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上职场中年危机的打工人,决定转行学中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十点人物志 (ID:sdrenwu),编辑:芝士咸鱼、野格,作者:xq、芝士咸鱼,原文标题:《35 岁后 " 越老越吃香 " 的职业,两个字》,题图来源:AI 生成
工作多年后,老同学聚会总绕不开一个扎心话题:35 岁职场危机。在各行各业都面临年龄焦虑的当下,大家不禁感叹,难道就没有 " 越老越吃香 " 的职业吗?
有人脱口而出:" 老中医啊。"
在这个注重资历和经验的行业,年龄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成了金字招牌。尤其是在全民养生热潮持续已久的今天,那句 " 越老越吃香 " 的调侃,正在转化为实在的职业红利。
据《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30 岁以上人群中,40% 已将养生融入日常。曾经边喝枸杞边熬夜的 " 朋克养生族 ",开始研究八段锦和艾炙;2024 年,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养生夜校开班即爆满,首期 300 人报名,第三期报名人数破千。类似的夜校在全国兴起,人们认真学习针灸、推拿等技能。
当职业焦虑遇上养生热潮," 中医转行潮 " 悄然兴起。社交平台上,转行学中医的故事频频刷屏:"29 岁重新高考学中医 ""985 博士退学拜师 "" 互联网人辞职学把脉 " 律师、投行、程序员、时尚编辑,各行各业的职场人纷纷涌入这条古老赛道,试图寻找新的可能性。
转行学中医是治愈职业焦虑的一剂良方吗?" 越老越吃香 " 的职场神话背后,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遇上职场中年危机,他们决定学中医
隆冬清晨,北京某三甲中医院的诊室已经挤满了候诊患者。天色未亮,一对从外地赶来的老夫妇便在医院大厅等候多时,医助小朱熟练地翻看名单,将他们排入当天的加号单。
今年 36 岁的小朱,是中医行业的 " 小实习生 "。或许他自己也想不到,十八年前那个考入 985 院校学软件工程的少年,如今会穿上白大褂,跟在医学院博导身后,重新开启职业生涯。
在学中医前,小朱是典型的互联网精英,毕业后进入大厂,见证了行业的黄金十年,从普通码农一路做到系统架构师。然而,光鲜的职业履历背后,是身体的不断透支:慢性胃病、颈椎病和睡眠障碍如影随形。
几年前,小朱参与了一次中医诊疗,医师几针下去,长期以来的疲劳感顷刻消散,从那以后,每周跑中医院做针灸推拿,成了他最期待的活动。
一年前,小朱没能逃过互联网行业的裁员潮,被公司辞退。拿着 N+1 补偿金,他过上了半退休生活。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开始钻研《黄帝内经》,越学越觉得博大精深。事实上,早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小朱就对传统文化类专业感兴趣,只是出于就业考虑选了软件工程。如今失业在家,有了时间和积蓄学中医,他笑着说:" 也算是圆了一个梦 "。
非科班出身转行中医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 " 师承 " 模式,每天跟随主任医师出诊、抄方、整理医案,经过三年跟诊,参加助理医师考试;二是确有专长,需要 5 年以上中医实践经验,才能较快进入考试流程;三是在某一中医领域有独特专长,如针灸、推拿、正骨,能较快获得执业资格。
35 岁的自媒体博主 " 时间标本 " 选择了第二种,他曾开过传媒公司,也做过新闻主播,两年前,他主动放弃了摸爬滚打十余年的传媒行业,转而投身中医。
" 我刚开始自学养生时,工作遇到阻碍,身体状态也亮起红灯。" 他回忆道。经过半年系统学习,他顺利考取了第一个职业证书,之后又拿下助理医师资格。" 家人担心我半路出家太晚,但这行四五十岁的人比比皆是,反而觉得自己还年轻。"
在医馆跟诊的日常,来源:受访者提供
在转行学中医的浪潮中,像小朱和 " 时间标本 " 这样的大龄学徒并不少见,自身的健康危机往往成为他们踏入这一行的契机。
健康问题的增多,让越来越多人关注中医养生理念。视频网站上,已故中医倪海厦讲解《黄帝内经》的课程播放量接近千万,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录制的教学视频,在自媒体时代意外走红,培养了大量 " 野生弟子 "。
中医的回潮,折射出当代人的健康焦虑,曾经边喝枸杞边熬夜的年轻人,正步入不得不认真养生的阶段。" 魔镜洞察 " 的数据显示,2022~2024 年社交媒体中医药话题的主要受众,是 31-35 岁的 90 后群体。他们的养生方式正悄然重塑:奶茶里加黄芪党参、八段锦取代健身房撸铁、去医馆抓药只为了美容养颜。
年轻人对中医的热情,也催生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2023 年全国民营中医类医疗机构达 86317 家,比前一年增长近 15%,相当于每天新增 32 家中医诊所。过去十年,这一增幅接近 7.5 倍。
随着越来越多 " 小朱们 " 的加入,本规划五年内实现的从业人员增长目标,仅用一年多便基本达成。市场需求的激增,加上政策支持,让原本仅仅是 " 养生自保 " 的年轻人,看到了以此谋生的可能。
" 越老越吃香 " 背后,隐形的金钱与时间成本
相比其他行业,中医领域对从业者的年龄限制较为宽松,成为许多人转行时的一个较为友好的选择。
中医历史上不缺 " 大器晚成 " 的例子,不少名医都是在中年才开始从医,如乾隆御医黄元御 30 岁后学医,近代医学大师张锡纯 50 多岁投身医学。因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
转行中医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医学知识,图片源于受访者
从发展前景来看,在 AI 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职业的不确定性增加,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中医养生市场展现出相对稳定的需求。
从专业特性来看,传统中医注重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强调医师的临床经验与悟性,通过长期跟诊和技术磨练,培养出的中医师未必逊色于科班出身的同行。
在执业准入方面,中医行业的门槛相对灵活。学历曾一度是进入行业的主要限制,但自 2007 年起,针对传统医学的师承和专长人员的资格考核政策出台,降低了准入门槛。
然而,转行学中医并不轻松。与科班生毕业一年后即可报考执业医师不同,外行人想要 " 弯道超车 ",需要面临更高的要求。从拜师到考学,经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资格考试等多重关卡,每个阶段之间都有以年为单位的积累。从入门到能够独立坐诊,往往需要长达 8 到 9 年的漫长等待。
以师承方式为例,除了日常跟诊,每年还需完成 1000 学时的系统学习,并撰写 50 篇理论学习记录和 100 篇详实的医案记录,且大部分内容需要手写完成。
医学生芝芝,出身中医世家,从大一起便师承父亲学习中医。她深知这条路的艰难,提醒大家要理性看待," 如果是想挣快钱,或者有养家需求的人,真不适合走这条路。"
小朱曾算过一笔账:在北京,三年师承的基础支出,包括学费、公证费、培训费用等,大约需要 4 万元,还不包括逢年过节的人情往来等额外开支。如果没有相关人脉,还得通过中介机构寻找合适的导师,介绍费一般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之间。
相比经济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更为艰难。除了医学专业知识,扎实的古文功底和持续不断的经典研读能力,都是学习中医的必要条件。许多理科生由于不擅长古典文学,单是阅读古籍这一关,就已经难以跨越。
扒医案是中医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图片源于受访者
小朱转行学中医后感叹:" 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 他放弃了原有的生活节奏,除了学习,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开销则大多投入到购买书籍上。
除去这些直接成本,长达 8 到 9 年的无收入状态,成了另一重考验。" 考证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是我有些积蓄,根本无法安心学习。" 另一位受访者提醒那些有转行打算的人,在开始之前最好先储蓄一到两年的生活费,只有省吃俭用,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职业准入门槛降低,转行做中医的成功率依然有限。通过 " 师承 " 方式考取中医资格的比例通常不足 30%,而 " 确有专长资格考核 " 的通过率更低,仅 16.6%(部分省份甚至不足 5%)。从数据来看,能成功转行做中医的,依然是少数人。
转行启示录:" 西医看病,中医治人 "
转行当中医,是一场财力、毅力与悟性共同支撑的持久战,整个过程的价值很难简单地用投资回报率来衡量。
正如小朱所说," 单纯用投资回报来衡量就没意思了 如果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突破,那就放手去做吧。"
最近,一位前同事因腰肌劳损发作找到了他。小朱准确地找到了肩胛骨附近的压痛点,当他看到前同事的眉头舒展,疼痛明显减轻时,内心涌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职业满足感。" 这种能帮到别人的成就感,对我来说无比珍贵,也是我在过去职场生涯中很少体验的。"
关节复位后的轻响、随诊患者脉象的变化、挂上自己名字的锦旗 这些职业反馈,成了许多转行者坚持下去的动力,让他们重新找回了久违的职业多巴胺。
中文系硕士蕉果,是转行者中最勇敢的一位。她在 29 岁时重新参加高考,如今已是中医专业的大一新生。在庄严的入学宣誓仪式上,身穿白大褂的她重新找回了久违的职业认同感。她说:" 过去经常筹备活动和会议,只觉得很累,对各种仪式早就失去了兴趣,但当我穿上白大褂宣誓时,还是非常受触动。"
蕉果在大一医学生宣誓前收到的誓词,来源:受访者提供
蕉果深知,即使未来大学毕业,按部就班地获得执业资格,也只是中医之路的起点。要想真正独当一面,仍需经历长时间的沉淀和磨练," 板凳需坐十年冷 " 是这条路的真实写照。
然而,相比其他改行选择,学中医似乎是较为稳妥的选择。没有开店倒闭时的设备闲置,也没有职业生涯断档的焦虑,所学的养生知识,本就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蕉果坦言:" 即使最后没能行医,这段经历让我熟悉了医疗体系,掌握了系统的医学知识,小病可以自己开方,大病就医时也能判断治疗方案的优劣,避免过度医疗。"
在几位转行者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从容和坚定。" 就当是给自己几年缓冲期,缓解职业焦虑,还能学点养生知识,怎么算都不亏。"
蕉果预习中医药知识,图片源于受访者
刚迎来 30 岁生日的蕉果,在社交平台写道:"30 岁的开学礼,不是年龄焦虑,而是亲手打破既定轨迹的勇气勋章。"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当编制、职级、期权等传统意义上的 " 稳定 " 逐渐松动,越来越多人选择用几年时间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许是现代版的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
曾经在周报里写满 " 闭环 "" 赋能 " 的打工人,如今在病历本上认真记录着 " 脉象弦细,舌苔薄白 "。对他们而言,学中医不仅是学一门手艺,更像是学一种生活智慧——让职业发展像草木生长般自然舒展,不必一味追求笔直向上,更重要的是向下扎根。
人们常说:" 西医看病,中医治人。" 在这条道路上,最终被治愈的,或许不仅是病症,更是那个曾经脆皮且焦虑不安的自己。
* 为保护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受访者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