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净利暴跌97%,蒙牛新官不管旧账了?

访客 2025-03-31 13:24:07 65466
净利暴跌97%,蒙牛新官不管旧账了?摘要: 作者:贾乐乐 ,编辑:嘉辛净利润暴跌 97.8%!3 月 26 日晚,蒙牛交出这样一份让人 " 瞳孔地震 " 的财报,净利润只有 1 亿元,营业收入也有 10% 的下滑,2024...

净利暴跌97%,蒙牛新官不管旧账了?

作者:贾乐乐 ,编辑:嘉辛

净利润暴跌 97.8%!

3 月 26 日晚,蒙牛交出这样一份让人 " 瞳孔地震 " 的财报,净利润只有 1 亿元,营业收入也有 10% 的下滑,2024 年收入为 886.75 亿元。蒙牛上一次净利润和营收双下跌还是在 2020 年,不过,当时净利润跌幅远小于现在。

这样一份财报披露之后,3 月 27 日,蒙牛盘中最高涨幅超过 8%,收盘涨了 5.63%。其实,蒙牛在 2 月份发布业绩预警之时,这样的剧情就上演过一次,当时上涨超过 10%?

那么,应该怎么看待蒙牛的这份收入、利润双下滑的财报?用 " 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 就可以解释吗?

业绩坍塌、股价上涨的背后,有历史问题、周期问题,也有消费趋势问题,解开这三重问题,蒙牛的未来才能更加清晰。

一、暴雷:买买买的后遗症

蒙牛上一次利润跌这么惨,是在 2016 年。当时,卢敏放刚接任蒙牛总裁,因计提旗下子公司雅士利商誉减值,蒙牛罕见地出现了亏损,净利润由 2015 年的盈利 23.7 亿元,转为亏损 7.5 亿元。

2024 年,权柄从卢敏放换到了高飞的手上,蒙牛又发生了高额的商誉减值:对澳洲婴幼儿奶粉品牌贝拉米计提高额的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对当年净利润的负面影响为 39.8 亿元;对现代牧业计提的商誉减值减少了 3.48 亿元净利润。

这两项减值合计占蒙牛当年净利润的 43.3 亿元,几乎吞噬全部利润。市场分析认为,高飞选择一次性 " 财务大扫除 ",主动暴露卢敏放任期遗留的商誉风险,旨在轻装上阵,这也是蒙牛不跌反涨的原因。

并购,是乳企的常见手段,尤其是乳企越做越大之后,全产业链就更重要,全球乳制品巨头都会通过并购构建护城河。

在乳制品行业,奶源的掌控通常被视为企业的重要护城河。纵向的并购,可以整合奶源和供应链,甚至是稀缺资源,节约交易成本,比如蒙牛收购现代牧场、中国圣牧,伊利收购中地乳业,光明乳业收购小西牛。

横向的并购,则可以快速获取区域资源与市场渗透,减少区域竞争对手,让渠道和品牌在复用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自建工厂和培育消费者的成本。

坏处则在于如果并购扩张过快,而整合跟不上,就会出现蒙牛这样的暴雷问题。

卢敏放掌权的第二年,也就是 2017 年,就提出了喊出 " 三年双千亿 " 口号,意在 2020 年营收突破千亿关口,但至今未能实现。

" 买买买 " 成了千亿战略重要的实现途径,包括增持现代牧业、收购贝拉米、妙可蓝多、东南亚冰淇淋品牌艾雪、中国圣牧等。

蒙牛在溢价 50%+ 收购贝拉米时,就不被外界看好,有人称 " 贝拉米不值这个价 ",原因包括 " 贝拉米是个历史较短的网红品牌 "" 由于迟迟未通过配方注册,其产品无法通过一般贸易途径进入国内,基本只能依靠跨境购和海淘的方式,所以不看好贝拉米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 贝拉米的市场高度碎片化 " 等等。

到目前为止,蒙牛对贝拉米计提的商誉减值已经超过 50 亿元,从结果看,收购贝拉米绝对算不上正确的决定。

而这种事情,在蒙牛也不只发生过一次。雅士利的业绩连续走低,有媒体分析称,除了渠道转型,人事融合也是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

当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而上游去化缓慢时,原奶过剩也会对乳企报表产生影响,比如冗余的原料乳需要通过喷粉形式储存,奶价持续下行的情况下产生减值损失,同时也可能因为原奶价格下降,毛利率得到提升。

2024 年,蒙牛的毛利率提升了 2.4 个百分点至 39.6%,再加上更加严格的控费措施,比如员工人数减少 5000 人,整体的经营利润(毛利润 - 业务经营费用)上升了 17.6%,经营利润率也提升了 1.9 个百分点。

二、周期何时逆转?

和猪周期差不多,乳业也具有周期性:涨价—牧场扩产—过剩、价格下跌—杀牛去产能—涨价。

从 2022 年开始,乳品需求增长减缓但由于单产提升、规模化扩张等原因,供给侧过剩,这导致生鲜乳的价格持续走低。同时由于过去十年中小牧场持续出清、牧业集中度提升、且乳企加大对上游掌控,本轮周期上游去化速度放缓,拉长了行业下行期。

2024 年是原奶量价齐跌的一年。

根据农业部的监测数据显示,2024 年原奶产量同比下降 2.8%。价格也持续下行,至 2025 年 2 月,原奶价格较 2021 年高点下跌 29% 左右,主产区均价降至 3.1 元 / 公斤。

由于原奶价格下行,产业链上游的畜牧养殖企业业绩下滑甚至亏损。比如蒙牛的现代牧业 2024 年亏损超 14 亿元。2024 年前三季度,庄园牧场和西部牧业都呈现出亏损扩大的态势。

原奶产量十年间增长 37.27%,而需求这一侧却已 " 消费不动了 "。不光是蒙牛,2024 年前三季度,伊利、三元、光明都有 10% 上下的收入缩水。

一方面是因为奶制品,尤其是液态奶作为目前消费中偏刚需的产品,其需求是随着城镇化发展、消费力提升一步步走高的。另一方面,蒙牛和伊利合计已经占到超过 50% 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常温奶品类,二者合计市占率可达 80%,就更难跳出行业的周期规律。

也正因如此,蒙牛和伊利才会有增长焦虑。

蒙牛到处收购,也是为了培植起第二增长曲线,收购雅士利、贝拉米都是为了发展奶粉业务,曾收购后又卖出的君乐宝在奶粉和酸奶行业都有一席之地,收购妙可蓝多是为了发展奶酪制品。蒙牛一直在做新增长点的探索。

物极必反。

原奶价格持续下行,上游中小牧场亏损、退出成常态,据统计,2024 年奶牛养殖亏损面超过 80%,整体,奶牛的存栏量也减少了 4.5%。也有媒体报道,目前牧场活牛的收购价格正在上升,从 20 元 / 公斤,上涨至 26 元 / 公斤。

随着供给侧的出清与提振消费的各种政策落地,原奶上游会实现供需再平衡,有利于行业整体的发展,多个行业人士以及机构都预计,今年下半年,乳业可能迎来困境反转。

预期本轮周期见底,是多家机构不将利润暴跌 97.8% 当利空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被周期掩盖的挑战

卢敏放的千亿收入目标,在 2023 年只剩一步之距,但 2024 年,蒙牛收入拐头向下。原奶止跌是利好,但需求端仍然要解决,尤其是在液态奶渗透率、消费频次以及两大乳业巨头市场占有率都很高的背景之下,蒙牛的增长点在哪儿?

蒙牛、伊利早就在谋求多元化发展。

蒙牛卖了君乐宝之后,立刻收购贝拉米,当时就有解读称,这是为了 " 弥补君乐宝出售后的缺口 ",也是为了将奶粉业务做成第二增长曲线。

尽管高调买买买,但蒙牛的多元化发展并不理想,其液态奶的收入仍在 80% 以上,而伊利的液态奶业务占比已经降至 60% 左右。

而在大本营液态奶方面,蒙牛和伊利的产品动销情况都有一个趋势,即对常温奶的消费正向低温奶转移,也可以说是一种消费升级。

2024 年,蒙牛的鲜奶事业部逆势取得快速增长,高端品牌每日鲜语连续四年保持高端鲜奶市场份额第一。常温奶中,特仑苏通过沙漠有机奶等高端产品维持品牌溢价,而常温酸奶、乳饮料表现相对弱势。

蒙牛财报还提到,要引领乳制品从喝牛奶向吃牛奶,从基础供给向大健康,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以应对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伊利在 2024 年半年报同样显示,低温白奶和低温酸奶品实现了逆势增长,其中金典鲜奶上半年增长接近 60%。

乳制品的升级,对蒙牛来说,是结构性机会,同时,从长期来看也藏着巨大的挑战。

渠道优势是伊利、蒙牛打天下时的护城河。比如常温酸奶品类,最先冲出来的是光明推出的莫斯利安,但全国化的蒙牛的纯甄、伊利的安慕希仍然将区域化的莫斯利安打得无还手之力。

低温奶的保质期短、保存条件也高,受制于奶源和冷链的成本,销售半径相对有限,如果远离奶源地,成本将大幅增加。所以低温奶品类,尤其是保质期只有 5 —— 7 天的鲜奶品类,对区域性乳企来说,机会更大。

低温酸奶的保质期稍长,一般在 10 — 21 天,这个品类里也涌现出不少新品牌,他们通过借助淘天、抖快等线上电商平台、盒马与叮咚等零售平台实现覆盖,比如北海牧场、简爱、吾岛。这些新锐品牌的发展势头不比大品牌小。

据交银国际的预测,2022 年 -2027 年低温鲜奶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12%,并预计白奶将经历高端化趋势,并从常温奶转向鲜奶。

低温奶会对常温奶形成部分替代,而低温奶赛道的集中度又极有可能不会像常温奶那么高,这是蒙牛和伊利两大巨头长期发展的挑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