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卖惨真牟利必受严惩 斩断灰色产业链

网络短视频和直播中所谓的“单亲父亲抱孩子跑外卖”或“帮助困难农户直播卖货”的故事,往往只是“假卖惨真牟利”的手段,背后甚至形成了一条黑灰产业链。一名自称是辛苦养育孩子的单亲爸爸的主播“小松”,在网络上吸引了40多万粉丝。但警方调查发现,“小松”既不是外卖骑手,也不是单亲爸爸,最终他受到了行政处罚。
类似的情况还有贵州毕节的网络博主“小葵”。她声称自己被家人逼迫嫁人,并遭受家暴,这段视频播放量达26.1万余次。然而,这也是一场网络骗局,公安机关依法对成某某进行了处罚。
另一个名为“大先哥助农在行动”的账号,在水果采摘季节打着助农的旗号进行带货,但实际上展示的商品与销售的商品并不一致。四川乐山警方最终将该团伙的先某等人以涉嫌虚假广告罪逮捕。
这种从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到中端内容编撰、剧情拍摄、电商运营,再到后端带货卖货的无底线“卖惨”灰色产业链,利用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收割网民的钱财。这些剧本编撰的故事、摆拍的场景、捏造的人设,不仅玩弄了社会朴素情感,亵渎了公众爱心,还扰乱了互联网传播秩序,破坏了社会公序良俗。
此外,这些行为也在制造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挑拨社会撕裂、族群对立、性别冲突和地区偏见。虚假广告损害了当地农产品的名誉,也伤害了特定地域和群体的社会形象。这类“卖惨”短视频不仅扰乱传播秩序,还会削弱社会的信任根基,欺骗网民感情,干扰正常的市场供求信息,损害正规经营的农户和商家利益。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职能部门对此类“无底线博流量”的视频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多次要求重点整治自导自演、虚假摆拍、“卖惨”求私利的短视频。对于此类问题不仅要露头就打,还要彻底斩断背后的灰色利益链,不给其生存空间。多地公安机关已经采取了刑事手段,表明法律红线不可逾越。
每个主体都有责任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平台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及时限流和清理这些以“卖惨”牟私利的博主。网民也需要自觉抵制“卖惨”闹剧,对离谱夸张的“悲惨”故事多一分理性,少一分冲动。网络空间应当是朗朗乾坤,同情心不应被愚弄,社会信任感不应被消耗,“卖惨”骗人,国法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