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持续盈利了?

选择空间,比外界想象的大得多
知乎披露财报。
在短视频和大模型夹击的环境下,又一次实现了盈利。听上去有点反常识:不是一直被质疑「搞不到钱」的社区吗?
可翻开财报,会发现成绩还真不错。最亮眼的数字挺直白:
二季度营收 7.17 个亿,经调整净利润 9130 万。就算按最严格的 GAAP 口径,也还有 7248 万,毛利率稳在 62.5%。
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在赚钱,过去亏钱社区标签,正在逐渐淡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盈利是经营质量的改善。研发、市场、管理费用都有下降,让整体运营效率跑得更轻了。
在规模没有明显扩大的情况下,知乎已经能用更少的成本跑出正向现金流,这点放在国内一众互联网公司里,其实挺少见的。
再看收入结构,付费阅读还是大头,贡献 4 个多亿,占了一半以上;广告 2.2 亿,职业教育 0.6 亿,整体盘子算是稳住了,新增长点还在路上,但核心业务展现出了韧性。
现金流上,知乎账上还躺着 48 个亿,还顺手回购了 3110 万股;这既是对股东的积极反馈,也体现了管理层对未来的信心。
所以,问题来了:知乎盈利,是进入了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状态?还是说,它正在酝酿一个更有想象力的新故事?
我没法下结论。但值得想象。只是,想象背后,智远也从另一组数据里看到了点端倪:知乎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正在发生一个挺微妙的变化。
具体来说,二季度的订阅会员数降到了 1320 万,比上一季度的 1420 万少了不少。
表面看,这在掉队,可另一边,日活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却拉长到了 38 分钟,同比还涨了 17.6%。
来的人少了点,但留下的人更投入。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矛盾:知乎的「广度」在收缩,但「深度」却在增强。
把收入摊开看,还能发现另一个细节:盐选会员的 ARPU(人均贡献收入)在提升;虽然整体盘子没放大,但留下来的人,反而在为平台贡献更多价值。
放到行业里比,更有意思。
B 站的人均月时长差不多 95 分钟,小红书也在 35 分钟以上。知乎的 38 分钟不算最高,但考虑到它是个以知识、问答为主的社区,这个粘性其实一点也不低;更何况,知乎靠「理性内容」留住用户。
这点挺关键,短视频、电商直播这种感性消费,本质上靠爽感;可学习型、理性型社区,如果能让用户停留得越来越久,就说明他们是真的从内容里拿到了价值。
某种意义上,这类社区的深度,天生比娱乐平台的时长更「值钱」。
所以,从社区角度看,这是好信号:用户质量在提升,真正留下的人更投入,创作者的高质量产出也在增长。
但换个角度,从资本市场来看,矛盾依旧存在;投资人更喜欢规模化增长,而知乎现在呈现「深度社区」的路线;能不能把「小而美、粘性高」讲成一个新故事?这是接下来必须回答的问题。
关于 AI,这次财报里一个重点是「知乎直答」。
官方披露,月活已经突破一千万。简单讲,用户提问题,AI 会先给你一个直接的答案。对知乎来说,是把社区问答「即时化」的关键一步。
另外一个细节也值得注意:
二季度里,AI 相关专业内容产出同比增长了 46%;创作者、用户也在越来越多地用 AI 辅助写作、生产内容,这说明 AI 已经开始和社区生态深度结合。
想象一下,如果知乎能把十几年来积累下来的海量回答,和知识库真正和 AI 融合,用户以后再也不用翻半天,就能一句话拿到结果。
这不仅会让留存、时长继续提升,还能带出一个新故事:一个关于「知识即时化」的故事。
从商业角度看,这个故事可能性很大。
广告主会在更精准的问答场景里投放;会员也可能为更快更准的答案买单;再往远一点看,知乎会不会像 Reddit 一样,把社区内容转化为大模型训练的数据授权?这都意味着新的收入曲线。
当然,路不会轻松。AI 投入需要算力和模型支持,这会是长期压力;外部竞争也在加剧,百度、Kimi、豆包都在做「AI 搜索 + 问答」,知乎的差异化优势,还是得靠「内容 + 人」。
智远一直觉得,除了内容,知乎在 AI 上的另一张底牌其实是「人」;财报里提到,日均新增高质量内容环比涨了 10% 以上,AI 相关内容连续两个季度保持 45% 以上的增幅。
背后是一张很大的专家网络:几百万专业创作者,十几万科研机构、企业、媒体的一线从业者,还有几千万活跃在科技、AI 话题下的讨论者。
换句话说,知乎已经成了国内最活跃的 AI 专业讨论场。
DeepSeek、月之暗面、宇树科技这些明星创业公司的研发人员,也会在这里首发项目、交流想法,对于开发者来说,知乎正在变成一个人才流动和项目曝光的窗口。
这也意味着,知乎 AI 故事,可能不止于做一个产品」,而是基于专家网络和内容沉淀,走出一条差异化的路。
至于这条路能不能最终撑起商业化,还要时间来证明。
放到国外来看,知乎近亲是 Quora,两家都靠问答起家,模式几乎一样:广告、订阅,再叠加一些增值服务。
问题也类似,问答社区的天花板很低,想要规模化增长不容易。
但 Quora 这几年走得更激进。它把重心放在了一个叫 Poe 的 AI 平台上。你可以把它理解成「AI 聊天应用聚合器」,用户付费订阅,就能用到市面上不同的 AI 模型。
换句话说,Quora 已经把未来的赌注压在 AI 应用上,甚至某种程度上淡化了社区本身。
知乎选择有点不一样,它在社区内部叠加 AI,用「知乎直答」把原本的问答体系做「即时化」,希望把内容和场景直接结合起来。
这两种路径各有道理。
一个是跳槽,开辟新赛道;一个是内生演化,升级原有生态。两条路各有逻辑,今天还不好说谁更稳。
再看 Reddit。它更像兴趣社区,但同样承载着大量的「社区知识」。
它在 2024 年 3 月上市后,依旧靠广告撑大头,Q2 广告收入 4.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84%;同时,它还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把社区内容授权给大模型厂商,用来做训练。
比如:
和 Google 的那份协议,每年就大约值 6000 万美元。财报里," 其他收入 " 达到 3500 万美元,同比涨了 24%,这部分主要就是数据授权贡献的。
换句话说,Reddit 已经开始把社区沉淀的内容,变成 AI 时代的「燃料」。这条路现实、务实,而且已经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那知乎呢?会不会也走这条路?如果未来愿意开放问答库,和国内大模型厂商展开更深的合作,商业化的空间会立刻放大。
所以,把知乎放到全球语境里看,它和 Quora 一样,看到了社区模式的局限,也和 Reddit 一样,看到了内容授权的机会。
知乎会怎么走,现在没人能给出答案。
它的选择空间,比外界想象的要大得多。毕竟现在已经连续盈利三季度了,手里有钱,也多了时间,可以慢慢去试,去探索下一步的方向。
知乎的未来,是健康盈利的小而美社区,还是 AI 时代的知识入口?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