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晋饮品之王,干翻东方树叶

靠着能量饮料打天下的东鹏,业绩又又又增长了。
7 月 26 日,东鹏饮料发布 2025 年半年报,半年营业收入破百亿元,同比增长 36.37%,其中大单品 " 东鹏特饮 " 连续 5 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已经卖出了 83.6 亿元。
无独有偶,老对手红牛也在过去一年迎来新的增长。根据《小食代》报道,2024 年华彬集团的红牛营收重回 210 亿元,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目标。
5 月,美国能量饮料公司魔爪(Monster Beverage Corporation)全球高层也表示:" 今年一季度魔爪在中国市场的净销售额按美元计算同比增长 40.1%,剔除汇率因素后同比增长更达到了 43.2%。"
不同品牌狂飙的业绩,让《DT 商业观察》把目光聚焦到能量饮料这个品类。
因为添加了牛磺酸、咖啡因等成分,能量饮料能快速缓解疲劳、提高神经兴奋度,它有很多称号,比如 " 蓝领咖啡 "、" 东方魔水 "、货车司机的强心剂、熬夜党的续命饮料
这个神奇的品类,是怎么成为一个高速增长、规模庞大的千亿江湖的?
1
功能饮料,
过去 5 年增速最快的饮品品类
也许你在生活中并不经常喝能量饮料,但实际上,能量饮料的市场规模非常大。
从 2019 年到 2024 年,中国软饮类目中增速最快的品类就是功能饮料,而功能饮料中,能量饮料大概占了 7 成。
能量饮料是一类以提神醒脑、缓解疲劳为主要功能的饮品,主要成分是牛磺酸、咖啡因、白砂糖、维生素,这当中,除了咖啡因的使用需要审批,其他成分都供应充足、容易获取。
根据勤策消费研究院数据,2024 年,能量饮料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1114 亿元,这个规模大概是无糖茶的两倍。
在中国饮料行业内,一年营收能破百亿的单品并不多,但能量饮料就占了两个席位。
根据《DT 商业观察》不完全统计,2024 年营收破百亿的饮料大概有 10 个。
TOP 1 是可口可乐,王者级别的存在,1 年营收就有 400 多亿元;蒙牛特仑苏,乳品界的超级大单品,年营收破 300 亿元。红牛和东鹏特饮分别跻身 200 亿阵营和 100 亿阵营,和他们并列的,是伊利安慕希、康师傅冰红茶这类耳熟能详的饮品。
2
能量饮料发展简史:
模仿红牛、超越红牛
高速增长的能量饮料赛道,其实很早就被品牌们盯上了。
1995 年,红牛(华彬集团和泰国天丝联合推出的,后来这两家公司 " 分家 ")进入中国,把 " 能量饮料 " 这个新物种带到中国。此后的 20 多年中,一大批国产品牌争相入场。
中沃实业推出 " 体质能量 "、娃哈哈推出启力、达利食品推出乐虎、伊利推出焕醒源、今麦郎推出天豹
国际品牌也有,来自美国的魔爪,依靠可口可乐的渠道进入中国,分别在 2016 年和去年推出 " 魔爪 "、" 猎兽 " 两款饮料。
起初,大家的套路都差不多,从产品到包装,都极致模仿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红牛,霸占着超过 8 成的市场份额。
如果你去翻看这些品牌的初代产品,就会发现,不管是坐标河南的中沃实业,还是以广东为大本营的东鹏,还是达利食品的乐虎,他们的能量饮料 1.0 版本都像是一个 " 山寨红牛 "。
直到 2007 年,东鹏推出一款全新包装的东鹏特饮,逐渐改变这个局面。
《DT 商业观察》曾在《中国男人,一年喝了 80 亿东鹏特饮》中复盘:早期,东鹏强势崛起的原因有三个:
死死抓住蓝领群体(货车司机、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
绕开红牛,在低线级城市卖货,价格便宜到红牛的一半;
不用易拉罐,改用 PET 塑料瓶,增加了一个可以防尘的外瓶盖。
2015 年,泰国天丝和华彬集团因为商标争议闹掰,红牛至此 " 分家 ",在中国市场的增长陷入停滞。
随着红牛的市场份额下跌,其他品牌纷纷努力 " 上位 ",能量饮料进入更激烈的大战。
首先是抢占渠道。
乳业巨头伊利,在 2018 年推出能量饮料 " 焕醒源 ",会要求经销商 " 渠道的陈列紧贴红牛,终端货架排面不少于 4 个,并在售价上与红牛保持一致。而在包装上,焕醒源也同样采用了三片罐包装,仅在视觉上进行了差异化设计 "。
东鹏、乐虎先后进行 "1 元换购 " 活动,不仅消费者能够扫码再来一瓶,商家也能扫码获得红包,从而主动帮品牌 " 铺货卖货 "。
冰柜也是东鹏重点投放的目标,它会专门拿出一笔钱给夫妻杂货店、小卖铺、传统商超的老板们,如果他们在冰柜中能够摆放一定排数的东鹏特饮、放在最明显的位置,那么在一个月之后就能直接拿到激励。
从 2018 年到 2024 年,东鹏的渠道推广费从 0.6 亿元猛涨到 7.8 亿元,其中 2021 年,渠道推广费(主要是冰柜投放)占了销售费用的 43%,占比为历史最高。可以理解为,这一年,东鹏花了最高比例的销售费用用于抢夺冰柜。
2021 年,就连中国石油也盯上了 " 加油站 " 这个渠道,推出一款名为 " 好客之力 " 的能量饮料。
与此同时,能量饮料的包装和营销开始变得年轻、潮流。
来自美国的能量饮料品牌魔爪,除了黑色包装的 " 原味 ",还有粉色包装的百香果味、绿色包装的奇异果味、橙色包装的柑橘味等多种口味,高颜值、高饱和的包装,想俘获 " 有个性的 Z 世代 "。
95 后 @美美 喜欢喝绿色包装的魔爪,她告诉《DT 商业观察》:" 最重要的是味道,魔爪有点像红牛的味道,但是加了气泡水的口感,我是纯当饮料喝的。"
营销上,天丝红牛一直是各大顶级赛事中的常见身影,东鹏最近几年也开始赞助电竞、赛车、街舞等年轻人喜欢看的比赛。华彬集团则是直接推出了子品牌 " 战马 ",锁定年轻群体,不仅出钱赞助赛事,还直接自己办电竞比赛(战马能量杯英雄联盟挑战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直接和年轻人对话。
不过,如果仔细盘点近些年能量饮料上新,《DT 商业观察》发现,铺天盖地的营销、赛事赞助之外,产品本身的创新有点 " 乏善可陈 "。
2022 年、2023 年,能量饮料还有增加果味、增加气泡等口味创新,到了去年和今年,能量饮料争夺消费者的手段变得朴实无华了起来,简单来说,就是 " 堆料 "+" 便宜大碗 "。
成分上,牛磺酸管够,再给你加点人参、玛咖粉(一种膳食补充剂),主打一个 " 大补特补 ";价格上,魔爪在继瓶盖扫码领红包之后,直接推出了平价子品牌 " 猎兽 ",统一的焕神,1 升装只要 6 元,旺旺的大利、今麦郎的天豹、华洋饮品的魔兽,定价基本上都是 5 元 1 瓶,加一元可以再来一瓶。
3
所以,
为什么能量饮料越卖越好了?
总的来看,能量饮料卷到现在,还是往 " 功能 " 和 " 性价比 " 上卷。
不同于其他饮料,能量饮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 " 功能性 ",而现在,需要补充体力、精力的人群越来越多了。
过去,是以货车司机为代表的蓝领,现在,还有熬夜的加班族 / 学习党,还有运动健身的、打游戏的,大家需要饮用能量饮料的场景越来越多。
根据嘉世咨询《能量饮料 2025 市场简析报告》,现在人们饮用能量饮料最常见的场景 TOP 3 分别是:运动(31.21%)、夜间加班(30.12%)、熬夜学习(29.44%)。
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 38.7% 的职场人几乎每天都要加班,21.9% 的职场人一周 2-3 次,至于加班时间,37.1% 的职场人每次加班 1-2 小时已是常态,25.4% 的职场人有时还被 " 滞留 "2-3 小时。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能量饮料品牌营销都盯上了运动赛事和年轻人——工作学习、运动、休闲娱乐已经成了能量饮料的主要饮用场景,选择驾驶场景的占比只占 23.34%,排名靠后。
事实上,如果回看本文第一部分近几年增长明显的饮料类目——功能饮料、咖啡饮料、包装饮用水、茶饮料,我们就会发现,除了饮用水,其他饮料全都具有一定的功效性和成瘾性。
换言之,虽然能量饮料的第一批受众——卡车司机的数量在变少(我国卡车司机人数从 2016 年的 3000 多万人锐减至 2021 年 1728 万人),但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更多 " 新蓝领 "" 白领 " 甚至是学生群体,都需要这种平价、能快速提神、缓解疲劳的饮料,甚至有可能会养成复购的习惯,推动能量饮料持续增长。
所以,就像东鹏特饮的广告语说的," 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只要有 " 累了困了 " 的人,红牛、东鹏们的生意,就一直有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