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骗子用上不了大学威胁小孩转账,家长应如何保护孩子免受网络诈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尤其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诈骗行为,更是让人防不胜防,一种新型的网络诈骗手法引起了广泛关注:骗子利用“上不了大学”的威胁,诱导小孩进行转账,这种诈骗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恐惧和不安的种子,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诈骗手法,并探讨家长应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孩子免受此类网络诈骗的侵害。
一、骗子新招:以“上不了大学”为饵
这种新型网络诈骗通常以“教育”为幌子,骗子会通过社交媒体、短信或电话等方式联系到目标家庭中的小孩,声称自己是某所知名大学的招生办工作人员或教育机构的代表,他们通常会编造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你的孩子因资料审核未通过,将无法被录取”或“需要缴纳一笔‘特殊费用’以保障入学资格”,并以此为威胁,要求家长或孩子立即转账。
二、为何孩子容易成为目标?
1、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孩子对网络信息的真伪辨识能力较弱,容易轻信陌生人的话。
2、对未来的渴望:大多数孩子对未来充满憧憬,尤其是对上大学的渴望,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被“上大学”的承诺所吸引。
3、家庭信任:孩子通常对家庭成员和亲近的成年人有较高的信任度,这使骗子在实施诈骗时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
4、心理压力:当孩子面临可能影响未来的重大决定时,他们往往容易感到焦虑和恐慌,这种情绪状态使得他们更容易被骗子利用。
三、案例分析:真实事件警醒
据报道,某地一名15岁的小明(化名)在收到一通自称是某知名大学招生办的电话后,被告知因资料审核问题将无法被录取,对方还威胁说:“如果不尽快缴纳一笔‘特殊费用’,小明将永远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小明未经深思熟虑便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了转账,事后,当家长得知真相时,为时已晚,小明不仅失去了上大学的希望,还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家长应如何保护孩子?
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家长应定期与孩子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法和防范措施,教育孩子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尤其是涉及金钱交易的要求。
2、核实信息来源:当收到类似“招生办”的电话或信息时,家长应主动联系官方渠道进行核实,不要直接通过电话中的联系方式进行转账或支付,而是通过官方网站或已知的官方联系方式进行确认。
3、设置密码和权限:家长应确保孩子的银行账户、支付宝等支付工具设置复杂的密码,并开启相关安全设置,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支付密码或银行卡信息。
4、培养批判性思维:家长应鼓励孩子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任何信息都保持怀疑态度,教育他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恐慌或渴望而做出冲动的决定。
5、建立沟通渠道: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社交媒体活动和交友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
6、安装防骗软件:家长可以为孩子的手机和电脑安装防骗软件或安全防护工具,这些工具能够识别和阻止潜在的诈骗电话和信息。
7、定期检查账户: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的银行账户和支付记录,确保没有未经授权的交易,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进行冻结和调查。
8、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已经遭遇了网络诈骗或受到了心理上的伤害,家长应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法律专家的帮助,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法律援助。
五、社会与政府应如何应对?
1、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网络诈骗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对涉及未成年人的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支持和赔偿途径。
2、提高公众意识:政府和媒体应加强网络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向公众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防骗技巧,特别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应制作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宣传材料和节目。
3、建立预警系统: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建立网络诈骗预警系统,对潜在的诈骗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一旦发现涉及未成年人的高风险信息或电话号码时立即进行拦截和警告,同时还可以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