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利店的“便利”还值钱吗?

餐饮化、超市化、数字化 便利店还有多少条路可选?
1
便利店从不张扬,它不搞热搜,不卷直播,却一直默默地充当着城市的毛细血管,靠着 " 便利、24 小时营业 ",填补着消费者日常生活所需的缝隙。
但如今这份稳定,已经被悄悄撕开了一道裂口。
2025 年 7 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 "43 家便利店企业、11.8 万家门店 " 上半年的经营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因首次调研企业半年经营情况,无同期历史数据可比,仅以年度值加以对照。)。
结果不出意料,却又让人后背一凉。最值得关注的数据有两个:
一是,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企业占比仅为 30.2%,低于 2024 年的 45.0%。更直白一点说,有接近七成便利店的净利润没有增长。
如果要求再严一点,在 2025 上半年,实现销售、利润同比双增长的企业仅 7 家,占比 16.28%。
这 7 家企业分别是太原唐久、安徽壹度、有家便利、驰骋控股、广东天福、青岛友客和江西晋利嘉。
此外,销售同比增长企业依然占比过半,但势头弱于 2024 年。
二是,门店数量持续增加,但新增门店主要集中在头腰部企业。
2025 上半年,净增门店 4093 个,新增门店中有 89.2% 来自门店数量过千的企业。也就是说,市场红利正在加速聚拢于少数巨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是广大的中小个体店、夫妻店和区域连锁。
这次摸底调查所披露的一系列数据,既让人看到了便利店行业仍在扩张、仍有生命力,同时也映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便利店——这个一度被视作 " 零售最后一公里 " 的黄金业态,正站在一条十字路口上。
在这条分岔路口,一边,是马太效应加剧、资源向头部企业加速集中;另一边,是底层零售者在生存线挣扎;一边,是热词叠出的转型尝试;另一边,却是单店坪效和利润的持续滑坡。
便利店业态也走到了一段不得不重新定义 " 便利 " 的时刻。
正如罗森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华东所言," 便利店的‘便利’本质正在被重新定义——当线上购物解决‘买到’问题,线下门店必须回答‘为何非来不可’。"
这是所有便利店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
如果单看门店数量,中国便利店行业依旧算得上是零售业的 " 增长担当 "。
根据 CCFA 的摸底调查,新增门店几乎全部来自于 " 门店过千 " 的大型企业——这些千店以上的玩家贡献了 89.2% 的新增门店。
这一占比,比 2024 年的 88.9% 还高,显示出 " 强者愈强 " 的趋势正不断加剧。
数字的另一面,是单体门店的利润困局。这背后,一方面是消费持续疲软,另一方面则是刚性成本居高不下,比如房租成本高、人工支出刚性化 " 等问题。
以往便利店的盈利逻辑,大致是 " 零售 + 烟酒 " 双轮驱动。烟酒撑毛利、零售撑流量,两者一拍即合。后来增加鲜食后,鲜食又成为了利润担当。
但 2025 年,这套组合拳直接被一纸 " 禁酒令 " 打崩。
今年 4 月起," 禁酒令 " 席卷多地,许多原本依赖企事业团购的大单被彻底叫停。高端白酒,尤其是茅台、五粮液、国窖 1573,销售额普遍腰斩,库存堆积、资金吃紧,一夜之间,烟酒店不再是烟酒店,而变成了 " 卖水站 "。
便利店的打击虽不及烟酒店惨烈,但波及面更广——毕竟它本就要靠烟酒拉毛利。烟酒一被限,剩下的饮料、便当、零食,很难独立撑起整盘生意。
再加上烟草证难办、渠道红利不再、成本刚性化,一间便利店的运营压力,不输一个街边小饭馆。
可怕的是,便利店并不是被某个对手击败的,它是被整条零售链条中," 温水煮青蛙 " 式地消耗殆尽。
近年,便利店一直受到了诸多业态的分流。
尤其是 2023 年、2024 年,便利店的来客数出现明显下滑。而更严峻的是,这一波客流的流失,并非随机性的,而是被精准 " 挖走 " 的。
零食量贩、即时零售平台、会员仓储超市,这三股力量共同组成了 " 便利店客流分流铁三角 "。
零食折扣以极致低价打穿消费者心智,"9.9 元 3 袋 " 的定价,让便利店的零食货架逐渐沦为陈列品;即时零售通过平台配送和数据算法,精准捕捉每一个 " 临时性需求 ",把过去便利店最拿手的 " 应急消费场景 " 一把拦下;而会员仓储则对标家庭需求,从单次小额高频转为大宗低频高性价比,掏空了便利店在家庭消费中的剩余阵地。
便利店一度引以为傲的 " 刚需性 "、" 高频性 "、" 位置优势 ",在新零售铁三角的攻势下逐一破功。
更糟糕的是,这些新势力不讲便利店的 " 游戏规则 "。它们不以坪效论英雄,不靠烟酒支撑毛利,更没有 SKU 限制与人员限制,反而通过大数据、平台协同、供应链优化来定义 " 便利 "。
便利店的 " 便利 " 被彻底重新定义:以前是 " 走过去最近 ",现在是 " 打开 APP 最快 "。从位置便利进化到服务便利,便利店已经不是最优解了。
换言之,当便利的定义本身被颠覆,便利店最核心的护城河也就不复存在。
3
面对困境,便利店正在尝试诸多路径,最热门的关键词是两个,即 " 餐饮化 " 与 " 超市化 "。
罗森、全家、7-11,几乎不约而同地推出了 " 热食区 " 与 " 便当吧 "。
在广州,7-11 开启了 " 热食堂 " 门店调改,增设明厨亮灶、便当现制区,主打现场餐饮体验;而在更多本土便利店身上,则出现 " 引入烤肠、关东煮、茶叶蛋、饭团 " 等小型热食设备的普遍趋势。
理由也简单:鲜食毛利率高,动销快,复购率高。
但问题也正是这里:所有人都知道鲜食好,结果就是鲜食高度同质化。
据统计 , 全家、罗森和 7-11 的鲜食品类重合度高达 70%。这就意味着—— " 你有的我也有 ",接下来就看谁价格低、谁供应链更稳定。
更麻烦的是,鲜食的运营门槛其实很高。它既需要供应链的日配支持与冷链物流,又要门店员工具备一定食品操作能力,一旦做不好,就是高损耗 + 高投诉 + 高监管风险三重暴击。
相比之下,有家便利引入热干面、肉夹馍、烤红薯这类 " 接地气 " 的中式鲜食,反而成了标杆案例。它的成功不是靠创新,而是靠理解本地人怎么吃、愿意吃什么。
此外,超市化则是一条更长远但代价更高的路径。从 7-11 的 "SIP 商店 " 到全家的 " 热气小灶 ",都在尝试 " 便利店变大 ",引入生鲜、冷冻、日配、日用百货等品类,意图用 " 一站式购物 " 换取坪效升级。
但 " 变大 " 意味着更高的采购难度、更复杂的供应链、更强的选品能力——这些都不是便利店原有能力范畴内的任务。
而 " 夫妻店式 " 便利店,如果不靠加盟系统和总部供应链支撑,往往陷入 " 扩品类 = 压库存、增加损耗 " 的悖论中,甚至不如退回一百米,回到 " 精而美 " 的选品逻辑。
在这些转型的路径上,一些典型案例正在浮现:喜士多在上海推出 " 社区联营超市 " 模式,探索 " 便利 + 生鲜 + 快递代收 " 的功能整合;日本 7-11 的 " 家庭用户比例提升 + 客单价提升 " 经验,正在被国内头部企业解构学习。
但从行业层面来看,这些只是局部亮点,转型仍处于试错阶段,难言普适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 " 超市化 " 还是 " 餐饮化 ",它们都在弱化 " 便利店 " 这个标签本身。
《灵兽》与多个店主交流时,发现一个共通现象:顾客越来越不在意这是不是便利店,他们只在意有没有他们要的东西。
正如一位店主所说:" 现在的顾客,走进来就问有没有鸡蛋、菜、面粉,没人问你是不是便利店。"
真正的隐痛在于:曾经业态身份清晰、功能明确的 " 便利店 ",如今正在模糊化、多功能化,甚至边界感都在快速消失。而边界感的消失,意味着护城河的塌陷。
便利店从未如此像一家 " 没有明确方向的零售空间 "。你能卖饭,也能卖电器、卖文具、卖猫粮、卖盲盒——但你总得知道自己是哪类生意。
今天便利店的困局,也许不是不转型,而是太想转型,反而忘了自己最擅长什么。
便利店面对的挑战,也不再是 " 怎么卖得多 ",而是 " 还能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这是个更为底层的问题:便利的定义,还归你吗?
2025 年,或许将成为便利店寻找 " 第二曲线 " 的关键转折点。
这条曲线,不再是简单的 " 开更多店 ",也不是盲目的 " 模仿日式便利 ",而是重新定义 " 便利 " 的价值——是精准服务一个社区?还是承载年轻人的早餐?抑或成为夜归人心中的 " 那一盏灯 "?
无论答案如何,都不能再依赖过去的路径依赖和旧有红利。便利店站在十字路口,往哪走,得靠自己迈出那一步。