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AI光速前行,现实世界还趴着

访客 2025-08-08 13:06:19 76265
AI光速前行,现实世界还趴着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肖小跑,作者:肖小跑,原文标题:《光速 AI,龟速现实》,题图来自:AI 生成凌晨 GPT5 的发布会,估计大家都看得心情澎湃,我也是。AI 已经博士毕业了。朋...

AI光速前行,现实世界还趴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肖小跑,作者:肖小跑,原文标题:《光速 AI,龟速现实》,题图来自:AI 生成

凌晨 GPT5 的发布会,估计大家都看得心情澎湃,我也是。AI 已经博士毕业了。朋友圈里一位朋友评:《西部世界》和《三体》,一个美,一个中,大概是对未来最有前瞻性的诠释了。

先不说这些心塞的。作为一个现实世界行业从业者,每次新发布会看完,我的第一个想法都是:到底应该怎么用?

说实话,现在还是跟不上,科技发展太光速,但是很多实际工作中肉眼可见的障碍,依然没有办法破除。比如说我一直想尝试的纳米经济学、极小颗粒度微观数据分析、以及另类数据(比如叙事)分析,技术能做到,但是真要应用在实际中,前面不知还有几座大山要翻(首先人类的接受度就是个最大的问题,AI 倒是没说什么)——并没办法真正用到实际中。

AI 光速前行,现实世界还趴着。

但是抬眼向西,看看美国经济数据行业,看看联储,看看 BLS(劳工统计局) 最近发生的事情,突然感觉心里平衡多了。

不要觉得美国有 GPT-5 就一定各行各业 AI 附体。技术在进步,但美国官方数据的质量却在恶化,这种反差和讽刺感可以抹平我的一切焦虑。

比如 CPI 数据。这张图是 BLS 的 "CPI 插补图 "(BLS CPI Imputation)——不同颜色代表着 CPI 各项价格的采集和计算方式。深蓝色(home cell)是直接采集到的真实价格;浅蓝色(different cell)是 " 实在采不到,拿别的类似品类、地区的数据来估算 " 的 " 毛估估 " 价格。

2025 年 6 月,浅蓝色(毛估估价格)飙到了 35%。而今年 2 月还只有 9%。

美国 CPI 数据的重要性不用再科普了:联储加息、债券估值、社保发放等等等等都以它为基准—— 35% 都是人类大脑估计出来的,那真实世界的误差得有多大?

再比如上周五的非农就业报告(NFP),数字一出估计很多人都想马上扔掉手机。7 月只新增了 7.3 万个岗位;更魔幻的是,5 月和 6 月的数据还被大幅下修,合起来不到 3.5 万个,堪称疫情以来最惨的三个月。

修正有多离谱?2024 年 8 月初报比 7 月多了 2.8 万,修正后 8 月其实低了 6.6 万。虽然主流媒体总爱用 " 超预期 " 或 " 不及预期 " 来下结论,很少提醒你这些数字随时可能变脸哦;但是这种直接从 " 人脸 " 变成 " 外星人脸 " 级别的变化,还是很离谱的(所以懂王之后的反应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数据却越来越糟糕?

因为在数字科技和 AI 高速光速发展的美国,BLS 还在用很复古的人工田野调查:派采价员去门店,人工抄价格。BLS 每月要调查 12 万家企业和 6 万户家庭,数据收集的过程充满了不可控。企业填表回传率、填表时心情好坏、有没有说实话、调查员认不认真、预算够跑多少家,等等等等,都会影响最终结果,再加上懂王冻结招聘,大砍预算。只能靠 " 估算 " 和严重滞后的 " 修正 " 机制拼拼凑凑(每月初步值,接下来两个月修改,第二年还要总复盘)。

但是如辛顿所说:人类的设计是节能型的。人类有一个天才本领,就是能基于不完整信息做出还算靠谱的判断。所以世界还能正常运转(虽然市场崩了)。

但不幸的是,人类还有一个 AI 没有的能力:能把一切政治化。

你会发现,数据被修正之后,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反思模型,而是先想一想 " 这是不是对我有利 "。或者把 " 只相信数据 " 当成武器,压制不同声音。很多人喜欢把经济学当科学,但这是一个充满了小心思和权力的变量,每个数字背后都有无数看不见的博弈,更接近玄学。

但也不是没有希望:比如英国 ONS 的 CPI 数据收集已经开始用超市扫码器数据,自动化采集每月十亿级别的商品价格,量大、覆盖面广,还能自动处理促销、打折、会员价等复杂情况。还极富开创性地使用很多另类数据,连 " 粉丝经济 " 都能捕捉到——对数据这么开脑洞,做宏观的谁看了不迷糊?

这个世界要打怪升级的地方还多得很呢。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