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专家:文科缩招更应聚焦普通高校 AI冲击下的教育转型

访客 2025-03-18 17:29:26 38691
专家:文科缩招更应聚焦普通高校 AI冲击下的教育转型摘要: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大学正迎来2025年。这一年将成为变革的关键时刻,中国大学面临着战略选择:是...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大学正迎来2025年。这一年将成为变革的关键时刻,中国大学面临着战略选择:是通过敏捷的战略赢得主动,还是因延误而错失转型机会。

专家:文科缩招更应聚焦普通高校 AI冲击下的教育转型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以及它对创新人才培养带来的启示成为讨论的热点。今年的话题集中在哪些层次的高校更应该缩招文科。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走红再次引发了关于文科存续价值的激烈讨论。舆论认为大量文科生将被AI取代,争议触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智能技术重构知识生产方式的当下,如何重新定位人文学科的价值。

专家:文科缩招更应聚焦普通高校 AI冲击下的教育转型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忆粟表示支持文科缩招,但强调应聚焦中底部普通高校。他认为顶尖院校有必要保持适度规模的精英化文科教育,但中底部高校需面对现实:当文凭溢价消退,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必须转型。他指出,文理工科均面临AI冲击,争议不应局限于学科对立,更需关注高校专业设置与教育质量的本质关联。

AI对高等教育的主要冲击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可能被淘汰,无论是程序员担忧AI编程替代,还是文科从业者的危机,本质上都是中低端知识工作的价值重构。文科的价值和贡献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理工科更容易直接找到答案,而文科则难以明确其社会功能。当前的讨论容易引起文科与理工科的对立情绪,应当理性看待。周忆粟认为,顶尖学校应保留适当规模的文科专业,而中底部普通高校需要缩减缺乏核心技能的专业。

对于高校是否应重构文科课程体系以培养AI不可替代的能力,周忆粟表示这涉及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的张力。基础文科加专业技术的双专业实施起来并不难,但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就业市场的需求、生产生活实践的变化以及教授新课程的能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精英型文科人才在AI时代仍具不可替代性,许多科技公司在产品设计、用户研究等岗位持续吸纳优质文科生源。

近年来,国内也经历了工科专业的撤销与新增热潮。专业存续主要取决于市场信号和国家战略层面的逻辑。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就业数据、产业反馈和师资结构进行调整,并妥善处理裁撤专业时的遗留问题至关重要。

部分高校扩大了AI相关专业的招生,但师资与硬件资源可能不足。周忆粟建议避免盲目扩张,关键在于夯实教育质量。资金和资源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核心在于培养框架和教学质量。缩短学制不如推进教学模式革新,灵活学制如芬兰的小学期和模块化教学值得借鉴。技能认证项目也是好的方案,但需考虑其在就业市场的适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探索“主修+微专业”的混合培养模式,但需避免与特定企业绑定过深,注重行业通用能力培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