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比尔·阿克曼,一个激进的“价值投机者”

访客 2025-05-24 17:01:07 11028
比尔·阿克曼,一个激进的“价值投机者”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原文标题:《一个激进的 " 价值投机者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特朗普兴风作浪,有些人则趁机捕鱼。正所谓...

比尔·阿克曼,一个激进的“价值投机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原文标题:《一个激进的 " 价值投机者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特朗普兴风作浪,有些人则趁机捕鱼。

正所谓 " 水大鱼大 "。

例如,阿克曼的潘兴广场在 2025 年 4 月底亚马逊暴跌 1/3 后,入场抄底,目前反弹了约 20%。

此前,他在疫情期间用 2700 万美元做空获得了 26 亿美元收益,赚得相当漂亮。

看起来这位老兄似乎相当擅长于 " 投机 ",但事实上,阿克曼自认是一个价值投资者。

他表示,潘兴广场在资本配置、激励机制、以及其想与什么样的人做生意或合作等方面,都秉持着与巴菲特非常相似的原则。

也许可以用 " 激进版的价值投资者 ",来定义阿克曼。

又或者,可以称之为 " 价值投机者 "。

一、从哈佛精英到华尔街狂人

1988 年,22 岁的比尔 · 阿克曼在哈佛大学完成了一篇颇具争议的毕业论文——《攀登常春藤之墙:犹太人和亚裔美国人在哈佛招生中的经历》。

这篇论文比较了 1920 年代对犹太学生的配额限制和 1980 年代对亚裔学生的类似做法。

这种对不公正现象的敏锐洞察,后来成为阿克曼投资风格的核心特征:

发现市场的结构性偏见,然后下重注。

大学期间,阿克曼偶然读到本杰明 · 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价值投资圣经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2 年,刚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阿克曼与同学大卫 · 伯科维茨创立了 Gotham Partners。

早期的阿克曼野心勃勃。1995 年,他们竞标洛克菲勒中心,虽然失败了,但这次高调的尝试让 Gotham 声名鹊起。

到 1998 年,管理资产达到 5 亿美元。

然而,2002 年,Gotham 陷入了与外部股东的诉讼泥潭。

这次失败成为阿克曼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二、MBIA:成名之战

正当 Gotham 走向终结时,阿克曼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MBIA。

2002 年,36 岁的阿克曼是最早察觉到 MBIA 问题的投资者之一。这家市政债券保险公司为数十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提供担保,但阿克曼认为这些 CDO 充满了有毒资产。

他的做法极其大胆:

MBIA 管理层愤怒了。他们说服纽约州总检察长艾略特 · 斯皮策调查阿克曼操纵市场,SEC 也介入调查。

阿克曼顶住压力,坚持了 5 年。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次贷崩溃,MBIA 股价暴跌。

阿克曼的预言应验了,他从这笔交易中获得了巨额利润。

这一战奠定了阿克曼作为华尔街最具洞察力投资者的声誉。

三、潘兴广场:诞生与崛起

2003 年,阿克曼带着 5400 万美元创立了潘兴广场资本管理公司。

这次,他吸取了 Gotham 的教训,采用了更加集中的投资策略。

潘兴广场的投资哲学可以概括为:

除了第 3 点,阿克曼的确有点儿像他非常喜欢的巴菲特。

但这一点的差别,可就太大了。

巴菲特在管理伯克希尔几十项业务时采用的是一种 " 不插手 " 的方法。

对此,阿克曼说:" 巴菲特一直不愿参与修复伯克希尔旗下的子公司,下一代在这方面的纪律性将更强。CEO 早在几年前就该被撤换了。"

他举例说:伯克希尔最大的子公司之一伯灵顿北方圣达菲铁路公司," 可能是所有铁路公司中运营效率最低的 "。

阿克曼则会积极参与公司的管理和变革。

四、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传奇一役

2009 年,潘兴广场最辉煌的投资诞生了。

商业地产公司 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 因金融危机陷入破产边缘。当所有人都在逃离商业地产时,阿克曼看到了机会。

他的逻辑简单而有力:

潘兴广场投资 6000 万美元,通过破产重组程序获得了大量股权。

最终,这笔投资为潘兴广场带来了 16 亿美元的回报—— 26 倍的收益。

这成为对冲基金历史上最成功的交易之一。

五、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激进投资的教科书

2011 年,阿克曼将目光投向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这家百年铁路公司效率低下,股价长期低迷。

潘兴广场收购了 14.2% 的股份,随即发动了一场激烈的代理权争夺战。

阿克曼批评现有管理层,要求更换 CEO,提出了详细的改革方案。

董事会激烈抵抗,但阿克曼最终获胜。

新 CEO 上任后,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 2011 年 9 月到 2014 年 12 月,CP 股价从 49 美元涨到 220 美元。

2016 年,潘兴广场出售了剩余的 6.7% 股份,价值约 14.5 亿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这位小兄弟,会评论巴菲特对待伯灵顿北方圣达菲铁路公司的态度。

你会赞成谁呢?

看上去,阿克曼更加积极主动,能够挖掘出更大的价值,某种意义上也加了 " 激进干预 " 的杠杆。

但又一想,也许时间拉长了看,巴菲特才是老江湖。他和芒格一样,不太相信逆转。

从概率的角度看,主动干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既然如此,干脆不干预,纯粹从投资的角度来思考,用过得去的价格买上一家有护城河的生意,哪怕老旧一点儿,又或是增速一般,都没关系,实实在在地把现金赚回来就好了。

这样的确定性更高。

骨子里,巴菲特是个极度悲观者。而阿克曼一直像个雄心勃勃的小伙子。

对于这个话题,也许滑头的策略是:80% 巴菲特 +20% 阿克曼。

六、Valeant 与 Herbalife:惨痛教训

Valeant:40 亿美元的教训

2015 年,阿克曼做出了职业生涯中最糟糕的投资决定。

潘兴广场以约 180 美元 / 股的价格,投资 32 亿美元购入 Valeant 制药 8.5% 的股份。

阿克曼相信这家通过收购和涨价策略快速增长的公司。

但很快,Valeant 的商业模式受到质疑:

股价从最高 263 美元暴跌至 20 美元左右。2017 年 3 月,阿克曼认输,以约 11 美元 / 股的价格清仓,损失超过 40 亿美元。

他后来承认:" 当然,我后悔这笔投资。"

2019 年,这场失败还被 Netflix 拍成纪录片,阿克曼被嘲讽为一个 " 经常犯错,从不怀疑 " 的基金经理。

康宝莱:十亿美元战争

如果说 Valeant 是判断失误,那么康宝莱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2012 年 12 月,阿克曼公开做空营养品公司康宝莱,称其为 " 金字塔骗局 "。他的 342 页报告详细论述了为何这家多层次营销公司最终会崩溃。

但他遇到了宿敌——卡尔 · 伊坎。

2013 年 1 月 25 日,CNBC 上演了金融电视史上最火爆的一幕。伊坎在阿克曼接受采访时打电话进来,两位亿万富翁在直播中对骂近半小时。

伊坎骂阿克曼是 " 校园里的爱哭鬼 ",阿克曼回击说伊坎 " 不诚实 "、" 说话不算数 "。

伊坎随后大举买入康宝莱股票,最高时持有 26%。股价不跌反涨。

阿克曼没有放弃:

FTC 最终对康宝莱罚款 2 亿美元并要求其改革,但公司没有倒闭。

2018 年,阿克曼投降了,关闭了这个持续 5 年多的空头仓位,损失近 10 亿美元。

伊坎赚了近 10 亿。这场亿万富翁之战,阿克曼完败。

上面两场败仗,令阿克曼的基金连续四年亏损。

到疫情开始时,潘兴广场的资产已从 200 亿美元缩水至不到 70 亿美元。

七、疫情中的神来之笔:凤凰涅槃

2020 年初,新冠疫情刚刚开始蔓延。当大多数投资者还在观望时,阿克曼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

2 月底,他用 2700 万美元购买了信用保护,对冲市场崩溃的风险。

这个仓位的构建极其精妙——不是简单做空股市,而是通过信用违约掉期对冲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3 月 23 日,市场恐慌达到顶峰。阿克曼关闭了对冲仓位,获利 26 亿美元——不到一个月,回报率接近 100 倍。

更绝的是下半场。他立即将利润投入股市,买入了星巴克、希尔顿、伯克希尔等优质公司。市场反弹后,又赚了十多亿。

这次操作堪称完美:

一次危机,两次收获。这就是 " 价值投机 " 的精髓。

一场翻身仗之后,潘兴广场实现了 70.2% 的年度收益,也令管理规模回到 185 亿美元。

人称 " 杀不死 " 的阿克曼。

如上种种,能看出阿克曼的优势与短板,价值与投机。

在 2022 年 3 月,阿克曼宣布他将不再参与激进的卖空活动,准备将带领他的公司进入下一个时代,专注于长期、" 安静 " 的赌注。

这位在大学时偶然读到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著作的明星基金经理,这个被称为 "Baby 巴菲特 " 的激进投资者,在经历了数次起伏之后,意识到了一个关键问题:

" 我认为巴菲特先生在 1969 年意识到的是,作为一个持有短期资本的长期投资者,最终会在某个时间点导致糟糕的结果。"

显然,巴菲特不会认同阿克曼是个纯粹的价值投资者。

阿克曼说疫情的时候,他和巴菲特聊过这个问题和机会,但后者不加理会,他认为这位老人家 " 吓坏了 "。

他还提及,曾经建议巴菲特买下希尔顿酒店,巴菲特拒绝了。后来希尔顿酒店在十年内涨了五倍多。

一方面,阿克曼会虔诚地去参加伯克希尔的年会,另外一方面,阿克曼就差直接说 " 巴菲特太老了 "。

八、打造下一个伯克希尔:当前布局

2025 年 5 月,阿克曼的 " 伯克希尔梦 " 迈出关键一步。

潘兴广场向 Howard Hughes 注资 9 亿美元,将持股比例从 38% 提升至 47%。

作为新任执行主席,阿克曼正在重塑这家房地产公司的基因。计划清晰而宏大:

先建立保险业务作为 " 浮存金 " 来源,再逐步收购其他优质企业的控股权,最终打造一个跨行业的投资控股帝国。

" 我们要让 Howard Hughes 成为一个能够收购公私营企业控股权的多元化控股公司。" 阿克曼的野心毫不掩饰。

他甚至在年度股东大会的举办地——奥马哈,当着巴菲特的面宣布了这个计划。

从激进投资者到企业建设者,从破坏到创造,59 岁的阿克曼正在书写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Howard Hughes 将成为他实现 " 百年企业 " 梦想的载体——不再是短期套利,而是长期价值创造。

这是阿克曼投资哲学的终极进化:用巴菲特的方式,超越巴菲特。

他能做到吗?

九、坦诚与进化:精彩人生

极度坦诚,是阿克曼给我的最深印象。

阿克曼的潘兴广场曾经是 J.C.Penney 的重要股东,他积极推动了公司管理层的变革,并力主聘请了曾成功改造苹果零售店的罗恩 · 约翰逊担任 CEO。

但结果非常糟糕。

一本书里曾经描述:

星巴克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 · 舒尔茨后来也参加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的节目,他向投资者透露了相关的消息。

舒尔茨表现得很激动,他说:

" 这个战略毁掉了彭尼公司,也毁掉了该公司成千上万员工的生活 比尔 · 阿克曼是招募罗恩 · 约翰逊的主谋,也是那个失败策略制定过程的参与人,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

这种批评非常罕见,等于指着鼻子骂了。这不得结仇啊!

后来你猜怎么了?

潘兴广场在 2018 年第四季度买入星巴克,斥资约 9 亿美元。

阿克曼认为星巴克是一个 " 世界顶级企业 ",其品牌实力、全球增长潜力以及数字化布局被市场低估,股价被低估。

潘兴广场在 2019 年和 2020 年期间对星巴克的持仓进行了一些调整,有增持也有减持。

潘兴广场在 2021 年第一季度完全清仓了星巴克的股票。

阿克曼表示,星巴克股价反弹速度快于预期,他认为公司估值已经达到其内在价值。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阿克曼从星巴克获得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回报,还算不错。

所以,尽管霍华德 · 舒尔茨曾对比尔 · 阿克曼在 J.C.Penney 事件中的表现进行了猛烈抨击,但这并没有阻止阿克曼后来投资星巴克。

这反映了阿克曼作为一名激进投资者,其决策更多地基于对公司基本面和估值的判断,而非个人恩怨。

这是一种极度坦诚的价值观。

这背后,是对投资而言最为重要的理性,如其所言:

" 我对投资不带感情色彩。投资必须纯粹理性,不能让情绪影响决策——只看事实。"

阿克曼在关键决策上的固执,屡次让他错失及时止损机会,以至于遭受巨大损失。

不过,这些争议阿克曼并不避讳。

他在低谷期的反省态度和调整行动表明,他愿意从失败中学习并改变。

这也是为何潘兴广场能够东山再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坦诚和进化

正如有评论所说:" 你可以讨厌阿克曼的张扬,但无法否认他的聪明才智和坚韧意志 "。

过去遭遇了什么失败并不重要,当下你最好的机遇是什么?去抓住它!

十、最后

阿克曼的 " 现代伯克希尔 " 计划能否成功?

潘兴广场的 IPO 能否顺利推进?

在 AI 时代,传统的价值投资如何进化?

总体而言,潘兴广场过去二十年的回报相当不俗。

这需要与众不同的商业洞见。

" 市场在短期内告诉你的,只是某一部分人的看法。这不意味着他们是对的。"

作为一个特立独行者,以及爱出风头的帅大叔,阿克曼会一直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 所有人都告诉我,刚从商学院毕业就创立对冲基金是个愚蠢的想法。这就是我知道这是个好主意的原因。"

这种逆向思维贯穿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阿克曼曾经说过:" 短期市场和经济预测基本上是愚人的差事。我们根据一种策略进行投资,这种策略使得依赖短期市场或经济评估变得基本无关紧要。"

尽管他经常进行一些抄底,有对宏观经济趋势的敏感性和利用能力,但依然是围绕价值展开的。

而他在疫情期间的神作,也是非对称交易的结果。

" 我们想要的是这样的生意:销售人们需要的、有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人们对品牌有忠诚度,并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这是阿克曼选择投资标的的核心标准。

59 岁的阿克曼仍在不断进化,依然满怀激情。

从哈佛的那个理想主义青年,到华尔街的激进投资者,再到今天试图打造百年企业的野心家。

主动投资是极少人玩儿的游戏,也许能向阿克曼学习的,是他的永不止步,以及面对失败的态度:

" 为了成功,你必须确保被拒绝完全不会困扰你。"

不管你从事什么,也无论你是否有个人投资,我们此生都试图追寻某种超额收益,而不是甘心于平庸。

关于这一点,阿克曼倒是可以分享其秘密:

" 我最成功的投资,往往都是有争议的。做一个没人相信的大胆判断,这是激进投资的第一条规则。"

在这个共识泛滥的时代,做与众不同的你自己,敢于特立独行,或许正是超额收益的源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