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年轻人困在「血糖焦虑」

访客 2025-04-16 13:13:30 21365
年轻人困在「血糖焦虑」摘要: 越来越多人在血糖得到改善之前,先困在了血糖焦虑里。「空腹 6.7,数值算不算偏高?」一向在意体重数字的都市年轻人,最近开始和血糖较上了劲。不仅在点外卖和奶茶时格外关注成分、含糖量,...

越来越多人在血糖得到改善之前,先困在了血糖焦虑里。

年轻人困在「血糖焦虑」

「空腹 6.7,数值算不算偏高?」

一向在意体重数字的都市年轻人,最近开始和血糖较上了劲。不仅在点外卖和奶茶时格外关注成分、含糖量,社媒上讨论的健康话题也频频提到空腹血糖、饭后血糖等的数值对比。

更有不少激进的健身人「打入血液内部」,给自己身体扎上动态检测仪,实时关注饮食与运动带来的血糖波动。

图源小红书 @向大海,已授权

大部分人对血糖的概念,只是每年写在体检报告上的一个数字,而实时监测血糖的动作更是「糖友专属」。

事实上,作为人类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血糖的稳定供应对于大脑功能、运动能力、代谢平衡乃至整体健康都至关重要。而眼下事实是,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由 2013 年的 10.9% 增加到 2018 至 2019 年的 12.4%,并且仍在上升 [ 1 ] 。

而在已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很可能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在一项针对全国 7.59 万名成年糖尿病患者的调查中,仅有 43.3% 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其余 56.7% 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 [ 2 ] 。

正如 Jessie Inchauspé 在其所著的《控糖革命》中描述,「不是只有糖尿病人才需要关心血糖,80% 的现代人都有血糖方面的问题」。

生活中屡见不鲜的高血糖、低血糖等异常现象,和当下的运动健康趋势的流行,固然调动起了人们的血糖危机意识。但无奈的现实是,由于个体差异和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人在血糖得到改善之前,先困在了血糖焦虑里。

01血糖异常吓坏年轻人

北漂打工人 @胡同学每天早晨的固定流程是,步行到地铁口的便利店买两个豆腐素包 + 粥,吃完后通勤上班,「有时候很饿会多炫两个包子,耳机里放着播客大脑晕晕乎乎地就到了工位」。

清晨的血糖飙升是他的常态,也是他无痛度过一上午的秘诀。但有时候碰上同事请喝下午茶,那么下班前 2 个小时的高强度冲刺工作,将会变得格外难熬。

「头昏昏沉沉直犯困,整个人只想躺着,果然血糖一上来工作效率就直线下降。」

如果说血糖升高带来的晕碳、晕糖,是不少人每天默默经历的日常,那么血糖降低过程中发生的低血糖现象,给人带来的更多是毫无防备地惊吓。

在社媒上,有网友描述自己的低血糖经历:「眼前黑一阵白一阵,耳朵像沉入了海底,周围的声音嗡嗡地听不清。想要呕吐,喘不上气,四肢也没有知觉,还疯狂出冷汗」。

「这种濒死感维持了 15 分钟左右,但是我感觉过了得有一个世纪。」

一瞬间失去所有力气和手段,只是低血糖的症状之一。在更多人的经历中,在工位、地铁,或景区甚至澡堂,「身体和意识强制关机」突然原地晕倒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作为对策,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含糖小零食成了不少低血糖人的日常习惯

原本作为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症状 [ 3 ] ,低血糖现象开始在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中蔓延,甚至有网友调侃「低血糖不能致死,但能社死」。

但在最近的一则新闻中,38 岁的短视频博主杨奇娜因突发低血糖过世,又一次把血糖话题带至舆论中心。

更早开始严肃看待血糖问题的还包括运动人群。在大多数人只在拿到体检报告时关心一下血糖值的时候,24 小时血糖检测仪就已经成了不少健身人的「控糖玩具」。

「它是扎在手臂后侧的一个小仪器,植入皮下的探针不影响发力,但能把血糖数据实时传到手机上」,每年都会消耗四五个血糖检测仪的 @Emily 告诉精练 GymSquare,以前在健身房总会有人好奇询问,现在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

根据她的长期观察,血糖波动和自己的饮食、训练计划直接挂钩,「从源头就开始管理,我就不信运动表现提不上来」。

图源小红书 @一颗甜牙(左)@你的颖爸爸(右)均已授权

02糖尿病威胁步步逼近

事实上,抛开提升精力、避免社死、提高运动表现等诸多目的,血糖作为维持生命与健康的能量基石,早就该被人们重视了。

其中,很多人体检时的必选项「空腹血糖」,往往是判断人们是否患有糖尿病或血糖异常的关键。然而正是这道守护心血管健康的安全防线,正在人群中悄悄溃败。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指出,通常情况下血糖正常值是指人空腹的时候血糖值在 3.9-6.1mmol/L。然而,去年 10 月,一篇发布在《自然通讯》期刊上的最新研究 [ 4 ] ,汇总了 79 万名成年人的空腹血糖数据发现:

2018 年中国 25 岁及以上人群中,估计有 49.86 万例由高空腹血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死亡,较 2010 年多了近 15 万例,增幅超过 40%。

2018 年,东北三省份的高空腹血糖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 [ 4 ]

「中国正沦为糖尿病帝国」的言论固然有些耸人听闻,但在全国范围逐年攀升的高空腹血糖,是真实存在于人们生活、职场中的隐形炸弹——

当长期处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下,一个体型正常、没有遗传病、没有特别暴食或节食的普通人,也可能发生血糖异常波动。例如空腹炫碳水后,血糖值往往会轻易飙过 6.1mmol/L;而进食延迟或运动强度突然增加,则有可能让血糖亏空降至 3.9mmol/L。

事实上,除了能反映心血管健康水平,血糖能决定的事远比人们想象中更多。

杭州市萧山区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主任 / 主任医师顾科峰曾在一档健康科普节目 [ 5 ] 中表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布满了神经和血管。而高血糖往往会带来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肤褶皱处变黑、易真菌感染等问题」。

而对于快节奏高强度上班的职场人来说,血糖异常波动背后的精力和情绪管理失控,才是真正的威胁。有人无奈调侃,「代谢不灵敏凑合能活就行,但脑子天天宕机真就天塌了」。

电影《逆行人生》

科学已经证实,保持血糖波动平缓对健康至关重要。在《控糖革命》中 Jessie Inchauspé 也有相似的表述:「每一个人都会在一天之中经历数次葡萄糖波峰冲击,我们的目标是减少或降低峰值的出现,让血糖曲线平缓下来」。

眼下,在不少健身人控制血糖的实践笔记中,这样的正面反馈比比皆是。

有人意外发现自己一直当作健康食物的莓果类水果、椰子鸡竟然是易升糖食物;有人「放肆」吃了顿火锅,「血糖曲线竟然稳稳的,没发生剧烈波动」;有人在下午茶之前血糖曲线平稳,意识到自己「真的不需要每隔 1-2 小时就吃零食」。

而对于自控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监控血糖也成了控制食欲的偏方之一。

「控制精神很难,但控制血糖就比较具象化,没有那么难」,越来越多年轻人试图从关注血糖开始,控制自己的生活。

03全面健康不止内外兼修

某种程度上,普通人开始关注血糖这一现象,是全民健康时代徐徐展开的必然趋势。

从吃穿住行到生活方式,从身心疗愈到医学科普,「健康」正在成为一种消费刚需,根据 CBNData 的一份报告,到 2030 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预计达到 16 万亿元。

这也改变着人们的日常习惯,例如下单食品前习惯研读成分配料表,食物入口前习惯看一眼血糖值。有网友这样形容自己的变化:「撸铁锻炼的是肌肉,控糖才是内外兼修」

社内上,围绕「控糖」的笔记超过一百万篇,其中畅销书《控糖革命》中关于控糖的知识点更是被无数网友盘到包浆。书中作者 Jessie Inchauspé 写道,按照科学的顺序进食,不节食、不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食物,可将葡萄糖峰值降低 73% 、胰岛素峰值降低 48%。

但无论是碳水后置还是饭后轻运动,对多数人来说长期严格执行起来并不容易。此外,围绕控糖本身所产生的争议,往往也成了人们实践之前最大的阻力——

「不是任何血糖峰值都是有害的,根本没有必要不惜一切代价(如吃大量纤维、生蔬菜皮,摄入抗营养物质)来降低峰值。」

「水果、根茎类蔬菜是优质的能量来源和营养载体,过度关注血糖无异于在人群中制造潜在的碳水恐惧。」

「饭后多久开始运动,每天摄入的食物不同,那运动内容是不是也要调整」

一边是全民血糖值比 AK 还难压的现实,一边是个体差异带来的实践争议,让原本追求健康的年轻人,成了第一批困在血糖焦虑里的「非糖人」。

事实上,健康的身体并非仅仅由肌肉含量定义,更不单单体现在某项数据的正常。如果把身体看作是一台精密运转的仪器,那么包含运动、食物、情绪、作息在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不可忽视。

正如一位网友所形容「真正的健康像一场交响乐」,与其死磕血糖数值困在焦虑中,年轻人的当务之急或许是适当放松心态,先建立「全面健康」的意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GymSquareWellness",作者:Jting,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