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上两房的房东该着急了

多年前我们写过这篇文章:《此时此刻不要轻易买两房》,底部留言的争议性还蛮大的。
文章评论
对于 90 平两房到底是需求萎缩,还是需求会变大的讨论,正反双方各执其词。
几年过去,好像到了可以做数据验证的时候。
今年和大家讨论了不少小三房的供应去化问题,好像也很久没有去回顾关注过两房这种更刚需的产品,在交易市场上的表现了。
整理了过往几年的数据才发现,即便每天面对各种楼市信息,也依然会陷入信息茧房。
因为,上海两房交易的流通数据,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之外。
01没想到上海最多的存量产品不是其他,而是两房
你能想象,上海两房居然占了供应体量的一半么?
这个数据拉出来后我也是非常意外,原来在上海,两房才是天量供应。
比起什么小三房,老破小单间,体量都断崖领先。过去七年,最高的时候,上海两房竟然超过了 20 万套的挂牌量。
今年的挂牌占比,差不多也能够占据半壁江山的程度。
数据来源:兔博士 app
这是今年 3 月份上海二手挂牌,户型占比分布情况,两房超过 40%,高于其他所有户型。
数据来源:兔博士 app
而今年上海两房挂牌占比,迎来一个小高峰。
数据来源:兔博士 app
换句话说,现在市场上两房房东还是比较着急置换的。
拉出供求关系,今年上海两房成交,似乎也来到了分水岭。统计了上海 100㎡内两房和小三房的供求比,前几年上海的两房不太愁卖。
数据来源:兔博士 app
至少对比起小三房的房东,1.5-2 的供求比,还算得上健康,一直保持较快速的流通。
但从今年初开始,情况似乎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两房供求比的数值来到了最高峰的4.76。
数据来源:兔博士 app
回顾去年上海二手政策和成交情况,可以发现:从去年 1 月 30 日上海放开单身限购,到去年 9 月 29 日外环外单身限购的社保从 3 年降为 1 年。
那时候起,大量的单身购买力进入上海,最大利好的产品,毫无疑问是一房而不是两房。
因此,两房开始变得不好卖的原因,大概就是目前产品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放开单身限购后,主要刺激一房成交。三房的门槛在降低,因此两房产品受到了两端的夹击。
这份数据让我们对上海二手中,两房的处境大致有所了解。
挂牌天量、供应占比提高,都告诉我们今年两房的房东们有点着急了。
02今年两房房东们面临的竞争加大
眼下哪种两房产品更好卖,流通性更好?
我们试着用更具体的数据,来展开这个话题。
事实上,上海的两房产品非常多样化,因此它们交易的冷热不均,是必然的。
上海有着大量老破小产品中的超小两房,老公房、动迁房中的紧凑两房,也有较为舒适性两房,外销房、大平层里的大两房。
不同面积段的两房,占整个供应端的比例,非常分化。基本上,50-100㎡的两房产品,覆盖上海二手市场的快八成。
相反的,140㎡以上两房,仅占有 1%,非常稀缺。
而对于这些不同的两房产品来说,供求关系和议价率是这样的:最受欢迎的,当然是 50-80㎡的紧凑小两房,供求比最低,且议价率不高。
数据来源:兔博士 app
80-100㎡两房虽然供求比不高,但是议价率最高,可见这类产品确实容易被砍价,房东属于容易以价换量的类型,着急卖,可以砍价卖,肉痛也没关系。
最难卖的两房,是面积 140㎡以上的大两房。这类产品主要分布在上海核心地段,陆家嘴、新天地、古北等,挂牌均价从十多万到二十万不等。
数据来源:兔博士 app
又大又贵,就已经将绝大部分主流购房者拒之门外,也难怪会有 12.96 的供求比出现了。
大体来说,其实就是 50-80㎡是两房产品中,最吃香的面积段。
不同环线来看,则显示出了两房产品的偏刚需性质:越郊区,越好卖。
数据来源:兔博士 app
具体到板块,将目前挂牌 TOP20 的板块去化情况也为大家做了梳理,也可作为参考。
数据来源:兔博士 app
至此,我们大致能够感知到,如今上海两房中,哪种产品是好去化,好流通的。
画面大概就是:面积段在 50-80 平间,外环外,刚需板块动迁大居等。
得到产品结论后,还和中介老朋友做了一番市场调查。
小苏在二手市场的交易案例中,大量接触过出售或者购买两房的客户。她和我说,如今上海市场购买两房的刚需画像大致这两种:
预算充足的单身,会选择两房。预算不足的夫妻,咬咬牙才刚够得上买两房。
这两种画像占据两房的主要成交力量。预算充足的单身买两房,较多来自于家庭自住,在单身阶段可以兼具卧室和书房功能,又可以过渡到未来结婚至生小孩,大约十年时间的周期都可以覆盖。
而预算不足的夫妻,则是考虑到总价够不上好的三房产品,会买两房作为上车,未来生小孩后,有一方父母过来带娃,则会将两房改为三房。
可以看到,这些购买两房的客户,实际上也是从一房、三房分流过来的小众。
小苏认为很少有指定买两房的客户,至于怎样的产品更受欢迎,她给了两个方向。
在总价可控范围内,这种南北通透的大两房,是夫妻家庭比较青睐的,将来父母来带娃,还可以改造成为三房
其次,还有这种双南两房,低总价功能性高于一切。
但是她也认为,两方在市场上确实存在交易局限性。
上海刚需买房不管是单身还是年轻夫妻无娃,购房决策中,存在着一条功能鄙视链。
也就是说,如果是相近的总价,能买三房的不会考虑两房,能买两房的不会考虑一房,总归多一个房间更好。
这就是大家购房的原则,多一个房间,户型的可持续生命周期,就长了许多。
03上海的新建商品房,几乎快将两房抛弃了
巧克丽丽开玩笑的一句话,让我觉得非常形象:" 它们就是上个时代的小三房啊 "。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刚需和改善产品。
放在上海五十年前,能在这个城市拥有一室,便是那时候的刚需,若能住在两房里,应该就算那个时候的 " 中产 "。
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人的居住画面,也在产品的迭代中,悄悄进化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市面上的新盘,起步的户型都从小三房开始了。
虽说都知道是因为 "7090" 的政策限制,大部分的套型都要做成小面积,但是开发商的选择,都默默把 90 平内的产品做成了功能型三房。
记得在十多年前,90 平做两房还是很普遍的类型,这些年也慢慢绝迹于市场。现在的房企在上海做产品,起步就从 90 平小三房开始,也是时代更迭的一种具象化表现。
我统计了下 2024 年上海新房供应中,329 个项目里,只有 18 个项目涵盖了两房户型,占比仅有约 5.5%。
数据来源:整理自网络
而在这十多个项目中,两房产品也只是算其中 "配角" 罢了。
估算下来,上海去年供应的 6 万多套新房里,两房的占比不会超过 3%。
数据来源:整理自网络
电话咨询了些中介,发现这些盘的两房,却也不是想象中的难卖。
两房依然在一手市场上存在着需求,尤其在一些郊区板块,部分外地客户买房,依然会选择总价更低的两房。但房企比任何人都知道,有需求并不意味着是主流。
我很好奇,房企内部到底是从哪个环节开始,就决定放弃 " 两房设计 " 的呢。
公司内部正好有两位同事曾长期从事于开发商设计和营销部门,和她们聊起 " 为什么现在的开发商不做两房了 "。
设计同事认为,做户型的时候他们会从营销得到 " 客户定位报告 ",这份 " 客户定位报告 " 上,都会将周边对标项目户型列出。
大多数时候会看到这样的结果,这几年竞品都在做三房,市场需求就是三房,在这样的前提下,大部分房企基本不太会选择做非标户型。
另一个原因,标准化的户型,更能控制成本。如果各个面积段产品均有,产品多样性会使得产品成本变高。
总之,在客户调研和控制成本的结果导向下,如今的小三房,就成为了市场主流。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社会在发展的结果应该是居住空间的变大,而非退步。
小三房更加吃香,不仅功能全,后续改租也更值钱。因为租房市场上,是小三房的租售比更高。
再结合上海二手市场的特性,两房本就是存量市场里最多的产品,改善和置换需求,又是这个城市购房者的主流。
那么,如今的新房市场,两房绝迹,也完全能理解了。
04 结语
不过,时代还会向前,未来呢?
两房的需求,或者说,更好的两房产品,会重新回归市场吗?
或许,眼下的一些社会变化,能让人看到一些端倪。可以肯定的是,两房在二三四线城市肯定是小众的,小城市的家庭需求底线就是大三房。
但是,在上海这样超一线城市呢?
已知上海结婚率、生育率双双垫底全国,且上海的初婚初育年龄一再推迟,目前也是全国最低。因此,对于这座城市的买房者来说,确实会和其他城市存在不同。
单身的、夫妻双方的小家庭更多,从一代进入到三代同堂的时间周期也会拉长,包括丁克现象也会促进两房需求。
在如上海此类人口密集,外来人口多的大城市,北广深也是同理。
两房产品的迭代,也会成为未来的命题。
而如今还叠加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因素,门槛和压力更低的两房,会不会重新又回到购房者视线。
不过个人感觉,即便需求增长,在上海天量的两房供应面前,两房也不太可能会成为这个城市未来的稀缺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