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2025年第一场收割大戏

访客 2025-02-14 11:08:49 40438
2025年第一场收割大戏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 APP (ID:hkguruclub),作者:城北徐公,数据支持:勾股大数据,题图来自:AI 生成金价不断创新高,眼看就要破 3000。尽管前两天回调了...

2025年第一场收割大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 APP (ID:hkguruclub),作者:城北徐公,数据支持:勾股大数据,题图来自:AI 生成

金价不断创新高,眼看就要破 3000。

尽管前两天回调了些,但没人敢说这波真的结束了。

后续,到底会怎样,大家想必是既期待、又有些害怕,总觉得不太踏实。

事出反常必有妖。

但可怕的并不是金价上涨,而是美元与金价双飙升。

金价试探 3000 美元的同时,美元指数也毫无阻碍破了 110 点。

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美元与金价双升,有三次,每一次都不是好事:

1983 年,拉美债务危机;1993 年,欧洲、日本衰退;2010 年,欧债危机。

这一次,似曾相识的场景再次出现,倒霉的又会是谁?

目前表现最明显的,是印度市场。

自从去年 9 月突破 85000 点后,印度股市估值一度高达预期收益的 24 倍,远超历史平均水平。

但随即,外资就开始大规模撤离,一改之前的集体唱多的态度。

" 印度制造 " 立刻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股市总体跌势一直持续至今,创本世纪以来最长月度连跌,跌去近一万点。

印度资产,从稳健增长的代名词,立刻变得臭不可闻。

而这一切,或许还只是个开始。

一、收割盛宴

中餐里有道残忍的菜品,叫作 " 活叫驴 "。

顾名思义,就是把活驴绑住,食客想吃哪个部位,就用开水把哪里浇熟,再用刀把肉割下来,直接蘸调料吃。

这样,不仅能吃到最新鲜的肉,还不伤驴的性命,方便以后继续吃。

至于驴子在一旁惨叫?没人在乎。

印度市场、乃至许多国家的市场,其实都是那头驴。

1971 年 2 月 8 日,纳斯达克交易所正式成立,准入门槛低到几乎没有。

科技浪潮迅速席卷华尔街,英特尔、微软、苹果等巨头应运而生。

彼时,各大媒体津津乐道的是,华尔街的财富神话、科技公司的星辰大海。

但与之相对应的,美国逐渐放弃实体经济,产业很快空心化。

空心化的核心是,华尔街与美联储互为表里。后者一手发债、一手印钱,调控汇率、主导美元流向;前者则手握海量资金,跟随前者伺机而动。

第一个猎物是拉美。

70 年代,随着美元指数走低,美元大量外流,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是拉丁美洲。

国际资本蜂拥而来投资,直接促成了拉美的经济繁荣。

繁荣仅仅持续到 1979 年,美元再度进入强势周期,资金大量回流至美国本土、推动股市上涨,直接催生出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第一个美股大牛市。

而拉美本来正在欣欣向荣发展,突然投资减少、流动性枯竭,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社会与经济一片狼藉。

等到当地的优质资产,尤其是资源型企业跌到地板,美元刚好再度进入弱势期,大资金再拿着牛市赚到的钱,疯狂抄底。

拉美诸国的经济结构基本被破坏殆尽,彻底沦为先发者攫取自然资源的后花园。

此后,80 年代收割日本、90 年代先有前苏联后有东南亚金融危机,2014 到 2016 年要收割中国但不成功

历史循环往复,类似的故事一直在重演。

资本收割这种事,如果只发生一次,那可能只是偶然。

但若反复出现,就一定是刻意为之。

所以,今时今日一切的奇怪现象,我们不能仅仅用 " 反常 " 一词去概括。

华尔街在印度市场的耕耘,早在 20 多年前就开始了。

分阶段来看:2000~2007 年是试行期,2008 年是第一波收割期;2013 年以后是规模扩大阶段,第二波收割期很可能已经开始了。

就好像股市里的某些恶庄。

2007 年之前,国际资本在低价淘到大量印度资产后,就开始大力鼓吹印度,将其描绘成一个淘金圣地,大量不明真相的鱼儿引诱上钩。

虽然客观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印度的潜力不可忽视。但印度股市还是过热了,走势与本身的经济发展并没有那么相符。

尤其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成功闭幕,印度举国上下憋着一股劲儿。印度财政部长说,要把 2010 年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办得比北京奥运会更好。

如此利好消息一出,投资者疯狂涌入,庄家自然要出货了。

仅 2008 年一年,印度大盘跌超 60%。

等跌得差不多了,庄家再在低位接货炒高。仅仅一年多,印度股市再度回到 2007 年的高位。

这一出一进,就赚了两道。

为什么剧本总能朝着庄家想要的方向进行?

二、故技重施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印度市场和拉美一样:对外依存度极高。

这不单单是被人操控的,印度本身要寻求发展,也必然会导致这个问题。

尤其在 2000 年以后,印度的贸易逆差一年比一年大,输入性通胀极为严重。

没钱能怎么办?无外乎三个办法。

1. 出口粮食

印度虽然拥有全亚洲面积最大的耕地,但也是全球饥饿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有 2 亿国民温饱还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印度却是全球第一粮食出口大国。

尽管如此,依然无法改变逆差持续扩大的趋势。

2. 洗劫民间财富

对于印度的情况,仅仅印钱可能效果都不够,他们选择直接改币。

2016 年 11 月 8 日,印度突然开启极为激进的金融改革,包括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 100%、废止大面额纸币并提前终止兑换旧币

名义上,政府好城市打击腐败和黑钱。实际上,是在掠夺普通人的财富,只有少数有渠道的精英才能先知先觉早早把钱换成美元。

之后的黄金收税法案、2023 年再一次的废钞令,都是类似的手法。

3. 借钱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4 年下半年,印度共欠 57 个国家超过 1.9 万亿美元债务。

其中美元债占比高达 53.7%。

比如亚投行,最近几年已经被人黑成 " 印度银行 " 了,总是无底线批准印度狮子大开口的借款。

但无论如何,借钱也是有代价的,别人不可能无条件借给你。

2012 年,印度全面放开股市外资限制,等于是进一步把话语权让出。

往后十余年,印度股市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牛市,走势比 2000~2007 年、2009~2010 年更强。

但印度股市本土资金占比逐渐下降到三成以下,大头资金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和卢森堡。

换句话说,印度股市每年的成交量有大半都是外资创造的,上涨的红利自己本身其实并没有吃到多少,价差和股息都是在为国际资本输血。

做了这么久铺垫,外资实际上完成了控盘,开启第二轮收割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一轮收割的起点,或者说试探期,在 2023 年初。

2023 年 1 月 24 日,做空投资机构兴登堡发布了一份长达 100 页调查报告,称印度阿达尼集团是" 史上最大的骗局 ":

"17.8 万亿印度卢比(2180 亿美元)规模的阿达尼集团进行了厚颜无耻的股票操纵和财务诈骗计划 "、" 在过去几十年里肆无忌惮地进行股票操纵和会计欺诈 "。

既然是骗局,你们又为什么十年如一日大力注资呢?

所谓的报告,不过是个过场,真正的目的是收割成熟的果实。

印度市场并没有多少抵抗能力,短短一个月阿达尼旗下上市公司总市值一度缩水 1530 亿美元,拖累整个大盘跌近 6%。

等到跌得差不多了,以美国资管巨头 GQG Partners 大举买入阿达尼旗下股票为信号,外资又开始疯狂抄底印度股市。

随后,印度股市继续走热,短短 17 个月连续突破六万点、七万点、八万点、八万五千点,涨幅冠绝全球。

涨了这么多,你说是涨多了正常回调也无可厚非。

总之事实就是,外资又开始大规模撤离,而且这一次的规模远超以往。

2024 年 9 月 30 日 ~10 月 4 日,外资从印度股票市场净撤资 2714.2 亿卢比(约 32 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单周最大规模抛售。

10 月,净流出 100 亿美元;11 月、12 月、1 月,全部都是净流出。

2023 年至今,已有超过 3400 家外资企业撤离印度,占在印外企总量的三分之一。

比如,富士康斥资 200 亿美元的半导体项目宣告流产,特斯拉建厂计划搁浅,迪士尼将流媒体业务以 100 亿美元 " 甩卖 " 给本土企业信实工业

没钱了,不仅债务问题难以解决,完成工业化、产业升级将更加遥遥无期。

资本外流导致印度外汇储备蒸发四分之一,本土企业债务违约率迅速攀升至 8.2%,主权信用评级在 " 垃圾级 " 边缘徘徊。

如此下去,世界第一的人口红利,很快就将沦为世界第一的人口负担。

但就如那头被割肉的驴子一样,吃肉的人从来不会在意这些。

甚至,在用餐时,食材的惨叫声,还能更增进食欲。

三、尾声

印度次大陆,是地球上最富饶的土地之一。

背靠喜马拉雅山脉,吹着来自印度洋的暖流,享受着恒河的滋养,80% 地区都在海拔 500 米以下,大半国土都是耕地、面积占全球 10%。

得益于气候湿润温暖,即便用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大米也能一年三熟。

但即便拥有这么好的先天条件,本土人却基本没过过几年安生日子。

公元前 15 世纪,雅利安人来打跪了一次;公元前 6 世纪,波斯人来打跪了一次;12 世纪,突厥人打进来;16 世纪,蒙古人又来。

剧本都是相似的,蒙古人建立的莫卧儿帝国,融入印度文化后也是一样,没有能力保护财富。

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又先后来此攫取财富。

再到今时今日,时代虽然变了,但某些本质的东西似乎从来没变。

无论印度经济走得多漂亮,终究只是少数人的狂欢。而且这个 " 少数人 " 的大部分,是外国人。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十年各大主流媒体都看好印度、鼓励投资印度,但坚决不扶持印度工业化。

2014 年,莫迪启动 " 印度制造 " 计划,为了搞活制造业,先后推出《征地法》、《劳工法》,动作不断。

结果到 2022 年,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始终在 15% 上下徘徊,甚至比破产的斯里兰卡还低。

这其中固然有印度本身的原因,各邦之间利益错综复杂,土地、阶级问题不可调解 ...... 但外部力量的管控,同样不可忽视。

印度就是那头时不时被割肉的驴。

更重要的是,印度体量够大,它不像泰国等东南亚小国,时不时来收割一波,死不了。

只要死不了,下次再来。

为了反抗剥削,印度搞出一个奇葩的没收制度,对外企敲诈勒索。无论美国、欧洲、中国还是日韩,一视同仁。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在印度被坑?根源就是这里。

这种收割印度是一茬一茬的,全球经济繁荣,市场稳定,我们大可以去捞金。

若嗅到不寻常的味道,趁早跑路。

印度,永远是最美味的韭菜,永远割不完。

只是每个时代,拿刀的人不一样罢了。

(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