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食堂的“羊毛”,薅不了几天啦

举办社区食堂,既没有办成老年人的福利,也没有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反而是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 " 搭便车 " 吃饭,且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撰文丨任大刚
我家附近的街道上,有好几家小饭馆,偶尔可以去吃碗面条和水饺馄炖什么的。后来街区改造升级,店面统统拆除,工期还不短。恰好马路对面新开了一家社区食堂,觉得可以应付一下,于是一天晚上过去见识见识。
单论菜的色香味,不比学生食堂差,一荤两素 20 多块钱,简单对付一下没啥问题。来吃饭的有十多位,退休老年人大概三分之一不到。后来不咸不淡,又去了几次。家里人跃跃欲试,也打算什么时候去开开眼界。
但最后一次,在吃完饭喝汤的时候,居然喝出一片卫生纸。这把我恶心坏了。转念想想办食堂的人也不容易,于是没声张就走了。但从此告别社区食堂,宁愿多走好几百米,去吃一家兰州拉面。
我跟社区食堂,缘分告尽。
图 /CFP
社区食堂是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一方面,如《半月谈》今年在 " 社区食堂,想说‘爱你’不容易 " 的标题之下,用居民之口,对社区食堂多有赞誉," 期待社区食堂能够长久运营下去 "。
但另一方面,社区食堂亏损严重,倒闭潮来临的消息缕缕不绝。
同样是《半月谈》,其记者去年报道称,在中部某省一街道走访看到,当地建成的 9 家食堂,有 6 家因亏损停业。进一步了解得知,该省老年食堂亏损面达到 61.77%。江苏苏州共建成助餐点 2059 个,但实际运营只有 913 家,其中有一半助餐点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曾对 40 家老年餐桌机构开展典型调研,结果显示,有 55% 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餐费价格很难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有加大趋势。
社区食堂还有前景吗?未来,还能继续薅社区食堂的 " 羊毛 " 吗?
社区食堂的出现,源自民政部 2019 年 9 月份的文件《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到一句 " 大力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服务 "。
2023 年,民政部等 11 部委联合出台《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内容相当详细,举其重点包括:
—— " 到 2026 年底,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巩固,老年人就餐便利度、满意度明显提升。"
—— " 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服务便利可及。支持在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中增设老年食堂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功能。"
—— " 可按规定履行相关国有资产管理程序后,通过调剂、出租、转让等方式将机关和事业单位闲置房产用于开展老年助餐服务。"
图 /CFP
—— " 对符合条件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按规定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规定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
—— " 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根据老年人经济困难程度、失能等级等情况,对享受助餐服务的老年人给予差异化补贴,"
涉及到设施建造、政策补贴、土地房屋、税费减免、商务活动等等,各个部门都分配了具体任务。
政策支持力度这么大,所以从 2019 年开始出现,到 2023 年,社区养老食堂就在很多地方轰轰烈烈地铺开了。上述《半月谈》的报道,可以视为阶段性总结。
那么,社区食堂到底遇上了哪些问题?
最近,《解放 · 日报》所属的 " 市民直通车 " 微信公号刊登了华东政法大学暑期实践小组调查 25 家社区食堂的报告,内称:" 尽管区域分布广泛、运营主体多元,但其普遍面临租金、人工与食材三大刚性成本的持续压力。"
具体来讲,就是在租金成本方面,除了少数社区食堂能够享受政府提供场地和租金减免的政策支持,多数社区食堂不得不承担市场化租金。
在人工成本方面," 多数食堂维持在 3 至 8 人的用工规模,且全部依赖他们自行完成进货、洗切配菜、烹饪、保洁等全流程工作。"
社区食堂的员工没有 " 编制 ",完全市场化用工," 开出什么工资招到什么员工 " 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所以,社区食堂能够提供什么服务,也是一望而知。
食材跟员工一样,也是高度市场化供给,购买量大,有些打折优惠,不可能有非市场化的 " 特供 ",结果就是," 政府主导型食堂多采用统一配送机制,虽然供应稳定、价格透明,但灵活性较低,难以根据实际消费情况匹配饭菜品类与数量,常导致剩菜或断供现象。"
图 / 图虫创意
从大量信息可以看到,对社区食堂比较满意的,多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这些地方的政府财力还可以支撑,还可以发放相应的补贴。
但餐饮业不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社区食堂的税费减免,纳入 " 社区养老 " 项下,根据财政部等六部委的文件,税收减免到 2025 年 12 月 31 日就到期了。会不会延期?可能要看社区食堂在实际开办中,履行 " 社区养老 " 职责效果如何。如果履职效果不好,恐怕税收减免就没有了。
政策初衷很清楚,社区食堂是政府给老年人发的一种福利。但是在具体执行上,却没有按照政策指明的路径贯彻下去,原因何在?
首先,社区食堂与市场化餐饮有高度的重合性。也就是说,社区食堂所能提供的服务,已经被市场化餐饮完全覆盖,很大程度上甚至做得更好。老年人是其服务对象,但它不具有唯一性,老年人普遍并不买账。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有需求的地方,一定会有人提供产品和服务。老年人有吃饭的需求,自然会有人来提供餐饮服务,只不过有时候它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比如送餐之类而已。但这个需求跟腿脚灵便的年轻人的需求并无区别,而且也已经被外卖大军包办了。
其次,社区食堂实际上陷于汪洋大海般的饭馆中,不是独家买卖,必须按照市场规则运营,哪怕是从多样性这一点来说,它对老年人的吸引力是很有限的。为了生存,它不得不对一切年龄段的顾客开放,成为人人都可以薅一下的 " 羊毛 "。
这就出现了一种古怪的现象,明明应该卖易于消化且口味清淡的软烂饮食,不得不摆满硬脆而重口味的青年餐饮。社区食堂与街面上的普通餐饮,到底还有多大差别?针对老年人的福利,就这样变成了 " 全民福利 "。
图 /CFP
这首先造成一种不公平竞争。社区食堂有政策优惠,譬如房租和税费减免、食材有可能价格更低,而提供同样服务的一般餐饮却没有这些好处。这种不公平竞争,导致一些小餐馆倒闭关门,小业主蒙受不小的损失。
此外,由于统一配送,运营僵化,花色品种难于满足千差万别的需求,对顾客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实践来看,举办社区食堂,既没有办成老年人的福利,也没有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反而是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 " 搭便车 " 吃饭,且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终出现很多的社区食堂关门倒闭,在所难免。
要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难题,其实很简单,基层组织可以统计哪些老人真需要送餐服务,把需要服务的数据交给外卖公司定点送餐,政府为快递费买单即可。为什么要劳神费力,动员如此多的部门去办社区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