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打工人养不起的“智能小电驴”,还能狂奔多久?

访客 2025-08-20 17:08:21 77878
打工人养不起的“智能小电驴”,还能狂奔多久?摘要: 新的角逐" 不看评论区根本不知道电动车已经发展成这样了!"当大多数人对两轮电动车的印象还停留在 " 外卖代步车 " 时,主打高智能、高颜值、高端化的电动车已悄悄杀出了一条血路,并俘...

新的角逐

打工人养不起的“智能小电驴”,还能狂奔多久?

" 不看评论区根本不知道电动车已经发展成这样了!"

当大多数人对两轮电动车的印象还停留在 " 外卖代步车 " 时,主打高智能、高颜值、高端化的电动车已悄悄杀出了一条血路,并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这些打着 " 智能化 " 招牌的电动车不仅可以支持看时间、看导航,还大多配置了智能定位、蓝牙解锁、语音唤醒、辅助驾驶等功能。

艾瑞咨询《2025 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研究报告》也显示,电池续航与车辆耐用性是消费者购车首要考虑因素,但从购车偏好来看,18-25 岁群体会优先选择有智能化功能能的两轮电动车 , 占比 76.4%。

号称 " 两轮特斯拉 " 的小牛电动,可以称得上是两轮电动车智能化的 " 先锋队员 ",但与智能化功能对应的是更高的产品成本以及更加复杂的智能化定制服务。

打开电商平台不难发现,在小牛电动旗舰店中,卖得最好的几款都在 3800 元以上,店内最贵的 RQi 车型甚至高达 2.98 万元。另外,早在今年 6 月,小牛电动锐智 VIP 会员费用涨价的消息也引起了不少用户的吐槽。

小牛电动并不是孤例,在同样主打智能化定位的九号电动车旗舰店,畅销款均价也都在 3300 元左右,最贵的车型同样需要接近 3 万元。

" 月薪两万,买不起电动车。" 随着越来越多的两轮电动车品牌开始在智能化方面加大马力,行车记录、智能辅助等功能的涌现让价格水涨船高的同时,也让消费者不禁开始反思,智能化功能到底是不是一种伪需求。在社交平台上,不少高呼电动车价格越来越贵的讨论也正在持续发酵。

对于各大智能化电动车品牌而言,想要继续智能化的高端叙事,除了冰冷的技术指标,似乎也需要拿出更硬核的说服力。

01 今年上半年," 智能小电驴 " 开挂了

" 除了发型容易被头盔压瘪一些,没有缺点。"

在打工人小陈眼里,两轮电动车是她最好的通勤工具,借其便捷和快速的特性,恰似勤劳的驴子,完美地满足了短途出行的需求。

事实上,在中国人的个人出行交通工具里,两轮电动车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超 3.5 亿辆。这也意味着,中国平均每 3-4 个人就拥有一辆两轮电动车。

为了能从白热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两轮电动车打出了智能化的招牌。一位电动车经销商老板告诉「电商在线」,在电池续航差不多的情况下,智能车型的价格要比普通电动车高出两到三成," 不过,智能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未来比拼的是智能程度的高低。"

最先在业内树立 " 智能化电动车 " 心智的是小牛电动车,其创始人李一男,15 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27 岁晋升华为常务副总裁,一度被外界视为是天才少年。

2014 年,李一男在北京创立小牛电动,创始人的学历及工作背景,加上产品简洁的外观设计、区别于市面的三元锂电池以及智能化的车机系统,都让小牛电动牢牢地打下了 " 智能化、高端化 " 的标签。

成功开创了高端智能两轮电动车赛道的小牛只用了 4 年时间,就成功 " 跑 " 进了美股纳斯达克,其产品销量也从 2016 年的 8 万辆一路飙升至 2018 年的 34 万辆,2021 年正式突破百万辆的关口。

然而,伴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叠加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带来的成本压力,多重挑战交织之下,小牛电动的发展势头逐步从巅峰滑落,显露颓势。2022 年便陷入净利润亏损的泥潭,数据显示,小牛电动 2022 年实现营收 31.69 亿元,同比下滑 14.5%,净利润亏损 4946.29 万元。

转机发生在今年上半年。

得益于 2025 年国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上海直接每一辆补 500 元),整个电动两轮车行业都热闹起来。据国家商务部数据,2025 年 1 — 6 月,全国以旧换新方式销售电动自行车月均环比增长 113.5%。截至 6 月 30 日,全国电动自行车收旧、换新各 846.5 万辆,是 2024 年的 6.1 倍。前 10 大品牌电动自行车产量同比增长 27.6%。

销量激增直接带来了利润增长,连续同比亏损了 13 个季度的小牛电动终于实现扭亏。据财报信息,小牛电动在 2025 年二季度录得营收 12.56 亿元,同比增长 33.5%;录得净利润 590 万元,2024 年同期录得净亏损 2490 万元。

迎来业绩好消息的,还有长期与小牛电动在高端两轮车市场争夺份额的九号公司。据其业绩显示,2025 年上半年九号公司实现了 117.42 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 76.1%,;归母净利润 12.42 亿元,同比大增 108.5%,均创下公司历史新高。其半年净利润甚至超过了过去一整年的表现。

02 政策刺激之后,智能化走向何方?

"9 月新国标就要正式开始启动了,品牌为了加速去库存也会推出一系列的补贴政策。"

一位两轮电动车的经销商李先生告诉「电商在线」,在国补和品牌补贴的双重优惠下,不少新消费者的换车需求被激发,今年上半年的生意明显忙了很多。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5 年 9 月 1 日,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实施,要求电动自行车具有更长续航(减少充电次数,利好锂电),支持北斗与 GPS 定位,能实现 OTA 升级,加强防篡改升级,控制器实现芯片级加密,具备不可逆操作等。

(新国标带来的市场影响,图源艾瑞咨询《2025 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研究报告》 )

在不少两轮电动车经销商看来,新规能加速出清落后、拼装的电动自行车企业,利好九号和小牛等主打高端智能的品牌,但倘若失去了国补的助力,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或许会更偏向定价更低的雅迪和爱玛," 一些基础的智能功能,各大头部品牌早就已经配齐了。"

意识到 " 智能化太贵 " 的不仅仅只有消费者和经销商,品牌自身也在加速技术服务的 " 下沉 "。

据小牛电动财报显示,年内小牛电动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增长,得益于其将 TFT 真彩屏、双通道 ABS 等高端技术下沉至 4000 元档产品,从而进一步打开大众市场。其旗下产品的 ASP ( 平均售价 ) 从 2019 年的逾 4900 元,逐步下探至 2024 年的 3200 元左右。

不过,尽管产品的平均售价在下降,小牛智能化订阅服务费的上涨还是引发了 " 众怒 "。

据了解,购买小牛电动车产品后,可以免费享用一年的锐智 VIP 服务,并用其使用定位、远程控制、投屏导航、电池监控等功能。今年 6 月,不少小牛用户表示,其订阅服务费正在持续上涨——从早期 38 元 / 年,到 2021 年 59 元 / 年,如今已涨至 69 元 / 年;3 年套餐也从 129 元涨至 159 元。

8 月 3 日,小牛电动还被央视财经点名了 " 智能服务实效问题 "。

报道称,有小牛电动车消费者反映,其电动自行车联网使用的云盒设备只支持 2G 网络,随着国内运营商逐步关闭 2G 基站,购买的车出现了远程锁车、行程记录、防盗报警等核心功能失效的问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车辆因无法联网而无法启动的情况,而用户恢复上述功能需自费 149 元至 299 元进行中控硬件升级,被不少用户表示 " 小牛吃相越来越难看 "。

这也意味着,对于企业而言,智能化比拼的关键,已经不仅仅是在购车时的一场交易,而是要在消费者用车全程的智能化服务上的持续用心。毕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消费者从来不缺选择。

03 从国内卷向海外,依旧是一场混战

除了传统两轮电动车品牌之外,市场也正迎来越来越多跨界者。

曾凭 " 多卡多待 " 手机和极致低价称霸非洲的传音控股,自 2022 年起设立出行事业部,推出 Revoo 品牌,切入两轮电动车市场,车型包括 A11、A12、C32、C32 Pro、E52 等,针对非洲复杂路况(如西非红土砂石路、南亚湿热气候)优化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测试覆盖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

传音的 Revoo 品牌,切中的正好是当下两轮电动车竞争的下一个红海。

2024 年 1 — 7 月,我国两轮电动车的出口额达到了 206.3 亿元,同比增长超 9%,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两轮电动车产业最大的出口国、制造国和消费国。

作为传统品牌的雅迪,在越南工厂产能已经达到每年约 20 万辆,2025 年可达到 50 万辆,2024 年 5 月份雅迪投资 1.5 亿美元在印尼的新工厂正式启动建设,并将于 2026 年建成,届时将拥有高达 300 万台的年产能。

高打着智能化标签的各大品牌们同样将更远的目光放在了海外。尽管 2025 年第二季度的海外营收仅占总营收的 8.2%,但小牛电动依旧想要继续分食国际市场这块大蛋糕。

据小牛电动 CEO 李彦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尽管销量下滑,但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单车收入同比增长 22.6% 至 3288 元,产品溢价能力出现提升,今年第四季度小牛将在美推出一款入门级产品,欧洲的德国、意大利,美国市场和东南亚市场将是小牛电动出海布局的重点。

相较于小牛,九号公司在海外早已凭借电动平衡车、滑板车等产品打开了欧美、澳新等市场。今年上半年,九号海外市场贡献的营收为 44.22 亿元,占营收比重达到了 37.7%。

对于国内的经销商们而言,谈论海外市场未免太过遥远,随着 9 月 1 日越来越近,他们更关心新国标正式实施后,他们的利润会不会被压缩。

根据新规,2025 年 8 月 31 日及之前出厂或进口的产品,若不符合新规但符合旧版标准,可销售至 2025 年 11 月 30 日,经销商李先生表示," 还有 3 个月的过渡期,做好了下半年生意不如上半年的心理准备。"

对于各大品牌而言,电动两轮车行业正站在新一轮变革的起点,无论是雅迪这样的综合性车企,还是小牛、九号这样主打智能化的细分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都需不断创新,在产品、渠道、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升级,才能让消费者打消 " 智商税 " 的质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