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京东还能赢多久?

访客 2025-04-01 13:15:07 24585
京东还能赢多久?摘要: 赢了,没全赢。去年 11 月,刘强东罕见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乌镇会场上露面——以视频的形式。此时距离他上一次参会已过去整整六年。六年前乌镇群雄华山论剑,意气风发的刘强东亲自组局,留...

赢了,没全赢。

京东还能赢多久?

去年 11 月,刘强东罕见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乌镇会场上露面——以视频的形式。此时距离他上一次参会已过去整整六年。

六年前乌镇群雄华山论剑,意气风发的刘强东亲自组局,留下一张 " 东兴饭局 " 的著名合影。如今物是人非,命途各异,除了住在热搜里的雷军,照片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淡出公众视野。

刘强东是少有的、高调回归的那一个。回望京东历史,每当他出现在业务前线,传递给外界的信号都出奇一致:京东到了一个危机时刻

危机始于 2022 年的低价大战。眼看拼多多活成版本答案,头顶增长天花板的电商平台开始团建做低价,向 9 块 9 包邮发起猛烈攻势。

这一年的京东用户规模与营收增速双双跌至个位数。刘强东火线回归,从遥远的迪拜发来指示,京东由此掀起了一场沉重的低价改革。

兄弟们为此奋斗两年多,最终还是一场国补让京东业绩回春:2024 年四季度,京东营收同比增长 13.4%,自 2022 年三季度以来再次重回双位数增长。

2024 年报发布,京东暂时回到安全线内,但这远远不是刘强东想要的全部;面对挑剔的资本市场,京东要交付的也远不止这一场胜利。

靠兄弟不如靠国补

去年夏天,京东二季报出炉,核心的通电类产品首次迎来 -4.16% 的负增长。面对分析师诘问,京东管理层出面辩护 [ 1 ] :

消费者刚刚 " 以旧换新 " 过一轮,没动力花钱实属正常。

不是京东不努力,而是逆风局难打。去年二季度,中国家电市场零售规模同比下滑 8.5% [ 2 ] ,低迷的市场需求,叠加平台的低价竞争,催生了一众非最低价不买的等等党,前两年 618 大促用补贴换增长的方法也已失效。

好在三千亿国补从天而降,恰到好处地替京东解了围。

最高立减 2000 元的惊人幅度、从平板电脑到智能马桶的补贴范围,让百亿补贴都有些黯然失色。新一轮消费需求随之而来,不只京东,淘天和拼多多都响应起国补号召。

表面看,国补给了电商平台均等的致富机会;实际上,京东才是这场天降富贵的最大受益者。

自营模式是其中的关键变量。前两年的电商大战中,京东因自营模式深陷被动,因为平台模式做低价属于慷他人之慨,京东做低价却是实打实的割肉放血,降的每一分钱都得自掏腰包。

国补的出现,反倒让京东的自营模式从劣势变优势。

消费者今天看到的国补优惠,其实是三方参与的结果 [ 4 ] :政府出钱,品牌出货,平台出力。

负责出钱的政府,最大的特点是分散。国补政策由各地政府部门自行制定,补贴范围与力度各不相同,比如深圳最先开始补贴手机,而移动电源只有湖北开放了补贴。

对平台而言,国补首先是一场艰难的地推活动,需要跟各地政府分别谈判。

负责出货的品牌,难点主要在于账期。据《21 世纪经济报道》,大部分参与国补的商家都要先行垫付补贴资金,幅度在 15%-20% 之间,且有回款周期 [ 5 ] [ 6 ] 。说服经销商和中小品牌参与国补,也是一门技术活。

但对自营起家的京东而言,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一方面,京东在各地都有分公司,谈政策、接补贴的速度非常快。

另一方面,京东自己就是最大的经销商,不仅掌握定价和促销的话语权,还能自己垫钱。大搞国补的 2024 年,京东的应收账款增速就明显高于营收增速。

京东也非常及时抓住机会,猛拉营销费用,把 " 上京东用国补 " 的绿色小广告贴满全网。

结果是友商百亿补贴这些年,国补一夜回到解放前。去年三季报业绩会上,拼多多联席 CEO 赵佳臻就委婉提及,拼多多不仅因平台模式错失了国补的机会,而且要自费补贴付出 " 远高于同行的巨大成本 [ 8 ] "。

可以说国补力度有多大,拼多多钱包就有多痛。

拼多多口中的 " 同行 " 京东,则是实打实地吃饱喝足。2024 年四季度,京东营收同比增幅达到 13.4%,时隔十个季度重回双位数增长。

其中,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品类同比增长 15.8%,是同期拼多多家电营收增速的五倍 [ 4 ] 。

不过周期性红利总归难改结构性问题,在这份写满 " 感谢国补 " 的年报中,另有一场持续已久的隐秘角力。

难以决断的选择

前段时间的财报电话会上,京东高层将主场留给自营业务,大赞其在国补中表现亮眼,反衬得 3P 业务待遇冷淡。

自刘强东重回一线,3P 业务就是财报会上的高频词汇。直到去年一季度,京东仍坚信 3P 业务终将成为养家主力 [ 1 ] ;但到年底,3P 业务的工作汇报变成了蜻蜓点水的 " 有进步 "。

京东的低价改革,原本是一场 1P 与 3P 的拉锯战。

1P 即自营业务自营,京东先进货,后卖货,赚的差价对应财报中的商品收入;

3P 则是入驻平台的第三方商家,京东赚交易佣金和广告,计入财报的服务收入。

自营是京东的营收主力,常年贡献八成以上收入。京东在改革之初转头烧冷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均摊压力,缓解自营做低价的重担;二是共同养家,拓展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京东为此掀起了激烈的内部变革。一场有关采销分离的实验送走两个 CEO,直到今年 3 月,京东还在加码 " 春晓计划 " 扶持 3P。

但 3P 业务的阻力,恰好来自京东的心脏——自营业务。

观察京东财报,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业绩转折点,都是对自营业务的提权;每一波流量进场,3P 业务都是最晚吃饭的那一个。

2023 年双 11,京东采销直播异军突起,身穿红马甲的采销大喊着 " 没人管得了我 " 给自营旗舰店带货,3P 对应的服务收入增速跌到了最低点;

去年四季度,国补影响完全释放,落后许久的商品收入增速成功反超服务收入。

京东当然希望 1P 与 3P 共同进步,争当大腿。但对内,自营与 3P 业务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源竞争,早年媒体就曾报道过打压 3P、引流自营的情况 [ 9 ] ;对外,电商天花板也平等地压在每个平台身上。

困扰京东的核心问题,其实是高速路上换引擎。自营是今天无可辩驳的收入引擎,3P 是明天必须紧抓的生存船票。

船票要兑现,京东也要活下去。采销直播一炮而红后,京东就顶着利润率下滑的压力,将低价重任重新交给自营业务。

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得漂亮。资本市场的要求从未像今天这样严苛——既要增长,还要利润。

京东仍在寻找 1P 与 3P 共同致富的方法。

徐雷离任后,京东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不再强调采销分离,而是将自营与 3P 业务全面打通 [ 10 ] ,由统一的品类负责人管理。原本关系微妙的老同事,成了背同一条 KPI 的真兄弟。

自营与 3P 业务也开始有了更多互动。去年 5 月底,京东旗下特价业务京喜更名 " 京喜自营 ",角色类似白牌厂家的共享旗舰店;而在更早之前,自有品牌 " 京东京造 " 也为平台找到了大量优质供应商。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京东自营的强势人尽皆知,本着 "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 的朴素原则,第三方商家、特别是白牌工厂的第一志愿通常不是把 3P 做大做强,而是择机加入 1P。

隐秘的平衡游戏仍在继续,这是京东无可奈何,但又不可避免的抉择。

没有完美的答案

如果要为改革风暴中的京东找一枚路标,亚马逊可能是最合适的选择。

亚马逊与京东有着相似的起点——以自营模式发家,重资产投入仓储物流环节,换来名为履约的壁垒。2014 年京东美股上市,美媒还称其为 " 中国的亚马逊 "。

京东曾踩着这颗来自彼岸的光头过河。亚马逊的快递服务两天送达,而刘强东坚信,这个数字要缩短到 6 个小时,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 [ 11 ] 。

国补一役大获全胜,也是因为京东多年来在通电类领域建立了良好口碑。习惯了送货上门、到家安装等种种服务的消费者,还是会在置换新手机与新电脑时,条件反射地打开京东。

但当亚马逊以自营电商为起点拓展事业边界,京东却没能走出相似的故事走向:

论电商业务,京东 3P 卖家贡献不过两成收入,亚马逊 3P 卖家贡献交易额已经超过六成;

论集团版图,京东还在靠电商卖货赚钱,亚马逊已经能靠云业务 AWS 贡献绝大部分利润。

2014 年京东刚上市时,亚马逊的市值是京东的 4.7 倍 [ 16 ] ;十年过去,这个数字扩大到了 32 倍。

命运产生分野,只怪京东是一个活在中国的零售公司。在这片竞争烈度截然不同的土壤,努力是最不值一提的品质。

首先是京东引以为傲的物流体系,被中国快递公司卷成了一种本分。

韩国电商平台 coupang 光靠周末上班就卷赢同行,亚马逊在快递变慢递的美国市场大杀四方,京东物流却被三通一达和极兔穷追不舍,算上最爱买飞机的顺丰、自成一派的菜鸟,中国市场拥有至少 7 张全国性的快递配送网络。

物流基础设施的公用化,降低了后来者如拼多多追赶的门槛;一生奋斗的快递公司,还在埋头卷本地仓储和履约时效。次日达乃至当日达的平台越多,京东的心就越凉。

利润丰厚的核心品类,也被电商同行乃至跨界选手不断侵蚀。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撒钱如撒米,美团闪购也遍地开花,从纸巾调料到 iphone 充电宝无所不送。

当飞驰的外卖骑手将收货时间压缩至极限的 1 小时内,京东也终于将即时配送中最高频的外卖业务提上日程。

2022 年京东参团低价大战,创始人火线回归,业务线动荡频繁。它学习拼多多做低价,要和阿里掰手腕,还得分神和美团过两招。种种激进与挣扎,只换来一路走低的股价与资本市场的诘问。

也很少有人能记起,京东曾是最先进入即时零售领域的,但微妙地和每一个窗口期错开;京东云曾是刘强东极其关注的业务,在 AI 和云想象力空前暴涨的今天却缺席了讨论。

劝人上进天打雷劈的年代里,京东的面前摆着这样两个选择:

要么老实做自己,守好一亩三分地,眼见经营多年的防线被步步侵蚀,等待下一个上行周期的到来;

要么激进搞改革,为了长远地生存,咬牙忍耐撕裂的阵痛和无尽的求索,为一个时代的结束买单。

京东的难处在于,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京东的难处也在于,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尾声

2020 年,刘强东发布过一封长达 6000 字的内部全员信,开篇提出一个问题:京东是谁?

刘强东的发问始于外部评价的变化,2014 年的京东是行业惧怕的对象,但忽然之间,京东就仿佛迷失了自己," 跟着别人背后 "," 什么都学竞争对手 "。刘强东坦言,这是一个犀利而不失中肯的评价。

京东有不得不变的理由。资本市场的标尺在变,消费市场的风向在变,五年后的今天,这个庞然大物依然在这个市梦率消失、最低价当道的版本环境中徘徊。

但京东又给自己定下了太严苛的目标。在去年的内部信中,刘强东做出定义:只有满足 " 成本、效率、体验 " 一项大幅改进的同时、其他两项不能倒退,创新才有可能成功。

资本市场青睐无所不能的公司,京东也习惯了做一个面面俱到的好学生。它要让五环外也吃上好水果,要给快递员和外卖员交社保。2014 年上市至今刘强东的 12 封内部信里,兄弟一词出现 78 次,平均每封信要喊 6.5 声兄弟 [ 12 ] [ 13 ] [ 14 ] [ 15 ] 。

自营模式与服务体验也一度构成消费市场对京东的注解,京东由此成为中国电商版图中独一份的存在。

但当京东高举 " 又好又便宜 " 的口号搞了几年改革,期间还因 " 好 " 与 " 便宜 " 的排序问题备受折磨时,隔壁知乎用户反而在贴脸开大:" 京东为什么越做越差?"

这是一个消费分层的时代,消费者不需要一家无所不能的公司,而是需要无数家好公司。尽管在讲求效率的商业世界,消费者口中的 " 好公司 " 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诅咒。

但当完美遥不可及,能够回头做自己也是一种幸运。

参考资料:

[ 1 ] 京东财报及电话会纪要

[ 2 ] ;2024 年 1-3 季度中国家电市场总结:从低迷到亢奋,家电换新任重道远,奥维云网

[ 3 ] 京东集团:困境解析,静待破晓,招商证券

[ 4 ] ; 国补升级,拼多多要投资百亿来应对?,雷锋网

[ 5 ] ; 备货、垫资、账期 国补商家资金难题如何破?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来支招,21 世纪经济报道

[ 6 ] 手机等购新补贴怎么补?怎么领?这场发布会回应关切,新华社

[ 7 ] 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撬动电商平台 GMV 增长,国信证券

[ 8 ] ; 拼多多 2024Q3 财报电话会

[ 9 ] ; 刘强东详解京东低价战略:一个共识、两条公式和三大痛点,晚点 LatePost

[ 10 ] ; 京东零售开启 5 年来最大组织变革:取消事业群制,全面打通自营与 POP,36 氪

[ 11 ] 刘强东:亚马逊快速送达要 2 天 而中国消费者希望 6 小时内收到快递,观察者网

[ 12 ] ; 我为什么离开京东 ,AI 财经 · 社

[ 13 ] ;6000 字内部信,刘强东重新定义京东,雷锋网

[ 14 ] ; 刘强东发内部信:兄弟们继续努力工作回报股东,他们很多都是普通百姓,用血汗钱来买股票,红星新闻

[ 15 ] ; 刘强东全员信:升级京东使命和价值观,电商派

[ 16 ] ; 京东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投资人追捧多过质疑,央 · 广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远川研究所 "(ID:caijingyanjiu),作者:任彤瑶,编辑:黎铮,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