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在欧盟,加班是一种风险

出品|虎嗅 ESG 组
作者|胡巍
头图|视觉中国
4 月下旬,小米公司因内部工时管理政策突然成为舆论焦点。
多位员工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爆料称,小米实行严格的工时排名制度,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得低于 11.5 小时,对于单日工作时间低于 8 小时的情况,员工必须提交书面说明进行解释。
据九派财经报道:小米手机部不同部门对工时的要求存在差异,但普遍偏高," 日均工时要求低的组是 10.5 小时;有的组甚至要求日均 14、15 个小时 ",这些要求大多以口头形式传达。一位员工透露,尽管平均工时达到 12 小时,但因为排名靠后,仍然被领导约谈。外包员工同样受到严格管控——他们被要求每天必须待满 11 个小时,不足者次日就会被约谈," 如果经常不满 11 小时,外包员工随时可能被开除 "。
一位小米员工告诉虎嗅 ESG 组,相关报道基本属实;超长的工时制始于去年 4 月,先是总公司会议决定实施,再口头传达到各地分公司。
一位员工表示,加班不分业务线,但汽车业务比手机更忙," 基本要到 9105(指早上 9 点上班、晚上 10 点下班,每周工作 5 天)了 "。此外,他还认为,大多数加班其实只是无效的熬工时," 工作量是否饱和要看项目节点,一年也就在那几个旗舰项目时真正忙碌 "。
从《劳动法》角度看,小米的工时政策明显存在合规问题。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中国实行每日工作 8 小时、每周工作 40 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度。即便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每月累计加班时间也不得超过 36 小时。小米的日均 11.5 小时工时,意味着员工每周工作时间可能高达 57.5 小时(按 5 天计算),远超法定上限。
实行工时排名制度,构成变相的 " 末位淘汰 "。而最高法院在 2016 年就已明确,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期限内通过 " 末位淘汰 " 或 " 竞争上岗 " 等形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不符合劳动法规定。
此外,小米通过口头传达而非书面文件规定超长工时的做法,如果属实,反映出企业有意规避留下违法证据,这种 " 不留痕迹 " 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
截至发稿,小米官方尚未对此事件做出正式回应。若爆料内容属实,小米不仅面临违反中国劳动法的风险,考虑到其在欧洲市场的业务布局和欧盟最新劳工立法,加班还可能触发更复杂的国际合规问题。
拦路虎:《禁止强迫劳动法案》
欧盟于 2024 年 12 月通过的《禁止强迫劳动法案》(下称 " 法案 "),核心要义在于全面禁止在欧盟市场销售、进口或出口任何涉及 " 强迫劳动 " 环节的产品,适用范围覆盖所有行业及供应链各阶段,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或产品类型。
法案对 " 强迫劳动 " 的定义极为宽泛。值得注意的是,它将超时工作视为强迫劳动的指标之一——每天工作超过 8 小时或每周超过 40 小时的情况均可能被认定为强迫劳动。
法案对 " 强迫劳动 " 的界定不仅包括非自愿的强制劳动,还延伸至 " 过度加班 " 行为。例如,欧盟《工作时间指令》(Directive 2003/88/EC)规定,员工每周工时不得超过 48 小时(含自愿加班),且每日必须保证连续 11 小时休息时间。
国际劳工组织(ILO)关于强迫劳动的指标为法案提供了具体判断依据。其 2012 年发布的 11 项强迫劳动指标中,除过度加班外,还包括乘人之危、欺诈、限制行动自由、隔离措施、身体及性暴力、恐吓与威胁、扣留身份证明文件、拖扣工资、债役、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这些标准使得法案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企业难以通过表面合规来规避实质审查。
中国已于 2022 年 4 月批准了 ILO 关于强迫劳动的第 29 号公约和《1957 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第 105 号)。2024 年中国修订的《劳动法》也加强了对超时工作的监管,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综合整治 " 内卷式 " 竞争。这些国内政策变化客观上为中国企业适应欧盟标准提供了制度基础,内外因素共同推动着中国职场文化的转型。
合规风险可能对小米的欧洲业务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爆料信息,小米部分部门要求员工日均工作 10.5 至 15 小时,日均工时达 11.5 小时。这一数字远超欧盟法案认定的 " 强迫劳动 " 阈值。即使这些加班行为在形式上表现为员工 " 自愿 ",但按照欧盟标准仍可能被视为违法。
工时排名机制尤其值得警惕。通过将员工的工作时长与绩效评估直接挂钩,对 " 落后 " 员工进行约谈甚至劝退,这种管理方式实质上构成了欧盟法案所禁止的 " 恐吓与威胁 " 手段。
ILO 也明确将 " 通过恐吓与威胁强迫劳动者超时工作 " 列为强迫劳动的判断标准之一。要求低于 8 小时工时的员工提交书面解释的做法,同样可能被视为一种变相的心理压迫,增加员工的无形压力。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小米政策中的请假惩罚机制。据媒体报道,员工一个月只要请假一天," 就需要额外加班补回日均工时 "。这种规定符合 ILO 指标中的 " 债役 " 特征——即通过制造 " 工时债务 " 来限制员工的自由选择权。
证据留存方式也是评估违规风险的重要因素。按照媒体援引的说法,超长工时要求大多是 " 领导口头要求,不会留下痕迹 "。这种刻意规避书面记录的做法,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对潜在法律风险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欧盟调查时成为不利因素——执法机构可能将这种 " 无痕管理 " 解读为有意隐瞒违规行为的证据,欧盟在实施指南中很可能要求企业自证清白,提供系统、透明的工时记录作为合规证明。
欧盟对 " 强迫劳动 " 的认定采取整体评估方法,不会孤立地看待单一指标。即使小米能够辩解其员工确实 " 自愿 " 加班,但结合工时排名、请假惩罚、外包员工的高压管理等多项政策,欧盟执法机构仍可能认定存在系统性强迫劳动风险。
小米面临的挑战还在于其供应链的复杂性。欧盟法案不仅针对直接出口欧盟的企业,还要求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审查;若产品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存在强迫劳动嫌疑,整条产业链的出口都可能受阻。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小米连自己都管不住,谈何资格去要求上游供应商遵守劳动法?
不可放弃的欧盟市场
若欧盟官方将小米产品与强迫劳动关联,其多年来在欧洲建立的高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可能迅速被 " 血汗工厂 "、" 剥削劳工 " 等负面标签所取代,而这些标签恰恰是欧洲消费者十分在意的。
更直接的冲击体现在产品市场准入方面。根据法案规定,任何被认定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将被禁止在欧盟市场销售、进口或出口。小米手机及其生态链产品若无法证明其生产全过程(包括供应链各环节)符合欧盟工时标准,可能面临被强制下架的风险。
与单纯的市场竞争不同,法规导致的市场退出往往更为突然和彻底,留给企业调整的时间与空间极为有限。
但欧盟市场对小米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近年来,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常年达到 15%,这一比例在竞争激烈的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堪称亮眼。欧洲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重视,与小米的市场定位高度契合,使其成为中国手机品牌在欧洲的成功典范之一。
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欧盟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它占全球高端制造业需求的 30% 以上份额。失去欧盟市场不仅意味着直接的销售收入损失,更可能导致企业被排除在全球高端产业链之外。
与不确定性极强的美国市场相比,欧洲对各类手机品牌的开放度更高,没有明显的贸易壁垒。与新兴市场相比,欧洲消费者的购买力又能提供更稳定的利润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欧盟市场的雄心并不局限在手机方面,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曾公开表示,小米汽车计划在 2027 年正式进军海外市场。据媒体报道,慕尼黑将成为小米电动汽车欧洲研发中心的所在地,该中心将专注于高性能电动汽车的开发,并计划推出 SU7 的运动版本,进军欧洲市场。
综上所述,欧盟市场对小米而言绝非简单的销售目的地,而是关乎其全球战略布局、品牌高端化和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战场。正因如此,欧盟以市场准入为杠杆推行的《禁止强迫劳动法案》,对小米形成的压力远超过一般性的法规合规要求,直接触及企业的核心商业利益和战略发展空间。
尽管有解读认为,欧盟的《禁止强迫劳动法案》是构建贸易壁垒的一种方式,但平心而论,中国的法律就可以随意践踏吗?通过违反劳动法而获得竞争优势,构成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从这个角度讲,欧盟法案也是针对不正当竞争的一记重锤。不能否认的是,法案并不是针对某一家中国企业,因为欧洲本土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同样处于法案监管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