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国小家电,巨头难产

访客 2025-08-19 13:06:40 56250
中国小家电,巨头难产摘要: 小家电没有技术壁垒近日,徕芬创始人与前员工 " 互喷 ",让吃瓜群众们看得目瞪口呆。事件的起因是:徕芬前员工潘某的亲弟弟(楼斌)运营的自媒体,发布了一期 " 徕芬和飞科对比测试 "...

小家电没有技术壁垒

中国小家电,巨头难产

近日,徕芬创始人与前员工 " 互喷 ",让吃瓜群众们看得目瞪口呆。

事件的起因是:徕芬前员工潘某的亲弟弟(楼斌)运营的自媒体,发布了一期 " 徕芬和飞科对比测试 " 视频,质疑 " 徕芬剃须刀竟然打不过飞科 "。这一内容引发了徕芬创始人叶洪新的不满,他认为,号称独立客观第三方的评测机构 " 收钱办事没问题,但不能没有良心。"

在评论区回复网友时,叶洪新还表示," 怼的不是楼斌,是楼斌的哥哥潘坚,其是徕芬的前员工 "。当晚,叶洪新又发文配图,声称 "2022 年,潘坚拿到了 500 万现金离开,后来持续靠出卖和打击徕芬获利,一直到现在 "。此外他还提到,潘坚勾结徕芬内部员工,一期 0 成本内容合作,但对公司报价 50 万元(已收款),被公司发现后才永久解除合作。

对此,自媒体博主楼斌回应称,内容良心不在是否 " 恰饭 ",而在如实呈现产品体验,观众自有判断。若对此次胡渣剃净一镜到底对比有异议,可自行用同样方式验证。在拍视频前测了几十轮了,虽然每次结果轻重各有不同,但不影响整体结论。

对于叶洪新的指责,潘坚也进行了否认。其表示,拿了 500 万元离职的事实背景是,当初叶洪新拉其入伙,承诺给他股份(上市前给 5%+ 上市后再给 2%)。而在双方谈 500 万元时,那些股份估算价值已经上亿。至于 "50 万元项目 ",他称 " 本身是免费合作,但包含中间人费用 "。

潘坚还发文称:" 你说我靠出卖徕芬赚钱,这句话,也请你拿出实锤的证据链,不然我保留追究你的法律责任。" 同时,还不忘了给飞科打广告——他表示,此次和飞科的合作核心原因是,非常认可飞科二十多年的技术沉淀。选择 F8 这款创新产品,是因为它凝结了飞科的技术结晶。全身配置拉满,价格公道,有太多产品力故事值得细细挖掘。

但 " 口水仗 " 仅打了两天,8 月 18 日,叶洪新微博账号已不见相关帖子,其还发文称 " 翻篇。志不在此,在星辰大海 "。潘坚转发称:竞争会有,商业常态,回归产品,才是根本,其他都不重要,祝好!楼斌也发文回应:" 风波就到这里吧,至于侵犯我和我哥名誉的事情,只要日后不再反复,我们也不再追究。"

对于徕芬而言,舆论纷争虽然结束,但深层次的矛盾早已萌生。

01 戴森平替

有人说,叶洪新是踩了狗屎运,站在了风口上。作为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叶洪新从 17 岁开始就在工厂里面打工,家庭困难时甚至还去街上捡过垃圾。后来,通过淘宝电商攒了第一桶金后,叶洪新开始了创业,经过了几次失败后,才在 2018 年创立了徕芬。

在创办徕芬时,叶洪新想了三个问题:能不能让产品更好用、更好看、更实惠。彼时,英国品牌戴森在国内市场推出高速吹风机,凭借轻便快捷、低温监控、负氧离子等特性迅速抢占市场,但其高达 3000 元的价格却令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徕芬迎着 " 戴森平替 " 的风口而生。

2021 年,徕芬的第一款产品高速吹风机 LF01 面世,这款吹风机号称搭载了 11 万转 / 分钟高速马达,在外观设计、功能、核心参数上直接对标红极一时的戴森高速吹风机,且 599 元的定价仅是戴森价格的五分之一。

在通过 " 技术普惠 " 打造 " 最优产品 " 的同时,徕芬还辅助以足够的推广资源,使其迅速成为爆品。为迅速铺开市场,徕芬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达人推荐等形式,对其高速吹风机进行 " 内容营销式种草 ",集中声量强化其 " 吊打 " 戴森、" 技术普惠 " 等特质,以 " 高性价比 " 的品牌形象吸引用户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2021 年底,一则红杉资本前合伙人王岑的商业课堂视频片段在抖音意外走红——视频中,叶洪新作为学员提问 " 应专注单品还是多元化 ",王岑直言 " 小家电在商业模式上还是要靠耗材挣钱,绝对不能靠一个吹风机吹五年 "。这则播放量过亿的短视频,让成立仅两年的徕芬一夜成名——当天高速吹风机销量从不足 20 台跃升至 100 多台,直接带动销售额暴涨。

在此过程中,徕芬始终仅仅抓住社交电商的风口:将首次产品发布会视频切成多条不同时长的切片,投放到抖音、B 站等平台,视频中反复强调 "11 万转高速电机 ""599 元售价 " 与戴森的对比,精准戳中消费者对 " 高性价比 " 的需求。

广泛且精准的营销,让徕芬高速吹风机销量猛增。数据显示,2022 年 1-9 月,徕芬在抖音电商斩获 1.54 亿元销售额,超过戴森与米家的总和。但与此同时,徕芬在投放上也花了不少钱。

36 氪之前曾在报道中提到,2021 年徕芬将创始人叶洪新在首场产品发布会的内容剪辑成切片广告,投放至抖音、B 站等平台,仅信息流投放一项就耗费了千万元资金,而当年徕芬的 GMV 只有 1 亿元。

不过,据业内消息,徕芬成立以来还从未亏损过。这一方面是因为起家于线上的徕芬没有渠道建设费用、经销商分成等方面的支出。同时,徕芬坚持产品在自己的工厂生产,从而能够更好地让利消费者。

这个策略在吹风机品类上十分有成效。一位投资人曾透露,依托每年至少 500 万台的出货量,东莞工厂建起的吹风机生产线给徕芬带来了 20% 的毛利提升。

02 多元化瓶颈

依靠 " 戴森平替 " 的标签,徕芬在短短六年内完成了从从 0 到 40 亿元的销售额跃升,走上了新兴小家电领域的竞争牌桌。此时,徕芬也面临着 " 专注单品还是多元化 " 的问题。

摆在徕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的是:" 戴森平替 " 正在遭受 " 徕芬平替 " 的围剿。GfK 中怡康数据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300 元以下成为吹风机线上主销价格段,份额同比提升近 11 个百分点,销售量增速达 76.8%。但徕芬官网显示,其大部分吹风机价格在 399 元起,仅有两款低于 300 元。曾经靠 " 把 3000 元吹风机做到 599 元 " 颠覆市场的徕芬,如今正被更低价位的 " 平替 " 产品冲击。

今年 5 月 23 日召开的徕芬 2025 年新品发布会上,徕芬推出了号称全球首款搭载工业级直线电机技术的 " 徕芬直线往复式剃须刀 "T1 Pro 和 P3 Pro,这也成为徕芬继吹风机、电动牙刷之后的第三款个人护理品类。

据界面 · 新闻报道,电动牙刷并没有如高速吹风机一样为徕芬带来足够的盈利。界面 · 新闻采访的徕芬前员工曾透露,2024 年全年,徕芬牙刷产品线净亏损 8000 万。叶洪新在 8 月 17 日发布的信息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他提到:"299 元的售价我们只有 40% 不到的毛利,被 70% 左右毛利的对手按在地上摩擦。(我们认输了)这个品类极度畸形,劣币驱逐良币,只有坑蒙拐骗满是套路的可以活。"

电动剃须刀业务被徕芬寄予厚望。叶洪新直言,电动剃须刀投入 4 年来研发," 这是徕芬的巅峰之作,也是全公司认知的结晶,希望代表国产剃须刀向国际大牌掰掰手腕 "。但在媒体沟通会上,叶洪新也坦言 " 实际上我们毛利率非常低,我们算了一下账,剃须刀今年大概率 100% 亏损 "。

然而,电动剃须刀推出后却引发颇多争议。此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徕芬的 T1 Pro 剃须刀与松下 AIR TM20 在刀头设计、握持弧度、配色方案、营销海报等方面均高度相似。

但实际上,T1 剃须刀的专利早在 2022 年就已经提交,远早于松下 Air 的研发和上市的时间。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徕芬在产品方面过于追求 " 苹果式 " 的产品主义,电动剃须刀产品前前后后打磨了四年,中间多次计划上市,但内部觉得产品还不够好,发布时间反复延期,加上产品外观设计过早泄露,导致友商抢先推出了同类产品,使得自己陷入了被动局面。

此外,自建工厂策略正在徕芬的新品类上失效。以电动牙刷为例,目前其出货量不足以实现自建供应链的规模效应,随着徕芬产品线的扩张,对于供应链环节的成本把控能力要求就更高。

03 巨头难产

徕芬的困境,折射出中国小家电行业的困境。

近些年,搭乘着 " 科技 + 消费 " 概念的东风,一些国货新品牌快速崛起,比如酸奶机起家的小熊电器、靠扫地机器人崛起的科沃斯、做扫地机的添可以及做高速吹风机的徕芬。但从目前来看,国内尚未出现能够与飞利浦、戴森等一较高下的小家电巨头。

从已经上市的小家电公司来看,年营收通常在几十亿,净利润大多为几亿——最高的苏泊尔 2024 年营收刚刚突破 220 亿元,净利润为 22.44 亿元;最低的利仁科技 2024 年营收为 3.81 亿元,净利润刚刚突破 0.1 亿元。这也造成了小家电企业市值普遍不高——最高的石头科技目前市值大约为 541 亿元。

小家电行业难以诞生巨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市场规模来看,小家电行业有明显的天花板。自 2022 年以来,小家电整体零售额处于下滑趋势。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 年厨房小家电整体零售额 549.3 亿元,同比下降 9.6%。2024 年,这一数额继续下降 0.8%,靠国补挽救了部分颓势。

同时,小家电品类高度碎片化,传统大单品(电饭煲)、智能清洁(扫地机)、个护小家电(电动牙刷、剃须刀)等需求差异显著。中国小家电企业大多是从单一品类起家,比如九阳依赖豆浆机、徕芬凭借电吹风、石头科技靠扫地机器人 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品类天花板隐现,小家电企业不可避免地走上多品类发展的道路,比如徕芬推出电动牙刷、剃须刀,石头科技转向了洗衣机等大家电,小熊电器的 SKU 甚至超过了 1000 款 如此一来,又容易导致资源分散,对于整合上游供应链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小家电技术壁垒不高,产品更新换代只是做微创新,或者微调颜值设计。一款产品爆了,就会迅速涌现大批模仿者,同质化非常严重。且小家电具有 " 低频消费 " 属性,用户复购率低,品牌忠诚度难以建立。

以徕芬为例,其产品主要依赖于电机技术展开,比如,徕芬高速吹风机号称拥有 238 项专利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但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在东莞市徕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开的 58 项专利中,大多数属于外观设计专利和技术要求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与发明有关的专利占比不到 10%。

实际上,国内小家电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的成本均不高。传统小家电品牌飞科电器 2024 年研发投入仅 9642 万元 , 占营收比重仅 2.32%;苏泊尔在 2024 年的研发费用仅为 4.7 亿元,占营收的比重约为 2.09% 新品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高,比如,2024 年小熊电器研发投入约 1.95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 4.09%;而石头科技 2024 年的研发费用为 9.71 亿元,占营收比例为 8.13%

综合来看,目前国内的众多小家电企业尚未真正支撑起 " 消费 + 科技 " 概念,也难以真正成长为消费科技巨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