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以日本为鉴:黑铁时代的建筑业

访客 2025-03-10 13:18:57 46605
以日本为鉴:黑铁时代的建筑业摘要: 上一篇文章《以日本为鉴,建筑业还有未来么?》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本文作为其后续,但视角有所不同:上一篇更多从个人视角出发,旨在帮助每个个体了解行业形势,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以日本为鉴:黑铁时代的建筑业

上一篇文章《以日本为鉴,建筑业还有未来么?》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本文作为其后续,但视角有所不同:

上一篇更多从个人视角出发,旨在帮助每个个体了解行业形势,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本篇则更多站在企业和行业的视角,通过分析日本建筑业萧条期情况,探索自身与企业的定位。

在朋友的帮助下,我获取了一些日本官方研究报告,并将其转换成中文。基于报告内容,主要讨论基于四个问题展开:

1. 黑铁时代日本建筑业内需变化

2. 日本建筑业出海情况

3. 萧条期日本建筑企业盈利和规模变化

4. 体制内建筑岗位和全行业劳动生产率情况

5~6 章属于个人观点,建议大家以阅读 1~4 章为主。

一、黑铁时代日本建筑业内需分析

1. 政府投资与发达国家基建合理占比

基建投资是维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长期来看政府基建投资存在合理区间(发达国家通常为 2%~4%)。

日本政府基建投资占 GDP 的比例从 1996 年的 6% 以上下降到 2012 年的 3.2%,已回归发达国家的稳定水平。

2. 维修改造类项目占比上升

维护工程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从 2005 年的 24% 增长到 30% 左右。

1999~2014 年间,政府和社会投资均经历触底反弹。

截至目前,新建项目仍然是日本建筑业主要业务来源,维修改造类产值占比仍未超半数。

2005~2013 年间,新建建筑比例逐渐走低,2013 年触底反弹;维修改造业务量总体上涨,维修改造项目占比持续提升。

推论:九年间日本建筑业投资总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新建业务下滑,但维护改造类项目占比及产值显著提高。

3. 维修改造类工程的组成

维护修缮项目中:

政府投资占比约 30%,基础设施占比更大。

社会投资比约 70%,主要由住宅项目和公共建筑组成,其中公共建筑占比略大。

社会投资的最低点出现在 2011 年,维修改造类项目的占比持续增长。

4. 住宅改造项目中机电与土建的比例

在维护修缮领域,机电相关投资占比远高于增建、改建的工程费用。

原因分析:建筑生命周期中,机电设施需多次翻新,而土建翻新次数较少。

萧条期空调、家具等相关配套耐久消费品同步下滑。

二、日本建筑业出海情况

1. 海外业务量的变化

日本建筑业海外业务发展经历了四个里程碑:

1982 年:海外业务量突破 1 兆日元(约合 483 亿人民币)。

1997 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海外业务大幅下滑。

2008 年:受次贷危机影响,日本 08-10 年业务大幅下滑。

2014 年:再创新高,达 1.8 兆日元。

海外业务来源:

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政府开发项目:是指发达国家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向发展中国家或多边机构提供的援助。

非 ODA 项目:通过全球招投标竞争获得。

日本建筑业出海成绩大部分属于参与全球竞争获得。

我国的 " 一带一路 " 项目属于 ODA 项目。

海外业绩与全球经济高度相关: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均导致大幅下滑。

整体来看,日企海外建筑市场表现优于日本国内建筑市场。

2. 出海目的地

日本建筑业出海的主要市场:

亚洲:占总量一半左右。

中东:2001~2008 年表现良好,2009 年后占比大幅减少,原因可能是被中韩竞争替代。

北美:业绩较稳定,部分年份与亚洲市场比例接近。

3. 与本土建筑业容量比较

* 注意图中日本国内及海外数据为两套纵坐标。

面对国内业务停止增长甚至下滑,日本建筑业集体考虑出海寻求出路。

然而,建筑业海外业务的容量上限有限:

总量上限仅为 2 兆日元(约合 966 亿人民币)。

与制造业不同,建筑业的出海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不突出,主要面临政策、规范和文化壁垒。

海外业务只是锦上添花,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业务量萎缩。

三、日本建筑企业盈利与规模情况

1. 企业规模的变化

日本建筑根据注册资本金可分为四类:个人企业、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

萧条期间的企业规模变化趋势:

个人企业收缩最快;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同步收缩。

小型企业保持总体平稳,占比扩大。

推测:部分大型企业萎缩为中型企业,中型企业萎缩为小型企业。

在黑铁时代背景下,小而灵活的企业可能更适应当时日本的市场需求。

2. 建筑业企业规模对比制造业

制造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呈三分天下的格局。

建筑业:呈金字塔状分布,绝大多数为小规模企业,仅少部分为中型和大型企业。

3. 企业利润率(对比制造业)

建筑业企业平均利润率显著低于制造业,并长期低于全产业平均水平(除金融保险)。

不同规模企业利润率对比:

大型企业利润率显著高于中型企业,中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

大型建筑企业利润率接近制造业平均水平。

四、体制内和劳动生产率情况

1. 体制内就业情况

经济泡沫后,年轻人纷纷选择进体制内:

1991 年后,日本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报录比一度达 18:1。

体制内并非完全是避风港:

建筑业萧条后,日本地方政府土木建筑相关岗位十五年间减少 27.9%,教育系统岗位减少 20%,国营企业减少 17.9%。

警察和消防系统的人数则有所增加。

2.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每小时的附加值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单位时间(通常为一小时)内,劳动力所创造的附加值的一种生产效率指标。它是评估劳动效率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员工或整体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的价值创造能力。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在某些时期出现跌幅:

1994 年高点:每小时 2885 日元(约 144 元人民币)。

2008 年低点:每小时 2244 日元(约 112 元人民币),为高点的 77%。

2015 年:恢复到高点的 95%,但距高点已过去 20 年,但仍显著低于其他行业。

2008~2012 年,建筑业每小时的附加值劳动生产率不足制造业的 50%。

五、参考日本,对我国建筑业的几点启示

1. 维护改造类项目占比大幅提升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尾声,新建项目需求趋于饱和,建筑市场正从 " 增量建设 " 转向 " 存量维护 "。

维护改造类项目市场将成为未来建筑市场的增长点。

2. 机电专业就业环境恐好于传统土建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机电设备更新频率高于土建结构。

这一特性使得机电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更为持续和稳定,相较传统土建具备就业优势。

3. 建筑业出海

背景:近两年出现了建筑业出海热,大家纷纷跑去 " 狗大户 " 家里看看有没有什么项目机会,又或是承接 " 一带一路 " 的海外项目。然而,建筑业的本土化特性决定了出海并非易事。

海外市场存在政策、规范、文化等壁垒,同时伴随国际竞争加剧。

企业应集中资源深耕重点区域(一带一路友好国家、中东等),并时刻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对海外业务的影响。

不要指望海外市场能够养活国内的剩余生产力,ODA 获得项目不具备可持续性。

日本四大建筑龙头企业海外业务量也就徘徊在 30% 以内,国内市场仍是这几家企业主要业务来源。

4. 企业规模可能会持续收缩

随着市场总量的下降,大型建筑企业的市场份额可能被进一步压缩,中小型企业将解体为更加灵活的规模以适应市场变化。

整体来看,大多数企业将从扩张转向收缩模式。

从就业角度来看,能够选择大企业就尽量不要选择中小企业。

5. 体制内不一定就稳妥

人口老龄化对体制内建筑口和教育口冲击最大,导致大量减员。

与老龄化相关的行业(如医疗服务、养老福利)则呈现扩张趋势。

即便是体制内岗位,也可能因行业调整而面临转岗或调岗的压力。

6. 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应该调整

大发展时期设置每年的增长目标是合理的。

企业经营 " 保值增值 " 的目标,黑铁时代可以把 " 增值 " 去掉了。动物贴秋膘不就是为了更好地过冬,哪有不减重的。

六、何为 " 黑铁时代 "?

古希腊神话将人类的演化文明分为五个时代,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

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人类在神创造的世界中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劳动,什么是悲伤。神赐予他们无尽的美食与快乐。

白银时代(The Silver Age):人类不再像第一个世纪那样幸福,他们虽然有力量,却缺乏理智,他们不再听从神的旨意。

黑铁时代(The Iron Age):神惩罚人类日日夜夜地做着辛苦的劳动,而人们的性格也更为复杂,尽管混杂着善良,但更多的是邪恶。人类妄图统治一切,儿童不再信任父母,朋友不再相互信任,主人对待客人不再热情,婚姻中的人们不再相爱,誓言被他们视为尘埃。而人类只能过着饥饿而痛苦的生活,再也得不到神的庇护。

1996~2014 年这近 20 年的行业萧条期,就是日本建筑业的 " 黑铁时代 "。

提个疑问:你认为 2019 年的我们处于哪个时代?

总结:

历史的一粒尘就是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一座山,然而宏观的走势永远不会在意个体的感受。

就像前几年城市规划领域中受到热烈讨论的 " 收缩城市 " 概念。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随着社会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黑铁时代,企业应该思考的不是如何保持增长,而是如何体面地收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