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押注电力无限的未来

远超想象
中国第 99 家央企中国雅江集团横空出世,序列号 22,位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之间,战略地位已经不言而喻。
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段落差大、水量大,蕴藏着世界级的水能。据估计,其每年发电量相当于 3 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可替代 9000 万吨标准煤,也相当于 1.5 亿吨石油所释放出的能量。
万亿级投资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效益预期,已经让资本市场沸腾。基建、建筑建材、央企等板块行情经历了一波快速冲涨,网友戏称 "1.2 万亿这不就凑到了 "。
随着雅江水电站这个世纪工程的正式启动,我们能够比以前更清晰地意识到,中国的能源发展规划,就是在押注一个电力供应和需求都近乎无限的未来。
需求
细数这几年中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就没几个不是用电大户的。
以数据中心为例。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对电力的需求也随之激增。
2024 年中国的数据中心年耗电量约为 2,500 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用电量的 2.8%。这一数字已相当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两倍。
美国的情况也同样如此。2018 年,美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增长至 76TWh,占全国总用电量的 1.9%;进入 2023 年,AI 浪潮启动带动 GPU 服务器快速部署,美国数据中心用电量猛增至 176TWh,占全国总用电量 4.4%。
美国能源部还预测,AI 浪潮之下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到 2028 年其用电量将达到惊人的 325-580TWh,占美国总用电量的 6.7%-12.0%。
中国虽然不像美国那样完全 All in AI,但其它重点发展的行业如新能源汽车、芯片制造等等,用电量也不比人工智行业能少。
新能源车的电力消耗主要体现在电池生产和充电环节。以动力电池为例,1GWh 的电池生产需要消耗约 1.2 亿千瓦时的电力。
这意味着,生产一辆配备 80kWh 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仅在电池制造环节就需要消耗大约 9,600 千瓦时的电力,远高于传统燃油车的制造能耗。
充电环节,2024 年中国公共充电桩的累计充电量达到了 80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0%。这一增长速度相当于北京市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 80%,充分体现了新能源车在使用过程中对电力供给的持续依赖。
如果有一天中国马路上行驶的都是新能源汽车,那么光是日常充电需求就会是个天文级别的数字。
芯片制造虽然相对不是很 " 新 " 的行业,但其消耗电力的水平一直比较突出,这种高能耗主要源于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精密的设备需求。每个步骤都需要高精度的设备和稳定的电力供应,还需要全天候运行,以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以台积电为例,5nm 工厂年耗电量占台湾地区总用电量的 6%,3nm 工艺下每片晶圆的电力消耗约为 8,000 千瓦时,是 28nm 工艺的 12 倍。
随着芯片制程的不断缩小,制造过程中的电力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在实现先进制程国产化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面临用电量激增的问题。
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只有一两个产业水平能拿得出手。但中国的目标是要建成世界范围内最全面、最先进的工业体系,并长期保持创新能力。可以预见,中国会产生全世界最庞大的用电需求量。
需要巨大的能量驱动,是高端制造业的固有属性,而中国的企业又总喜欢爆产能,把小产业做成大产业,规模效应和碳中和政策的要求之下,用电量需求的增长几乎想象不出尽头。
供应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高度依赖电力,电力中断会导致自动化产线停滞、半成品报废、设备损坏。电力供应体系不稳定,对整个国家的工业升级都会有影响。
德国为何从工业 4.0 变成 " 工业 404",就与能源供应危机有直接关系。
2011 年福岛核事故后,德国全面弃核,2023 年主动关闭了最后 3 座核电站。德国绿党为了选举,鼓吹激进的环保政策,积极淘汰燃煤电厂,投资 30 亿欧元的莫尔堡电厂仅运行 6 年就被炸毁。德国的发电量自 2023 年后明显降低。
欧洲国家的激进环保思潮影响能源供应
再加上俄乌冲突导致廉价的天然气供应不再,德国工业生产成本激增。许多大型企业都在计划外迁,化工、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的裁员规模超 20 万人,巴斯夫、博世、宝马、大众等企业都选择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毕竟中国的电力供应稳定、价格便宜,不仅只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供应。
2018 年,中国的总发电量为 7.11 万亿千瓦时,到 2024 年已增至 9.42 万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8%。2021 年,中国总发电量的增速更是高达 10.3%。
除了总发电量保持增长,中国近年来的电力供应结构也在改变。煤电虽然仍是主要的电力来源,但其占比已从 2018 年的 68% 下降至 2024 年的 58.2%。风电和光伏的装机容量迅速增长,分别从 2018 年的 2.1 亿千瓦和 1.7 亿千瓦增至 2024 年的 5300 万千瓦和 6800 万千瓦。
水电和核电的装机容量也有所增加,但增速相对较慢,可能这也是今年会挂牌中国雅江和中国聚变两家央国企的原因之一。
跨区域输电工程则是解决中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错配的关键举措,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更是让中国成了世界上少数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电力输送的国家。
2024 年,中国特高压输电线路累计投运 43 条,跨区送电量达到 2.8 万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 29.7%。这次雅江水电站要把电送到距离 2500 公里外的大湾区、长三角,也会配套至少 5 条特高压线路。
白鹤滩—江苏 ±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
碳排放等环保议题本是欧美国家用来阻碍中国快速发展的,多年之后,却只有中国做到了通过技术、智慧和决心不断向碳中的目标前进。
" 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 " 是衡量电力系统清洁化程度的核心指标。2018 至 2024 年间,中国的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从 0.61 吨 CO ₂ /MWh 降至 0.49 吨 CO ₂ /MWh,降幅达 19.7%。这一降幅远超美国的 -12.3%、德国 -9.1% 和日本 -10.5%。
在清洁化的同时,中国还做到了电力可靠供应。2024 年,中国城市电网用户的年均停电时间(SAIDI)降至 1.2 小时,农村电网用户的年均停电时间降至 2.8 小时,中国电网可靠性已经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
未来随着雅江水电站投产,甚至是可控核聚变技术落地商业化,中国电力供应的潜力同样是无限的。
货币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领跑,一种刺耳的声音也随之响起,大意就是说全世界都不玩新能源了,欧美国家都在搞燃油车,是中国选错方向押错宝了。
这种论调的出现和传播,除了有人刻意为之之外,也和一部分人对中国的能源战略不熟悉,对欧美国家的能源供给现状不了解有关。
欧洲试图激进淘汰传统能源,却未建立稳定替代系统,美国电网老化拖累转型,作为发电能源主力的天然气价格也在上涨。EIA 预测,美国天然气发电占比将从 2024 年的 42%,下滑至 2025 年和 2026 年的 40%。
EIA 的报告同样揭示了美国能源政策的核心挑战——即未来如何平衡 AI、制造业和电气化带来的电力需求激增,与电网稳定性、减排目标之间的矛盾。毕竟,如果连能源安全都保障不了,科技再先进也难以推进到落地生产。
而当一个国家实现电力无限量供应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首先就是其工业将会迎来新的爆发。电解铝、数据中心、合成材料等产业将突破能源瓶颈,太空与深海开发也将不再受限于能源供应。
接着国际格局也会发生变化。中国此前已通过跨境电网向越南、缅甸、老挝供电,随着雅江水电站投产,孟加拉国、尼泊尔甚至印度也可能需要进口中国的电力,从而形成一条能源的依附链。
电力作为能源的一种,其非军事战略工具的价值毋庸置疑。跨国能源供应,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
要知道,正因为 70 年代美元绑定了石油、石油又是当时工业发展的基础,美元才能奠定其国际货币的地位,乃至于收割全世界人民的劳动成果。在电力无限供应的场景下,这个延续了几十年的利益格局也会有所改变。
蒸汽时代,英镑也曾通过绑定煤炭横行世界,而从煤炭英镑到石油美元的变迁,已经充分说明是能源形态在决定着货币霸权。相比煤炭和石油,电力具备的分散性、去中心化、技术门槛等特性,与传统能源形成了鲜明的 " 范式差异 "。
美国激进地推进加密货币走向市场,也部分源于这种担忧。要说加密货币真的有什么锚定物的话,那也应该是它所消耗的电力,而不应该是根植于石油的美元。但任何非工业化国家,都不可能像控制石油那样能控制电。
在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人民币与电力组合起来之后所形成的影响力,可能会远超所有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