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嗨锅的冬天

一、创始人被限高,自嗨锅 " 嗨 " 不动了
二月初,一则自嗨锅创始人被限高的消息,又掀起了人们对自热锅品类的关注。
天眼查数据显示,自嗨锅创始人、百草味原创始人蔡红亮因自嗨锅品牌运营主体,即杭州金羚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未曾履行广告合同纠纷案的 1125 万余元债务,法院强制执行后未能还款,被限制高消费。
自嗨锅,成立于 2018 年 ,彼时的它乘着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等便捷餐食赛道崛起的 " 东风 " 顺利起势,疫情期间更是跻身方便速食领域的头部阵营:2020 年至 2023 年,自嗨锅实现营收 9.58 亿元、9.92 亿元和 8.20 亿元。
在宣传上,自嗨锅延续了百草味的互联网基因,用 " 高举高打 " 的营销模式,霸屏了当时热门的综艺、电视剧等广告,快速打造了品牌声势。但居高不下的宣传费用,也为品牌如今的衰败埋下隐患。2023 年,莲花控股官宣计划收购杭州金羚羊不低于 20% 股份,但这场收购最终因双方未能达成共识终止。
此后,自嗨锅的处境愈发艰难。去年 11 月 1 日、今年 2 月 18 日,杭州金羚羊先后两次被列为被执行人,被执行金额合计 7114.24 万元。
自嗨锅遇冷,固然有品牌的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整个自热火锅品类的衰退。
二、自嗨锅们,也曾风光无限
让我们回到自嗨锅成立的前一年,2017 年,这也是自热火锅品类的 " 爆发元年 "。
在此之前,就有不少品牌涉足自热锅,但规模较小,大多局限于微商渠道,消费者认知度较低。直到 2017 年,海底捞、大龙燚、德庄、小龙坎等 " 火锅老炮 " 纷纷下场推出自热锅,才让这一品类在真正意义上火了起来。
一时间,自嗨锅、食族人、莫小仙、阿宽食品等新品牌迅速崛起,与此同时,统一、卫龙、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休闲食品企业也积极布局。
然而,好景不长。2022 年,统一下架了 " 煮时光 " 自热火锅;卫龙也放弃了其自热火锅品牌 " 背锅侠 " 和辣条火锅产品 " 自来熟 ";锅圈曾在 2021 年大力推广旗下方便速食品牌 " 憨憨 ",但如今也已难寻踪迹。
对于线下火锅餐饮企业而言,自热火锅更多是在品牌原有主营业务之外的多元化拓展。与统一、卫龙的彻底离开不同,如前文中提到的海底捞、大龙燚等品牌,其自热火锅产品目前仍然在售。
最新数据显示,2024 年第 4 季度,海底捞背后的颐海国际,在自热火锅类目中,市场份额占比最高,接近 50%。
但市面上大部分自热火锅的营收状况,并不乐观。
头豹数据显示,2022 年双 11 与 2023 年双 11 活动期间,在抖音平台上,产品以自热火锅为主的品牌增长率几乎都在下降。
即使是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颐海国际,也在其 2023 年业绩报告中提到,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将方便速食产品的规划产能从 8.2 万吨调整至 2.8 万吨,相当于砍掉了 66% 的产能。
三、时代需求在变,属于自嗨锅的高光时代结束了
红极一时的自热火锅怎么就黯然落幕了呢?
实际上,面对市场变化,各品牌也有 " 挣扎 ",首当其冲的,就是定价调整。
如颐海国际,2021 年将自热火锅价格由此前的 45 元 + 下调到 30 元左右,并于 2023 年推出多款低价产品,如 19.9 元的小酥肉、肉丸类的小火锅,以及价格 10.9 元的鱼香肉丝、辣子鸡等种类的自热米饭。
不止颐海国际,整个自热火锅类目的价格,都在往下探。近年来,市面上更是出现了大量 9.9 元的自热火锅产品,将品类均价进一步拉低。根据马上赢情报站数据,自热火锅类目的中位价由 2022 年的 23.9 元,下降到了 2024 年的 12.5 元。
自热食品赛道频频降价,真能挽回生意吗?
实则,可能性不太大。
第一,消费环境变了,自热火锅场景窄了。
如果不爬山,不科考,自热火锅什么时候最有用?困在家里的时候最有用。所以口罩期间,作为 " 高配版 " 方便面的自热火锅,迎来了自己的 " 高光时刻 "。
但随着疫情结束,外卖业务迅速发展,原本针对不便生火,偏向应急场景的自热锅,在便利性上比不过送货上门的外卖,可食用性上比不过微波加热 3 分钟即食的预制菜,性价比和方便面相比更是望尘莫及,其处境也就愈发尴尬起来。
与此同时,自嗨锅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极高温度,潜藏着安全隐患。随着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将其列入禁止携带物品范畴,这一品类在众多出行及相关场景中失去了适用性 。本为方便而生的自热锅,变得不再方便。
第二," 网红光环 " 褪去,消费者的品尝兴趣淡薄了。
自热锅的兴起,除了与口罩时期的消费场景适配,更关键的是从综艺到影视剧再到电商直播的密集宣传," 半个娱乐圈都在吃 ",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尝鲜。
如自嗨锅,在品牌成立之初,就将 8000 万创业资金中的 5000 万用于广告宣传,据了解,2021 年品牌宣传费达 1.56 亿元,运营推广支出近 9000 万元,占营收比例合计 24.76%。
高昂的品牌推广费用让产品一时间名声大噪,但随着网红经济退潮,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回归产品本身,自热锅的热度也随之褪去。
第三,产品价格降了,但份量也变小了。
前文中,内参君提到了自热火锅类目产品价格下降,乍一看是商家放低身段,试图 " 以低价换市场 "。但根据马上赢数据,自热火锅产品的规格走势与其价格走势基本一致。这意味着,面对价格高度敏感的市场,部分商家明面降价,暗里缩小克重,以此保障利润,但消费者是否接受,仍要打一个问号。
与此同时,降价带来的一方面是商家利润降低,另一方面是消费者习惯低价购买。这一方法,往往只能看到一时成效,难以长时间维系。
第四,健康需求大了,可替代品多了。
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健康愈发关注,而自热火锅高油高盐的特性,俨然不符合消费者需求。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了即食便当、轻食沙拉等更健康、更便捷的替代品,进一步挤压了自热火锅的消费空间。
如今,在方便速食大类中,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的市场份额正不断萎缩。《2024Q4 方便速食市场回顾》数据显示,与 2023Q4 相比,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 25.05% 和 27.25%。
四、红利期已过,自嗨锅们还有机会增长吗?
无论如何,自热火锅在市场中始终有一席之地。
对于消费者而言,便利性是自热锅存在的最强理由。如果食材品质高,味道好,也会得到人们更高的评价。比如海底捞,去年推出了胡椒猪肚鸡自热火锅、红酸汤牛肉自热火锅等 " 非常规 " 口味,俘获了一大批消费者的味蕾,推出新品时与线条小狗的联名,更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们的关注。
当然,面对下滑的市场,品牌难免焦虑,部分品牌转而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如莫小仙,去年就围绕 " 米饭 " 这一核心品类,推出了微波米饭、冷冻米饭等多元化产品,其创始人在采访中也曾表示:" 为渠道做匹配产品,如果只做自热食品可能体量有限,就需要再切入另一个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品类,把规模做大。"
尽管自热火锅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但市场对方便速食产品的需求并未消失。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 年中国方便食品市场发展及消费洞察报告》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方便食品市场规模已达 6736 亿元,预计到 2026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从低脂低盐的魔芋面、荞麦面,到广东烧腊、红油凉面 围绕健康、美味、便捷的需求 " 铁三角 ",市场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极受欢迎的速食产品。
在未来,这一行业亦有望焕发新的活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作者:内参君,头图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