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旅,还有活路吗?

青旅,在上一代人眼里是 " 发现新世界的大门 ",是 " 世界情报中心 ";在 Z 世代眼里,正沦为 " 廉价群租房 "、" 特种兵打卡地 " 青旅,真的要集体退场了吗?
1. 长租青旅 5 年只为攒下一套上海首付
相比工作还没找到,或刚找到工作但还没稳定下来,就签下一份押一付三的 " 卖身契 ",越来越多前往大城市就业的年轻人,选择长租青旅,为随时抽身下一站,预留更大的进退空间。
已经在青旅长租 3 个月的小莫,讲起她曾经的遭遇:上一份工作确认入职后,找了一个押二付一的房子,谁知道,第三个月被告知需要调岗。房租 1500 一个月,第三个月的房租已交只住了几天,两个月的押金房东也一点不肯退,只能白白损失 4000 多元。
调岗之后,还没来得及找房子的小莫,暂时先住进了一家青旅,不用押金,不用交水电费,每天还有阿姨打扫卫生,一天 25 元,包月 750 元,极大缓解了小莫的经济困境。调岗之后,小莫觉得自己很难适应新地方,干得很痛苦,因为没有房租押金的牵绊,索性直接提了离职,现在刚找到一份新工作。小莫称对目前这份工作很满意,但还是打算继续住在青旅,等工作稳定之后再做打算。
在众多长租青旅客中,除了有喜欢青旅可以随时拎包走人的 " 候鸟客 " 之外,也有不少忠实青旅的 " 留鸟客 ",一青旅老板告诉空间秘探,自己店里就有一个租客,已经住了八年。其中一些是多次被中介与二房东欺骗后,宁愿选择住青旅,省去扯皮的麻烦。也有青旅租客单纯是怕黑,有人一起住会感觉更安心。甚至还有为了存钱在市中心买房,住青旅用最低成本运行都市生活。
" 沪漂 " 小方告诉空间秘探,自己已经长租青旅 5 年了,工资月薪 3 万元在上海还算不错,但她的梦想就是在上海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并算了一笔账:上班地点在外滩,这里就算跟人合租,也找不到两千的房子,郊区或许可以租到,但通勤时长 2 小时。现在住的青旅位置就在外滩,一天 65 元,长租 2 千元一个月,不用额外付水电和网费,通勤 20 分钟,房租在每月的收入只占一点零头。地铁通勤花费可以忽略不计,青旅还有平价食堂,每天吃饭花费也不算高。其他几个室友也是长租客,关系都处得不错,小方是心很大的人,不太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青旅的一些问题对她来说影响不大。青旅公区很大,有图书馆、自习室、厨房,甚至还有健身房,下班后这些地方是小方的常驻地。小方还说,再过几年就能攒够在虹桥商务区的首付了。
" 内卷 " 时代下,许多青旅也在不断进化,开始走起 " 全季风 ",清一色原木材质,色调温暖,嵌入式灯光代替原来的刺眼顶灯,营造高级细腻质感,向中产审美靠拢。房间设有办公桌和沙发,打造一隅休闲松弛空间。一些经常需要在城市商贸中心见客户的创业者也会选择这类青旅长住。但朝着高级感内卷的青旅,也意味着更大的成本压力
2. 爆满的青旅接连倒闭
" 很多开青旅的人都只是靠着一种情怀支撑,想挣钱就别做青旅了,不过近几年,情怀也要谈不上了 " 就大家都认为做青旅应该很挣钱时,一位有十余年青旅投资经历的资深投资人老徐告诉空间秘探:做青旅根本不挣钱,不亏钱就已经很不错。甚至还透露,杭州的青旅已经接连倒闭了十几家,其中还有一些知名品牌。
老徐直言,除去房租水电等支出后,青旅每个月的盈利收入只有几千块,还是在基本满房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坚持干下去,只是因为不想上班。
还有在深圳做偏高端青旅的木木称,前期在青旅上投入不少钱,结果装修费都是两年之后才回本,目前月盈利也只有三千多元。现在也只是安慰自己 " 没有亏钱就很不错了 "。木木说,身边就有在青旅投入大笔资金,结果亏损太多欠一屁股债的案例,是一个在上海开青旅的老板,人因为顶不住压力已经不在了。
除不挣钱外,还有许多青旅老板称,干这一行也很累。曾经与丈夫一起开早餐店的阿丽,近两年与丈夫转行做起了青旅。房间不多,以多人间为主,青旅的所有工作基本上两夫妻平摊着干,不仅要打扫所有房间的卫生,还要处理租客的各种矛盾。不像之前白天干完活,晚上就能休息,现在基本上一整天都需要连轴转
不过,相对于投资酒店,青旅成本相对较低,许多想创业但资金不算充裕的人还是会想选择做青旅。老徐对许多向他咨询的投资人给过青旅投资建议,其中就包括,每天的成本最好控制在利润的 50% 以下,不然赚不到什么钱,高于 70% 就不用开了;青旅的位置也十分重要,最好是开在旅游城市的核心地段及交通便利的位置,因为青旅挣钱主要靠 " 薄利多销 ",住不满就挣不着钱,开太偏没什么人会住。
但在行业内卷大环境下,青旅的竞争力日渐削弱,生存空间也被不断挤压。一方面是酒店与民宿价格在不断下降,产品质量在不断提升,性价比越来越高。青旅不但要和经济型酒店及低端民宿卷价格,还要加大成本投入卷质量,在单价本就不高的情况下,回本时间不断拉长。在关于选民宿还是选青旅的一个讨论中,就有人评论道:" 比较低端的民宿一晚也只要六七十,为什么要选人挤人的青旅?" 此外,许多青旅老板是租赁物业,房租逐年上涨,许多住客还更倾向单人间,坪效利用越来越低。像上海陆家嘴一个 200 床位的青旅项目,前期投入就需要 600 万元,每个月房租也要 20 万元,算下来就算每天满房,也要至少四、五年才能回本。
另一方面,青旅相对于酒店,能够享受到的资源福利也十分有限。当下,许多 OTA 平台大多将资源倾斜给了酒店,为酒店提供各类积分、折扣福利。在折扣加持下,青旅原有的价格优势也受到酒店挑战。
3. 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在怀念青旅?
接连倒闭的青旅,似乎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相较于疫情之前,青旅的声音与影响力似乎在逐渐减弱,评价也走向两极分化。不过,依然还有许多人在怀念青旅,将其视为心中的 " 白月光 "。
青旅最早起源于德国,概念创始人理查德 · 希尔曼认为,教育不应只在学校,而是走出校门,通过郊游旅行,体验不同地方的自然与人文,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而青旅即是可以为旅游、教育与文化交流而服务的场所。希尔曼带着这一想法四处游说,最终为人们所接受。1912 年,在德国阿尔特纳,世界上第一家青年旅社诞生,共享宿舍与厨房设施的创新模式,成功降低了年轻游客的旅行成本。
" 通过旅社服务,鼓励世界各国青少年,尤其是那些条件有限的青年人,认识及关心大自然,发掘和欣赏世界各地的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价值,并提倡在不分种族、国籍、肤色、宗教、性别、阶级和政见的旅社活动中促进世界青年间的相互了解,进而促进世界和平 " ——摘自《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宪章》
随着青年旅社概念在全球的普及,1932 年,欧洲诸国协会代表在阿姆斯特丹正式建立了国际青年旅社协会。到 20 世纪中后期,青旅成为全球性的社会文化现象。1988 年 7 月,中国本土由广东省旅游局牵头,在广州、珠海、肇庆建立了中国首批青年旅社,并逐渐风靡全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主要选址特大城市或知名旅游风景区,到后来逐渐向二、三线城市下沉。
有十余年背包客经历的梁宇认为,十年之前,青旅主要属于背包客。那时的青旅像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推开门,你不知道会遇见一群什么样的人,没有任何年龄国籍限制,遇到过女神气质的美院博士、上海打拼的日本人、日夜颠倒的芬兰人、骑行万里的行者 像是来到一个平行世界交汇的结界入口,既可以窥视世界之大,同时也能对许多幻想祛魅。
对于阿杭来说,十年前的青旅像是热闹的旅行情报交流站,是一个多元、互助且开放的公共空间,每晚大厅都坐满了玩音乐和侃大山的年轻人,大家聚在一起玩桌游、聊八卦、喝酒讲故事。有一次大半夜突然想吃夜宵,正打算一个人出去吃点,结果走到大厅发现还有不少人在,随口问了一声要不要一起,结果呼啦呼啦地一大群人深更半夜跑出去吃夜宵,然后再徒步 5 公里,跑去湖边蹲日出,大家都是那么精力充沛。其中有几个朋友,到现在还依然保持联系。
青旅的巨变发生在 2020 年后,青旅的公共性与多元开放性在不断萎缩,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临时安身之所,与群租房 " 抢生意 ",许多青旅客中旅行者占少部分,长租客越来越多,大家拉上帘子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原来的文化属性与社交属性渐渐消退
4. 青旅会集体退场吗?
随着青旅沦为越来越多人眼中的 " 群租房 " 之后,原来属于青旅的滤镜也渐渐破碎,大家将其称之为 " 青旅集体退场的年代 "。
" 集体退场 " 倒并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原来在许多背包客心目中留下美好记忆的 " 老青旅 " 接连倒闭,之前全国共有 300 多家 YHA(国际青旅联盟在中国的名称)认证的国际青年旅舍,到目前,只剩下 100 多家。
也有些依旧怀着青旅情怀的老板告诉空间秘探,他们曾经敲响青旅的房门组织活动,与过去大家自发走出房间组织活动不同,迎来的是门后一张张写满拒绝的面孔,后来,他们也不再去敲门,任凭客人心意。
还有依旧怀着对青旅美好畅想的背包客,来到青旅,现实幻灭,这里已没有谈天说地的欢声笑语,只剩一片寂静,同房间的人拉上床帘与世界隔离
为什么现在的青旅很难回到过去?一是住宿类型的丰富。在十年之前青旅盛行的年代,酒店种类并不丰富,相对来说,大家住宿选择有限,而青旅不仅经济实惠,还能交到各路朋友。
现在,住宿类型逐渐多元丰富,原先那一批青旅客,要么选择更高端的酒店,要么受限于年龄无法入住(现在越来越多青旅提出拒绝 35 岁以上人群入住要求),还有一些是怀有深厚青旅情怀的背包客,怀着以往的热情住青旅,结果对当下青旅氛围大失所望。当青旅迎来越来越多将它当成 " 便宜住宿场所 " 的人群时,原有的高精准住客也被冲散。" 很多青旅倒闭,都是因为管不住吸烟,原来的那批住客全跑光,留下一堆长租客弄得环境一塌糊涂。"
二是信息获取渠道的丰富。在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年代,走出去,认识不同的人,与各路人交流,是人们获许丰富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那时候,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对人们来说,既兴奋又有趣,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也十分有意思。而当下,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点开手机就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与新闻,以及所有想了解的内容,且形式多样,一些线下社交活动反而变得单调无聊,还有被骗的风险。
三是互联网一代,缺少真实经历去与他人链接。Z 世代,似乎与他人天然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以及聊天的共同点及兴趣点。上一年代的背包客,虽然来自天南海北,却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自然发展成为各种 " 搭子 ",甚至是交往密切的朋友。
未来,青旅的发展会迎来什么走向?如果朝着 " 群租房 " 的方向发展,或许最终迎来的结局是集体 " 死亡 "。一方面,廉价的长租服务,对青旅来说并不挣钱,且在越来越内卷的行业走势下,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比拼 " 价格 " 的住宿方面,可替代性产品特别多,像一些当地人经营的家庭旅馆、民宿、沙发客,还有汽车旅馆,以及近年来兴盛的胶囊旅馆等。相比于酒店、民宿,青旅的优势并不是价格,而是为旅客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社交空间,这也是青旅的不可替代所在。住宿不是来到青旅的主要目的,社交与旅行才是。
综上,青旅或许不会集体退场,但可能会越来越小众,青旅的未来,或许是发展成为一个个小型兴趣俱乐部,吸引远方年轻的灵魂聚集在一起的一个共享空间,住宿只是媒介,而开放、自由、有趣、社交、族群、多元才是青旅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