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国人为何移民地中海小国?

访客 2025-04-01 13:15:08 10763
中国人为何移民地中海小国?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魏城看天下 (ID:gh_172f9518d915),作者:魏城,原文标题:《中国人为何移民地中海 " 蕞尔小邦 " ——马耳他?》,头图来自:视觉中国这次海外...

中国人为何移民地中海小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魏城看天下 (ID:gh_172f9518d915),作者:魏城,原文标题:《中国人为何移民地中海 " 蕞尔小邦 " ——马耳他?》,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次海外旅行,本来我没想去马耳他的,但一位朋友刚刚去过马耳他,在他的极力推荐下,我就订了去马耳他的机票和酒店。

到了马耳他,才知道马耳他是欧盟最小的成员国,这个 " 小 ",既体现在领土面积上(大约 316 平方公里),又体现在人口上(大约 50 多万人),如果要让中国人对马耳他的 " 小 " 有个粗略的概念,那么,马耳他的领土面积大约只相当于北京朝阳区的三分之二,人口大概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的县。中文词汇中的 " 弹丸之地 "、" 蕞尔小邦 "、" 袖珍国家 " 等,都可以用来形容马耳他。

地方虽小,但走到哪里,我都能看到中国人;坐车观光,我还多次看到了一家写着汉字 " 温州 " 的超市。

出于好奇,我在车上用手机搜了一下,结果发现,马耳他居然有多家华人超市,仅 " 温州超市 " 就有 4 家分店。

到处看到中国人,这不奇怪,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是来自中国的游客,但来去匆匆的游客是不能支撑多家华人超市的,这些提供华人特有食材的超市,是要靠本地华人居民的日常消费来 " 养活 " 的。

这也让我感到非常好奇:难道这个地中海的 " 弹丸之地 ",也有很多中国移民?

一、87% 的马耳他外来移民是中国人?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离开马耳他后,我在简体字中文网上用 " 移民马耳他 " 一搜,居然搜出了一大批文章,以下文字便是其中一篇文章的介绍:

" 根据《2022 全球移民报告》显示,全球有 2.81 亿移民人口,其中欧洲是目前移民最大目的地,大约有 8670 万移民到欧洲,其中约有 300 万华人生活在欧洲。近年来受到全球追捧的欧洲黄金签证计划,更是如此。马耳他,中国人获批人数占总人数 87%;希腊,中国人获批人数占总人数 57%;西班牙,中国人获批人数占总人数 50%;葡萄牙,中国人获批人数占总人数 43%。"

言下之意,就是马耳他接受中国移民的比例,在欧洲名列第一。

什么?马耳他这个 " 弹丸之地 " 也接受移民?而且它批准的移民人数中,87% 都是中国人?这个数据可靠吗?

可靠。我又在英文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负责管理马耳他各种居留计划的政府机构 " 马耳他居留署 "(Residency Malta Agency)证实了这个数据。

根据马耳他居留署的数据,2016 年至 2022 年共有 2273 名主要申请人及其 5303 名家庭成员获准成为马耳他永久居民,其中 87% 是中国人,远远超过名列其后的几个国家:第二名是越南人,但比例仅占 2.9%,第三名是俄罗斯人,只占 2.6%,南非人和土耳其人并列第四,各占 1%。

马耳他居留署指出,马耳他在 2016 年推出了 " 马耳他居留和签证计划 "(Malta Residence and Visa Programme),该计划在 2021 年改名为 " 马耳他永久居留计划 "(Malta Permanent Residence Programme,英文缩写 MPRP)后又重新推出。在该计划批准的 2273 名主要申请人中,989 人在 2020 年获准成为马耳他永久居民,是获准人数最多的一年,该计划因此成为当年第二大欧盟黄金签证计划。

按照 87% 的比例计算,在 2016 年至 2022 年这短短几年里,至少有 1977 名中国人移民到了马耳他这个面积还不如北京市朝阳区大的地中海岛国,这还没有包括他们的家庭成员。

图解:马耳他 " 温州超市 " 的一个分店

随后的几年,尽管马耳他政府收紧了申请条件,提高了投资金额,但中国人移民马耳他的热情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你从这些年来各类 " 简中网 "(即中国大陆居民或中国大陆背景的海外华人使用的简体字中文网)上的标题就可以管窥这种热度:"2023 年是历史上马耳他永居申请数量最高记录的一年 "、"2024 年马耳他居留许可发放超 3.3 万份 "、"2025 年移民马耳他永居 MPRP 开启线上申请系统 "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也很大,尤其是城市中产阶层的收入提升速度更快,但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非要离开地大物博的中国,移民到这个地中海 " 蕞尔小邦 "?

原因自然很多。很多移民马耳他的中国人,看重了马耳他 " 四位一体 " 的地位:既是欧盟成员国,又是欧元区成员国,既是申根条约成员国,又是英联邦成员国;有的中国人则青睐马耳他本身的地中海气候:冬天一点儿不冷,夏天也不是太热;对于那些厌烦了天天加班、996 内卷的工作节奏的中国城市中产,马耳他悠闲的生活节奏则是一大诱惑因素;还有的感觉自身条件移民别的国家无望的中国人,是被马耳他相对宽松的申请条件和相对灵活的投资方式所吸引

二、移民路上的各种 " 坑 "

不过,移民马耳他路途上的各种 " 坑 " 也不少。

有些 " 坑 " 是移民中介挖的。

有的中介虚报申请材料费,有的中介索要高额咨询费,有的中介则 " 口吐莲花 ",把马耳他说成 " 移民天堂 ",骗人话术包括 " 工作好找 "、" 三个月拿身份 "、" 拿了身份就可享受免费医疗 "、" 居留卡就是绿卡 " 等,但真实情况是:马耳他就业市场小,工作不好找;三个月拿不下身份,一位成功移民马耳他的北京人说,从最初申请,到最后落地,至少需要两年。

仅仅有永久居民身份并不能享受免费医疗等福利,必须购买马耳他的医疗保险;马耳他的居留卡分为临时居留卡和永久居留卡,所谓绿卡指的是永久居留卡,根据目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购房移民政策,投资者最初获得的是有一定年限的临时居留卡

有些 " 坑 " 是申请者用自己的 " 想象力之铲 " 挖的。

有的中国人并没有把马耳他当作久居之地,而是想拿到马耳他居民身份之后,就以马耳他为 " 跳板 "," 跳 " 到其他更大、更繁荣的欧盟国家工作和生活,如德国、法国等,但你只有马耳他居民身份,不管是临时居留卡,还是永久居留卡,你都不能在其他欧盟国家合法工作,除非你也通过申请拿到了其他欧盟国家的工作签证,你必须一直等到加入马耳他国籍,你才能自由地在所有欧盟国家内生活和工作。

有的中国人则认为,既然马耳他是集欧盟、申根、欧元区、英联邦为一体的发达国家,那一定非常现代化,但一旦到了马耳他,便大呼上当,因为不仅道路狭小、房屋老旧,而且网购不像中国那么发达,没有地铁,更别提高铁了,出行除了自己开车之外,就是间隔时间很长的公交车了,好在整个国家不大,城市更小,很多地方步行可至。

有的中国人在想象中认为,马耳他四面环海,气候一定湿润宜人,但他们在这个地中海岛国落地后,却惊奇地发现,这个国家生长着许多叶片硕大的仙人掌。有仙人掌,说明气候干燥,他们生活一段时间后才发现,马耳他虽然四面环海,但夏季漫长、炎热,并且非常干燥,降雨量极少,阳光强烈,一年 365 天,这里有 300 多天都是 " 烈日当头照 " 的晴天,不多的水分很快就被蒸发掉了。

图解:马耳他科米诺岛的蓝湖海滨

还有一个被想象力挖出来的 " 坑 " 是:马耳他虽然地方不大,但人口更少,生活应该悠闲、安宁。这个想象出来的优点,对那些想逃离人满为患的中国大城市的人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但他们到了马耳他之后,却发现这里到处都是人,满街都是车,熙熙攘攘,拥挤程度不亚于中国的北上广。

马耳他总人口确实只有 50 多万,但就像中国的北上广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一样,马耳他也有庞大的流动人口,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游客,另外一部分是没有公民身份但有工作签证的外籍劳工,多数来自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还有一部分是短期来马耳他居住的外国房东。

三、文明冲突与融合的 " 活化石 "

外国房东?对,外国房东。我在马耳他旅游时,发现很多城市的公寓都是空的,有的公寓还上着一把大铁锁,说明长期没有人住。后来我咨询了一位熟悉马耳他经济情况的专家。这位专家说,马耳他的许多公寓和独立屋都是被外国人购买和持有的,他们每年只在马耳他住上短短的一段时间,其他大部分时间都不住在马耳他。

相应地,依赖于外国游客的旅游业和在很大程度上靠外国房东支撑的房地产业,在马耳他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此外,占比较大的行业,还有金融服务业、博彩业、IT 行业等。

我在马耳他旅游期间,还有一个发现:就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马耳他本地人。

马耳他虽然是欧洲国家,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有各种肤色的人:这里的公交车司机基本上都是来自印度的外籍劳工;我住的酒店附近有一个便利店,我常去购买水果和瓶装水,老板是爱尔兰人,老板雇佣的两个帮手都是来自东南亚的外籍劳工;有一次,我在 " 三姐妹城 " 之一的比尔古(Birgu)迷路了,去一家酒吧问路,我想当地酒吧的老板一定不会是外国人了吧,聊了聊,才知道酒吧老板是一位逃离伦敦阴雨天气的英国人;还有一次,我在一个小渔村的小饭馆吃饭,侍者是个年轻的男孩,我以为这次终于找到了一位当地人,便主动攀谈,没想到这么偏僻的地方的小饭馆,侍者也不是当地人,居然是一位来自乌克兰的难民

那当地人都到哪里去了呢?一直到离开马耳他,我也没有找到答案。

我是在飞回伦敦的航班上,才找到了一位马耳他当地人:她是马耳他航空公司的空姐。

也许只有这种需要向外国乘客展示马耳他文化特色的马耳他航空公司,才会聘用马耳他本国人吧,我想。

我的座位在飞机最后方。我借着站起来活动筋骨的机会,与一位在后舱整理餐具的空姐聊了起来。

" 你们国家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这么近,你们的语言一定和意大利语非常相似吧?" 我想当然地问。

她吃了一惊,但很快露出了她惯常的那种温婉的笑容:" 哈哈,所有人都像你这么认为。但马耳他语和意大利语并不相似,它更像阿拉伯语。"

我比他吃惊的程度更甚:" 什么?更像阿拉伯语?这 这意味着,至少一部分马耳他原居民来自阿拉伯世界?"

" 对,我爷爷就对我说过,我们家族虽然世世代代都住在马耳他,但祖上来自突尼斯," 她笑着说。

" 那你信仰伊斯兰教?" 我话刚出口,又有些后悔。据称在欧洲,你最不应该问的问题,就是宗教信仰。

她倒是丝毫不在意:" 不,我不信教。但我们家族好几代都信仰天主教。"

我这才记起,我在马耳他整个旅行期间,很少见到清真寺,而富丽堂皇的天主教教堂却比比皆是。

回到伦敦之后,在微信上与一位中国朋友聊起了我在马耳他的所见所闻,他说,他也在做马耳他旅行攻略,并把其中的历史部分发给了我。我打开他发给我的文件,标题是 " 马耳他大围攻 "。

文章很长,大约上万字,详细讲述了发生在 1565 年的历史上最为血腥和激烈的围城战之一:" 马耳他骑士团 " 以少胜多,500 名骑士率领几千名守岛战士和平民,成功抵抗住了试图入侵马耳他岛的奥斯曼帝国数万名侵略大军。" 马耳他大围攻 " 又称 " 马耳他之围 ",是西方基督教联盟和奥斯曼帝国地中海霸权之争的高潮点,是十六世纪欧洲最值得称道的事件之一。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 没有什么比马耳他之围更有名了。"

确实,马耳他被称为 " 地中海心脏 ",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从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横渡地中海,马耳他都是最佳的中转港和补给站之一,历史上围绕马耳他的战争数不胜数。

马耳他是最早的基督教国家之一,由于 " 马耳他大围攻 ",它又成功地挡住了伊斯兰教的扩张,但有趣的是,马耳他语更接近阿拉伯语,马耳他原居民也有 30% 左右的阿拉伯血统,这是因为马耳他位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明冲突和互动 " 拉锯战 " 的前沿,早在 " 马耳他大围攻 "700 多年前的 857 年,一支来自北非突尼斯地区的阿拉伯海军,横渡地中海,一口气攻下了西西里岛和马耳他。

原先居住在马耳他的拜占庭居民或死或逃,只留下了一座空岛。此后的两百多年里,一些阿拉伯人从西西里岛迁往马耳他,他们祖籍突尼斯,说的是突尼斯地区一种阿拉伯方言。但后来这些马耳他化的阿拉伯人,早已改信天主教,甚至曾经与其他血缘的基督徒一道,抵抗过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他们的阿拉伯文化基因,大概只残存在他们的语言和血统中。

几千年来,马耳他就像一块 " 活化石 ",凝固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冲突、但又互相融合的种种历史印记,也许,今后还会凝固来自中华文明的诸多文化印记?

幸运的是,如今这个地中海的岛国,已不再需要通过战争,而只需要通过合法的移民和合法的外籍劳工,去融合那些来自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移民和族群,包括中国移民。

在结束这篇短文之际,我也希望,未来马耳他这块 " 活化石 " 留下的种种历史印记,也能够更少地通过战争的血腥,更多地通过和平的交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魏城看天下 (ID:gh_172f9518d915),作者:魏城(作者曾在英国多家知名媒体担任资深记者、编辑)编辑:张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