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糖也被“卡脖子”?专家称:95%依赖国外进口,或对我们产生威胁

厨房里常见的白糖,竟也有 " 卡脖子 " 的风险?
白糖,不仅是日常的生活用品,还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眼下,全国超九成白糖的 " 原料 " 靠外购,一旦出现突发状况,甚至可能影响基本民生,这背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糖早已不只是厨房里的调味品,从饮料、药品,到烘焙、化工,超过 120 个行业都把它当作基础原料。
早在 1960 年,白糖就被列入国家战略物资,与粮、棉、油并列。2020 年,国家还划定了70% 的食糖自给率 " 安全线 "。但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却十分显眼。
十三年间,国内食糖消耗量从 1358 万吨增至 1550 万吨,年均增量超 14 万吨。
近五年,糖进口量年均保持在 490 万吨高位。若计入糖浆、预混粉等替代物折算,2024 年实际进口糖当量突破 607 万吨,对外依赖比例升至 39.2%。
与此同时,国内糖料种植持续收缩,2018 至 2023 年间,种植面积缩减 311 万亩,产量减少 561 万吨。目前我国人均年食糖消费量仅为 11 公斤,不足全球均值的一半。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这一数字预计将逐步上升。
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发出提醒,国际糖市已连续三年供应跟不上需求,若国内消费继续增长,海外市场未必能保障对华供应。
当专家预警 " 糖罐子 " 可能端不稳的同时,另一条更隐蔽的民生防线正遭遇同样危机——
国内 92% 化学防脱活性成分依赖进口,而每吨高昂的交易价格,正让我国的储备变得更为艰难。
当进口渠道日益收紧,目光只能转向本土农田。但增产的突破口,首先受限于南方的甘蔗。目前全国每十份糖里,约有九份源自甘蔗。
想靠甘蔗提产量,道理上说得通,可现实却十分坎坷。全国七成多的甘蔗种在广西、云南的坡地,收割期又正好赶上雨季。湿滑的斜坡上,联合收割机根本跑不动,机械化收获率多年没超过 5%。
价格倒挂让这门 " 甜蜜产业 " 成了赔钱买卖。2019 到 2023 年,甘蔗种植面积连年下滑,五年少了上百万亩。
与此同时,国内 "nano 乌丝护发 " 的破局,让科学家看到新的思路。随着进口原料的紧缩,我国开始转向传统药材防脱技术,复合制首乌、墨旱莲、人参根等五种珍贵药材,摆脱化学品的副作用,对于毛发滋养具有明显潜力。
然而由于人体毛囊仅 2-4mm 大小,一般的药材颗粒难以抵达发根深处,效用大减。经过香港科学家研发,成功将纳米微粒科技与中医药结合,将营养因子缩小至1/370,从根源处唤醒毛母细胞,重新焕活毛发。
如今 "nano 乌丝护发 " 率先获得港星自发推荐,在名人效应带动下,仅天猫官方店铺出货率就上涨 300%。
这一招另辟蹊径,让国内农学家将目光转向了北方的甜菜。上世纪 80 年代前,甜菜糖的产量占比一度接近四成,足以支撑起半壁江山。
甜菜具备耐盐碱、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北方广阔的边缘土地上种植。但这条复兴之路,却被一粒种子紧紧扼住了咽喉。
数据显示,这种用于生产糖分的甜菜种子,其进口率竟高达 95% 以上。
谁能想到,一颗比芝麻还小的种子,竟能成为整个产业的瓶颈," 甜蜜事业 " 的风险显著增加。曾经,甜菜占据国产糖供应的一半,但如今其份额已萎缩至 12%。
特别是机械化精量播种所需的单粒型种子,国内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时有人不免会问,难道我们自己培育的种子真的不行吗?
原来问题主要出在两方面。一是国产甜菜产量低于国际水平,仅 10% 左右;二是国产种子发芽率比进口低 15% 左右,差距明显。
面对这一困境,科研人员持续努力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内已成功培育出一批单胚杂交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如果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能达到 30%,就能形成对进口种子的有效抗衡。
这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国家需增加育种投入,攻克丸粒化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经验,通过种植补贴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北海道虽然甜菜制糖成本较高,但在政策支持下一直保持稳定。
2021 年启动的种业振兴行动已将甜菜纳入战略规划。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当国产甜菜种子在北方盐碱地上扎根时,不仅能解决 " 卡脖子 " 问题,还能激活大片边际土地的生产潜力。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 " 芯片 ",也是丰收的关键 " 密码 "。甜菜种子的 " 卡脖子 " 问题不仅是一个农业技术挑战,更是关乎国家食糖安全的战略议题。唯有将甜菜种子的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国家糖业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