涌入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传统上,县域团餐市场在高度分散的结构下运行,规模小、模式相对陈旧的本土企业多依赖个人资源和有限资金艰难维持。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县域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近六成,这意味着县域市场蕴藏着巨大且仍在不断增长的外食消费潜力,成为各方目光聚焦之地。

城投公司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并凭借其 " 地方国家队 " 的特殊身份,展现了双重优势悄然布局。

一方面,地方政府日益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等场所实现食材的集约化管理,目标直指优化支出和保障食品安全。

作为本地国企,城投公司对地方政策精神的理解和执行具有天然优势,往往能最直接地成为政策导向的承载者,这不仅为其打开了业务入口,也构建了进入市场的顺畅通道。

另一方面,不同于资金、资源普遍吃紧的民营小微餐企,城投依托其政府背景具备了远超同行的资源调动能力。

从初期运营时可以提供免押金或远低于行业标准的低额履约保证金,到后续可能利用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以更优惠条件获取闲置场地资源;从依托政府融资平台获得成本较低的资金支持。

其资源协同 " 组合拳 " 的能力是普通县域民企难以望其项背的。

究其根源,这是城投近年来加速从依赖融资的平台公司向市场化实体经营转型的必然产物。

它们需要寻求的是收益稳定、现金流良好、能支撑其持续转型的运营项目。

而团餐业务,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刚需型服务,凭借其极强的市场抗周期性、相对较低的技术门槛以及稳定可预期的现金流回报,恰好成为了城投开拓实体运营业务的理想试验田。

因此,城投逐鹿县域团餐,是基于其自身战略转型需求与县级市场独特属性深度匹配后的一种战略选择。

当城投携资本入场时,市场反应是复杂的,呈现出硬币的两面性。

双面回响:机会还是挤压?

首先,的确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

规模化运作让城投有能力也有动力在县域内建立高标准化的中央厨房,推动食材采购和供应的统一化,这显著减少了过往因采购零散、标准不一而难以根除的食品安全隐患风险。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则对县域本土中小团餐企业构成了严峻的现实挑战。

最直观的压力便是市场空间的压缩。

城投公司借助其资源禀赋,能够以较低的前期进入成本(如免 / 低额押金),迅速锁定地方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县级医院等具备稳定性高、支付保障强、体量可观等特质的核心优质客群。

这对于同样依赖这些机构订单生存、但资源能力有限的本土中小团餐企业,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部分竞争力相对弱势的企业被逐渐挤压到市场的边缘地带,生存空间被极大蚕食。

更深层次的矛盾点在于竞争起点的事实不平等。

在部分县域的招标规则中,如果未能充分科学地考量城投标段在资质要求、资金门槛、资源获取便利性等方面与民企存在的巨大鸿沟,

那么对中小团餐企业而言,这种竞争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不公平的阴影之下,容易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更为深远且值得警惕的影响在于对市场创新活力的潜在抑制。

县域市场虽然在 " 量 " 上规模可观,但在 " 质 " 上消费者需求也正在走向细分化、多元化,无论是学生对营养餐的特殊配比要求,还是企事业单位对定制化服务的渴求,抑或是老年配餐对适口性和健康性的高标准,都需要服务方具备灵活的响应机制和持续的创新精神。

一个过度集中于少数几个 " 巨无霸 " 的市场,可能因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对单一稳定模式的依赖,而在响应新兴、细分需求上显得迟缓与僵化,服务趋向于同质化的标准化而非追求差异化的精细化。

长此以往,市场整体的创新意愿可能会逐渐消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离不开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如果在县级这个终端服务市场层面,竞争格局过度失衡,导致大批具有创新潜力的本地中小主体失去发展空间,最终受损的可能是整个区域的团餐服务质量提升速度和韧性。

面对这种新局面,简单的对抗或排斥并非解决之道,县域团餐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呼唤一种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维,在清晰界定各方角色与优势的前提下,探索构建一种协同共生、各展所长的生态格局。

破局:从零和博弈走向多元共生

首先,需要划定公平竞争的跑道。

地方政府在引导甚至推动城投参与团餐市场时,关键是要 " 关后门,开前窗 " ——即严格禁止滥用非市场化的隐性资源获取不公平竞争优势。

例如在招标中设置有利于特定主体的隐性条款或利用行政权力进行市场干预。

更为关键的是,要确保招标过程全链条的高度透明化,制定清晰、公开、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尤其对押金比例、资质要求、履约能力评审等核心规则做到统一、公正、可预期。

同时,应当避免行政手段主导下的 " 一刀切 " 式整合,即使是政策倡导的方向(如集约化),也应充分尊重市场化原则,为具备服务能力的民营主体留足公平竞争的参与空间。

其次,城投亟需重新审视并提升自身的角色定位。

不应仅仅着眼于通过运营权直接 " 赚钱 ",而应转向为产业链创造更宏大的社会价值。

因此,城投更理想的角色定位应当是区域的 " 底盘建设者 " ——积极投入并运营县域亟需的物流节点、具备高标准的中央厨房、集采集配中心等关键基础设施,为整个区域(包括民营中小团餐企业)提供公共性、基础性的供应链保障服务,帮助大家降低仓储物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

第三,对于县域中小团餐企业而言,战略重塑已迫在眉睫。

不能再试图与城投在其具有绝对资源优势的大型机构食堂领域 " 硬碰硬 " 打消耗战。

明智的做法是深耕城投 " 大而全 " 模式下难以有效覆盖或不愿精耕的缝隙市场。

诸如对服务响应速度要求极高的社区配餐、工业企业食堂、企事业单位内部小型餐厅或特色会议活动配餐、针对特定人群(如注重健康的上班族、特殊需求老人)的个性化定制配餐服务等。

最后,监管的角色不容忽视。

县级监管层面应建立起常态化的市场运行监测与评估机制,重点关注市场集中度变化、是否存在垄断行为(如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设定不公平交易条件)、合同履行的公平性(如付款周期的合理性)等关键问题。

目标是维护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竞争机会的实质公平,为多元市场主体并存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这是行业能够持续繁荣的根本保障。

当市场规则清晰透明、各方角色定位明确、优势互补、协同共生时,县域团餐市场的这一池春水才能真正水深流长、生机勃勃。

只有这样,无论是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地方政府、作为产业推进器的城投、作为市场生力军的本地中小企业,还是最终的服务对象——千千万万的县域用餐者,才能在行业的共同进步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福祉提升。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